• 轴承滚道控性磨削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轴承滚道控性磨削

56.07 6.3折 89 全新

库存9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葛培琪 王德祥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607 6-29

上书时间2024-06-28

邹鲁文化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葛培琪 王德祥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10
  • 版次 1
  • ISBN 9787111734949
  • 定价 8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84页
  • 字数 222千字
【内容简介】
轴承滚道是滚动轴承工作时承受负荷的工作表面,其表面完整性决定了轴承的长寿命可靠服役性能。磨削加工是轴承滚道表面状态可控制造的关键工艺,直接决定了轴承滚道的表面完整性。本书是结合作者多年从事轴承滚道控性磨削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的成果撰写而成的。本书共分7章,第1章介绍了轴承滚道控性磨削的基础理论,第2章分析了磨削加工砂轮磨粒与工件接触状态,第3章分析了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力与磨削弧区热源分布,第4章分析了轴承内圈滚道磨削残余应力场,第5章研究了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变质层,第6章介绍了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加工试验,第7章研究了轴承内圈滚道精研加工残余应力场。
  本书可供磨削加工理论与应用技术和轴承滚道控性制造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教师及机械类研究生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背景1

1.2磨削加工基础理论的研究

现状2

1.2.1磨削力预测模型2

1.2.2磨削热源分布及热量分

配比6

1.2.3磨削温度场10

1.2.4磨削残余应力场12

1.2.5磨削变质层16

1.3小结17

参考文献18

第2章磨削加工砂轮磨粒与工件

接触状态30

2.1引言30

2.2砂轮表面形貌的定量描述30

2.2.1磨粒形状30

2.2.2磨粒尺寸31

2.2.3磨粒凸起高度31

2.2.4单位面积磨粒数32

2.3磨粒临界切入深度33

2.3.1耕犁磨粒临界切入深度33

2.3.2切削磨粒临界切入深度34

2.4最大未变形切屑厚度34

2.4.1求解原理34

2.4.2计算过程34

2.5各类接触磨粒数目的概率

统计35

2.5.1各类接触磨粒数目35

2.5.2磨削工艺参数对各类接触

磨粒数目的影响36

2.6小结38

参考文献38

第3章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力与

磨削弧区热源分布39

3.1引言39

3.2磨削接触弧长40

3.3磨粒轨迹分析40

3.3.1磨削弧区任意磨粒的动态

接触状态40

3.3.2磨削弧区区域划分41

3.4单颗磨粒接触作用力42

3.4.1单颗滑擦磨粒作用力

模型42

3.4.2单颗耕犁磨粒作用力

模型43

3.4.3单颗切削磨粒作用力

模型43

3.5磨削力模型44

3.5.1磨削力模型的建立44

3.5.2磨削力模型的试验验证46

3.5.3磨削工艺参数对磨削力的

影响49

3.6磨削弧区热源分布51

3.6.1磨削弧区热源分布研究51

3.6.2磨削温度场有限元模型53

3.6.3磨削温度场有限元模型的

试验验证54

3.7磨削区已加工表面热源分布

形状57

3.7.1已加工表面热源分布形状

的计算方法57

3.7.2接触角和Pe数已加工表

面热源分布形状的影响

机理59

3.7.3已加工表面热源分布模型

以及选择指导62

3.8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力与磨削

温度场66

3.8.1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参数的

等价转化66

3.8.2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力与

热源分布67

3.8.3轴承内圈滚道磨削

温度场69

3.9小结75

参考文献76

第4章轴承内圈滚道磨削残余

应力场77

4.1引言77

4.2轴承内圈滚道磨削残余应力场

有限元模型77

4.2.1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77

4.2.2材料性能78

4.2.3边界条件78

4.3轴承内圈滚道表面磨削残余

应力测量试验80

4.3.1试验方案80

4.3.2试验结果81

4.4磨削力导致的残余应力场82

4.4.1轴承内圈滚道表层残余应力

的产生机理82

4.4.2接触应力大小对滚道表层

残余应力分布状态的

影响85

4.4.3磨削力比对滚道表层残余

应力分布状态的影响86

4.4.4接触应力移动速度对滚道

表层残余应力分布状态

的影响87

4.5磨削热导致的残余应力场87

4.5.1轴承内圈滚道表层残余应力

的产生机理87

4.5.2热流密度大小对滚道表层

残余应力分布状态的

影响90

4.5.3热源移动速度对滚道表层

残余应力分布状态的

影响90

4.5.4冷却条件对滚道表层残余

应力分布状态的影响91

4.6磨削力与磨削热耦合作用的

残余应力场93

4.6.1轴承内圈滚道表层残余应力

的产生机理93

4.6.2磨削工艺参数对滚道表层

残余应力分布状态的

影响96

4.6.3冷却润滑条件对滚道表层

残余应力分布状态的

影响99

4.7小结102

参考文献103

第5章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变

质层104

5.1引言104

5.2轴承内圈滚道磨削暗层厚度

预测104

5.2.1轴承内圈滚道磨削温

度场104

5.2.2轴承内圈滚道磨削暗层

厚度106

5.3基于单颗磨粒切削有限元模拟

的磨削白层研究107

5.3.1几何模型107

5.3.2材料模型108

5.3.3计算结果109

5.4轴承内圈磨削工艺规划方法

研究111

5.5小结116

参考文献116

第6章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加工

试验118

6.1引言118

6.2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加工试验

平台118

6.2.1工件及砂轮轴转速

调节118

6.2.2磨削力测量方法120

6.2.3轴承内圈滚道磨削温度的

测量方法121

6.2.4轴承内圈滚道磨削表面暗

层厚度测试方法125

6.3轴承内圈滚道磨削试验126

6.3.1试验参数及试验过程126

6.3.2磨削力测量结果127

6.3.3磨削温度场测量结果128

6.3.4磨削变质层测量结果130

6.4轴承内圈滚道低温气雾冷却润

滑磨削试验台133

6.4.1低温气雾供液系统134

6.4.2低温气雾供液参数的

测定136

6.5轴承内圈滚道表层残余应力分布

测量方案139

6.5.1残余应力测试139

6.5.2残余应力修正140

6.6轴承内圈滚道低温气雾冷却

润滑磨削试验141

6.6.1试验方案141

6.6.2低温气雾的润滑性能142

6.6.3低温气雾的冷却性能143

6.6.4冷却润滑条件对滚道表层

残余应力分布状态的

影响144

6.7小结145

参考文献145

第7章轴承内圈滚道精研加工

残余应力场147

7.1引言147

7.2滚动轴承滚道精研加工残余

应力分布有限元仿真147

7.2.1滚动轴承滚道精研加工残余

应力分布有限元模型147

7.2.2精研加工残余应力分布

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150

7.3滚动轴承滚道精研加工

试验160

7.3.1试验方案160

7.3.2轴承滚道精研加工表面残余

应力的测量方法162

7.3.3精研加工表面残余应力测量

结果168

7.4磨削残余应力对滚动轴承滚道

精研加工残余应力的影响170

7.4.1磨削残余应力场170

7.4.2精研加工初始应力场

设置171

7.4.3磨削残余应力对精研加工

残余应力分布影响的有

限元仿真172

7.4.4精研加工残余应力有限元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