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主持批评学
¥
35
5.1折
¥
68
全新
仅1件
作者战迪 ;叶昌前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57947745
上书时间2024-12-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战迪 ;叶昌前
-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1
-
版次
1
-
ISBN
9787520206556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
页数
348页
-
字数
251千字
- 【内容简介】
-
节目主持批评是媒介批评宏观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各家学人以特定的价值视角和理论立场为依据,对渗透在节目主持工作中的传播主体行为、节目产品、政治经济体制以及传媒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权益、意识形态等问题进行了评介、分析、阐释和判断。
本书立足于学理性批评,提出节目主持批评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分别从节目主持批评的历史观和语境观、节目主持批评的主体观、节目主持批评的多维思想和理论争鸣,融媒体时代节目主持批评的价值取向和书写实践等角度展开探讨,填补了播音主持学科批评理论建设的空白,传达了该学科未来深入探索的种种可能。
- 【作者简介】
-
战迪,吉林长春人,文学博士,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研究方向:视听传播、影视文化批评、播音与主持艺术。先后主持深圳大学、深圳市、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社科项目、第59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多层次科研项目。出版专著四部,在《文艺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文艺争鸣》《当代电影》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叶昌前,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致力于播音主持工作20余年,撰写并发表了几十篇有关播音主持学科的学术论文。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融合研究基地研究员。
- 【目录】
-
序 / 1
绪论 / 1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7
第三节 研究重点、思路与方法 / 10
一、研究重点 / 10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 10
第一章 节目主持批评学概说 / 13
第一节 节目主持批评的学理界定 / 16
一、节目主持批评的定义 / 16
二、节目主持批评的类别 / 21
三、节目主持批评与节目主持理论、节目主持发展史的关系 / 24
第二节 节目主持批评的目的与功能 / 25
一、在与业界对话中提升实践品质 / 27
二、在与受众共享、互动中提升鉴赏品味 / 33
三、在与研究者探讨、商榷中凝聚学界共识 / 37
第三节 节目主持批评的特征 / 43
一、紧扣业态的针对性 / 44
二、价值引导的诠释性 / 46
三、消费文化语境的规约性与文化包容的多元性 / 48
第四节 节目主持批评的范式理论 / 58
一、节目主持批评研究的四大范式 / 59
二、节目主持批评研究的学术规范 / 65
第二章 节目主持批评的历史观与语境观 / 67
第一节 语境意识:批评话语有效性的前提 / 70
一、“回不去的20世纪80年代”——激情燃烧的昨日世界 / 71
二、效率优先的“经济快车”
——文化冲突与价值激变的20世纪90年代 / 76
三、“公平”“均衡”“协调”的憧憬——文化重构的21世纪 / 80
第二节 “加势”与“去势”:当代播音主持批评的语境观 / 86
一、潜隐的智慧——政治话语的角色转向 / 86
二、天鹅绝唱——文化精英的“去势”与折冲 / 90
三、暧昧难明的文化地图
——大众文化的“加势”与文化新语境的建构 / 95
第三章 节目主持批评主体论 / 101
第一节 作为节目主持批评主体的批评家 / 104
第二节 节目主持批评家的素质构成 / 107
一、批评家的文化阅历 / 108
二、批评家的专业素养 / 111
三、批评家的思想素质 / 114
第三节 节目主持批评家主体性的科学建构 / 116
一、视角创新——小众批评与大众批评的良性互动 / 117
二、兼收并蓄——多元批评模式与方法并存 / 119
三、民主对话——批评话语空间的开放性 / 120
第四章 多维视域下的节目主持批评思想 / 123
第一节 语言中国40年——关于主持传播的本体批评 / 125
一、语言孕育的研究往事 / 126
二、主持就是主持 / 127
三、语言就是力量 / 130
四、“主持”研究的时代语境和本土情境 / 133
五、理论建构的思路仍在路上 / 137
第二节 文化研究批评模式 / 139
一、文化主义与节目主持批评 / 140
