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 5.9折 ¥ 128 全新
仅1件
作者[德]赫尔曼·施密茨 著;庞学铨、冯芳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5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59503585
上书时间2024-12-14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就在于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也即如何“认识你自己”。相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将人理解为身心分离、理性与感性分离的二元结构,赫尔曼?施密茨不仅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面向生活世界”的宗旨,还开辟了一个现象学的新领域,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新现象学的哲学体系。
一个司机可以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采取措施避开险情;在拥挤的街道上,我们可以下意识的侧身,避免与其他人相撞……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就是新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施密茨通过研究这些原初的生活经验,确立了新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哲学观、本体论、存在论、认识论、人类学、时空观、实践哲学、语言学、美学等哲学的各个领域的问题,建构了复杂的新现象学概念体系。《无穷尽的对象》是施密茨《哲学体系》(五卷十册)的缩写本,保留了该书的精华和主要研究思路,并作了不少的改正和完善。
新现象学的理论贡献(代译者序)1
前言1
第一章 哲学导论5
1.1何谓哲学5
1.2转折点之后的哲学史概况15
1.2.1烙印阶段15
1.2.1.1内摄性16
1.2.1.2感觉主义还原18
1.2.2新柏拉图主义23
1.2.3主体性的发现25
1.3哲学方法28
第二章 存在论34
2.1为什么需要存在论34
2.2现实性37
2.2.1现实性作为存在论的主题37
2.2.2关于现实性的两条否定律40
2.2.2.1不能给现实性设置标准40
2.2.2.2现实性不是属性43
2.2.3现实性于何时可以敞开46
2.2.3.1原初的和展开的当下46
2.2.3.2梦幻人坠落事实地面49
2.2.3.3明见性50
2.3事态51
2.4可能性58
2.5情境62
2.6普遍对象75
2.7种80
2.8类种85
2.9抽象理论88
2.10属92
2.10.1属与质料92
2.10.2作为事态的属94
2.10.3内涵95
2.11属性与关系98
2.11.1从个体性到属性98
2.11.2多与关系100
2.12集合与数105
第三章 人类学109
3.1身体性109
3.1.1引言109
3.1.2身体的空间性111
3.1.3身体岛与身体的整体性113
3.1.4身体性字母表115
3.1.5身体倾向121
3.1.6睡梦中的身体性125
3.1.7口腔与肛门126
3.2身体交流129
3.2.1狭窄与宽广的对话129
3.2.2入身131
3.2.3身体的亲缘性133
3.2.3.1格式塔进程134
3.2.3.2联觉特征137
3.2.4发现同伴140
3.2.5出身144
3.3人格性147
3.3.1人格解放147
3.3.2人格复归149
3.3.3人格解放与人格复归的协调151
3.3.3.1哭152
3.3.3.2笑153
3.3.3.3滑稽154
3.3.3.4幽默155
3.3.3.5玩笑156
3.3.4个人情境158
3.3.5个人世界162
3.3.6外向型、内向型和“超脱”型人格163
3.4游戏式认同165
3.4.1游戏式认同的起源与本质165
3.4.2自我的游戏式认同169
3.4.2.1筹划169
3.4.2.2与自身保持距离的游戏式认同171
3.4.3言谈与语言173
3.4.4神话178
3.4.4.1儿童的表演游戏178
3.4.4.2神话与仪式179
3.4.4.3神话之“去魅”181
3.4.4.4神话与诗183
3.5意识184
3.5.1有意识的单一性与多样性184
3.5.2作为一种虚构的心理之物189
3.5.3作为伪问题的自因191
第四章 认识论196
4.1作为真实确信的知识196
4.2认识的对象198
4.2.1认识论的实在论198
4.2.2认识论的整体论199
4.2.3认识论的解释论200
4.2.4对物的还原主义误解204
4.3认识的目的210
4.3.1明见性210
4.3.2确信213
4.3.3事实性215
4.3.4真理218
4.3.5其他真理定义批判220
4.4认识的确定性223
4.4.1真理相对论与怀疑论223
4.4.2抗错觉性的感觉224
4.4.3超验认识226
4.4.4唯我论228
4.4.5先验的知识229第五章顺序论(时间)232
5.1时间的维度和模态之分232
5.1.1模态时间差异的现实性232
5.1.2纯粹的状态时间和模态的状态时间234
5.1.3完全的模态时间和模态的状态时间235
5.2模态状态时间的悖论235
5.2.1怀疑论者的悖论235
5.2.2麦克塔格特的悖论236
5.2.2.1麦克塔格特和梅勒的观点236
5.2.2.2施密茨的观点(1964)237
5.2.2.3悖论的解决238
5.2.3出现和消失的二律背反239
5.2.4将来的偶然性240
5.3模态时间242
5.3.1作为状态时间前提的模态时间242
5.3.2纯粹的模态时间243
5.3.3作为让步的模态状态时间246
5.4时间的当下248
5.4.1错误的还原尝试248
5.4.2作为与持续相对立的当下249
5.4.3当下与同时性251
5.5作为持久性的持续252
5.5.1持久性的悖论252
5.5.2事物和状态的持续性253
5.5.3个人的历史持续性255
5.6末世论257
5.6.1时间的开端和终结257
5.6.2死者的复活258
5.6.3最新的判定259第六章分布论(空间)261
6.1空间和时间261
6.2空间和身体262
6.3空间性的层次265
6.3.1概要265
6.3.2宽度空间266
6.3.3方向空间267
6.3.4位置空间270
6.3.5位置空间以方向空间为基础271
6.3.6方向空间与位置空间的定位275
6.4情感空间278
6.4.1作为氛围的情感278
6.4.2情绪,激动,有中心指向的情感283
6.4.3情感和身体289
6.4.4情感的方向292
6.4.5情感的深度294
6.4.6情感空间的结构295
6.5空间中外在于身体之物的产生297
6.5.1平面和容积297
6.5.2平面和位置空间300
6.5.3平面与人格解放301
6.5.4空间的维度化303
6.6居所305
第七章 实践哲学308
7.1作为实践哲学的哲学308
7.2一般规范理论310
7.2.1规范310
7.2.2效用314
7.2.3相对主义317
7.3伦理学319
7.3.1激情的情感基础319
7.3.1.1情感的权威319
7.3.1.2愤怒与羞愧323
7.3.1.3尊严326
7.3.2道德328
7.3.2.1良知328
7.3.2.2作为道德权威的情感331
7.3.2.3道德规范的约束力333
7.3.3超道德的伦理335
7.3.3.1价值伦理学335
7.3.3.2伦常功绩338
7.3.3.3德性340
7.3.4伦理学类型划分343
7.4自由346
7.4.1自由、责任以及生活勇气346
7.4.2依据一般道德责任意识校验自由349
7.4.3自为355
7.4.4信念自由358
7.4.5自由发挥作用的机会360
7.4.6与萨特自由学说之比较362
7.5法363
7.5.1法情感363
7.5.2法状态368
7.5.3法秩序371
7.5.4法人群体374
7.5.5法文化375
7.5.6法的发现378
7.5.7惩罚381
7.5.8犯罪384
7.6制度393
7.6.1关于制度和组织的一般理论393
7.6.2作为情境的制度396
7.6.3共同体、社交圈和联合会399
7.7国家403
7.7.1国家非特定化的目的性403
7.7.2国家与货币的比较408
7.7.3宪法学说的历史考察410
第八章 神学(神圣之物)416
8.1神圣的氛围416
8.2诸神422
8.3上帝425
8.4基督教信仰429
第九章 美学432
9.1美学的繁荣与衰落432
9.2美学的遗产435
9.3诗437
9.3.1文学437
9.3.2诗是对情境的贴切分解438
9.3.3诗的方法439
9.3.4诗的类别442
9.3.4.1三个标准类别的呼吁特征442
9.3.4.2抒情诗和滑稽诗443
9.3.4.3戏剧诗444
9.3.4.4悲剧诗446
9.3.4.5叙事诗448
9.4诗与艺术450
9.5艺术452
9.5.1氛围的身体表达452
9.5.2审美态度455
9.5.2.1审美虔敬455
9.5.2.2审美享受457
9.5.2.3审美行为的活动空间458
9.5.3审美客体及其伟大460
9.5.4艺术作品461
9.6自然美学463
9.7美与崇高466
9.7.1美与丑466
9.7.2美的东西与审美对象468
9.7.3崇高的概念与种类470
人名对照表473
术语对照表483
译后记50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