二、意识形态与节目主持批评 / 144
三、性别、性取向与节目主持批评 / 147
四、后现代主义与节目主持批评 / 150
第三节 社会思潮与社会责任批评模式 / 152
一、关于主持人社会责任的传播学理论支持 / 153
二、节目主持人的社会责任批评 / 155
三、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声誉管理批评 / 157
第四节 艺术实践本体批评模式 / 159
一、重提语音发声——节目主持审美重建的原点 / 159
二、再论播音主持创作——从打破经典到学院派的复归 / 166
三、也谈分类——分层批评与分类批评的批评路径 / 168
第五章 节目主持批评的理念争鸣 / 175
第一节 传媒艺术视野中节目主持多质性主调的重建 / 177
一、文化溯源视域下的节目主持性质寻根 / 178
二、多元语用格局下的节目主持性质省察 / 182
三、为节目主持实践“艺术化言语传播”主调正名 / 184
第二节 “新阐释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选择 / 186
一、从“阐释时代”到“新阐释时代”的话语方式转型 / 186
二、“新阐释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角色 / 190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自觉意识的科学构建 / 193
第三节 消费文化语境下节目主持艺术语言传播观 / 196
一、播音语言口语化 / 197
二、主持语言时尚化 / 202
三、配音语言多元化 / 205
第四节 当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明星文化批评 / 207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明星文化溯源 / 208
二、明星主持现象折射出的时代风尚 / 211
三、明星主持现象折射出的青年文化性 / 215
第六章 选择的批评
——对中国节目主持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与追问 / 219
第一节 时代的发展与话语制度的规约 / 221
一、概念的边界 / 221
二、时代的发展与语言的解放 / 223
三、主持人——一种新型话语制度 / 225
第二节 以人为本、“学”“术”并重的学科理念 / 227
一、“主持”提供了一种对人的构想 / 227
二、主持文本的叙述视角 / 228
三、学科之痛 / 229
四、实践读本vs.理论塑形 / 230
五、迷惘与遐思 / 233
第三节 理论之痒与教育之殇 / 237
一、主持学科的理论失语症 / 237
二、主持人培养模式的深层症候 / 239
三、期待启蒙、迎接挑战——节目主持学科批评的世纪之问 / 241
第七章 融媒体时代节目主持批评的价值取向 / 251
第一节 主播的迷雾与主持的悲情
——2016“直播元年”网络主播引发的批评联想 / 253
一、网络世界:直播 主播=传播? / 254
二、网络主播的看点和痛点 / 255
三、节目主持研究的新拐点——构造而非规则 / 259
四、主流与边缘的关系问题 / 263
五、主持艺术:是素质教育还是技能培养? / 265
六、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永不过时的话题 / 267
第二节 新媒体新主持
——新传播模式下主持方式变迁与发展之批评 / 268
一、主持在传受之间 / 269
二、主持个性的新媒体化 / 271
三、公共话语的代言者 / 274
第三节 面对机器人主播
——人工智能时代主持人准备好了吗 / 276
一、又一次工业革命催生媒体变革 / 277
二、技术之殇——人性的博弈 / 280
三、以人为本的传播定律——认知 体验 / 286
四、科技之问——技术决定论与人本主义的博弈 / 288
五、人与机器和谐共享——创造传播价值 / 291
第八章 节目主持批评的书写实践 / 293
第一节 主持批评作者论
——“质傲霜清、中国气派”董卿主持艺术圈点 / 295
一、化茧成蝶的华丽蜕变 / 295
二、传必求通的沟通之道 / 297
三、“文以载道”的思想蕴藉 / 300
四、“和而不同”的艺术语言审美张力 / 302
第二节 主持批评现象论
——年龄的尴尬:由李瑞英、张宏民告别《新闻联播》
引发的学理思考 / 304
第三节 主持批评文化论
——春晚主持人的审美流变及其文化隐喻 / 312
一、审美范式的转换:从意识形态的神话到全民娱乐的对话 / 313
二、文化隐喻的时代映现:从家国情怀到娱乐新感性 / 317
三、想象的共同体:回归传统的“原点”与人文精神的提升 / 319
第四节 主持批评学理论
——符号学视域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想象 / 322
一、作为符号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 322
二、“主持人符号”的意义生产机制 / 327
三、“主持人符号”的价值与功能实现 / 329
第五节 主持批评教育论
——节目主持教学中新闻播音的“把杆效应” / 332
一、新闻播音“把杆效应”的学理阐释 / 333
二、新闻播音“把杆效应”的实践运用 / 335
主要参考文献 / 339
后记 / 34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