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通解(全3册)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黄帝内经通解(全3册)

95 5.3折 17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青山闲人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6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28220809

上书时间2024-06-02

牧野书屋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青山闲人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6
  • 版次 1
  • ISBN 9787512693036
  • 定价 17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字数 960.000千字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以下称《内经》)是我国现存zui早的中医jing dian ju zhu。它从“天地人三才一体”思想出发,从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把握生命活动规律;不仅从宏观的角度论证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运用了古代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医学科学zui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从而建立起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使中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果说西方医学用形式逻辑与实证方法开启了认识生命的一扇门,那么《内经》用传统中华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世界打开了认识生命的另一扇门。《黄帝内经通解》内容“解读”通俗易懂,开门见山,深入浅出,且体例新颖,对《黄帝内经》每一篇的内容进行了主题提炼,“参悟”独出机杼,提要钩玄,直捣心源。《内经》素有“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之说,《黄帝内经通解》令艰涩难解、博大精深的古代jing dian精神大白于世,使人似乎顿然领悟“大道zhi简”的道理。
【作者简介】
青山闲人,湖湘人氏,现居北京,嗜好中华传统文化。喜历史,曾用五年时间精研历代改革史,著有《三千年中国改革成败得失》。喜jing dian,著有《老子的答案》《高明的力量:中庸通解》。喜书画,闲时横涂竖抹,积四十年功夫,创焦墨重彩、青山红树画格,寓五行相生之理,起特健延寿之效。结缘于阳明心学,用八年时间著就《我心光明》《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王阳明》。结缘中医,曾遇民间高人,拜师钻研,用五年时间通解《黄帝内经》,试图让这一本“天书”从神秘难解变为通俗易懂。
【目录】
目  录

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

 

一、大医的标准是什么 / 2

二、节制是健康长寿的要诀 / 4

三、三十六计,“避”为上计 / 7

四、男女生命的节数 / 10

五、养生之本在养肾 / 14

六、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高下之别 / 16

 

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

 

一、四季养生的要点 / 22

二、天地之大德在“藏” / 27

三、“逆”为养生之大害 / 30

 

 

第三篇  生气通天论

 

一、寿命的根本在天人相应 / 34

二、阳气的功能及运行规律 / 37

三、阴精的产生及功用 / 43

四、风为百病之始 / 47

 

第四篇  金匮真言论

 

一、四季气候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 52

二、人体也分阴阳 / 57

三、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及归类 / 61

 

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一、中医思维就是“阴阳”思维 / 68

二、阴阳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 71

三、阴阳最忌偏胜 / 74

四、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76

五、天地万物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 78

六、圣人调摄阴阳的养生经验 / 85

七、地理方位对人体的影响 / 89

八、天地是最好的医学导师 / 92

九、医生治病的五个层次 / 95

十、诊病六字诀 / 97

十一、治病不离辩证 / 99

 

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

 

一、阴阳既无限可分又统归于一 / 104

二、三阳经和三阴经的排布 / 106

 

第七篇  阴阳别论

 

一、阳脉与阴脉的本质区别 / 112

二、脉象种类与病情判断 / 116

三、脉象变化与生死预断 / 120

 

第八篇  灵兰秘典论

 

一、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及相互关系 / 126

二、医道乃大圣之业 / 132

 

第九篇  六节藏象论

 

一、“六六之节”与时间概念的起源 / 136

二、上天的秘密在节气 / 140

三、天地间最好的东西就是“平”和“常” / 144

四、五气与五味 / 149

五、中医的“X光机” / 152

 

第十篇  五藏生成论

 

一、五脏的生克与五味 / 158

二、五色辨生死 / 161

三、正邪争夺的主战场在“大谷”与“小谿” / 164

四、诊断疾病必须以“五决”为纲领 / 167

五、望色与切脉结合起来才能万全 / 170

 

第十一篇  五脏别论

 

一、奇恒之府与传化之府的功能特点 / 174

二、诊脉何以独取寸口 / 177

 

第十二篇  异法方宜论

 

一、东西南北中的治法各不同 / 182

二、中医以“杂合”为贵 / 186

 

第十三篇  移精变气论

 

一、祝由之术的前世今生 / 190

二、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 / 194

三、治疗贵及时 / 197

四、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 199

 

第十四篇  汤液醪醴论

 

一、为什么稻米制的酒疗效最好 / 204

二、嗜欲无穷,忧患不止 / 207

三、医生的他救与病人的自救 / 210

四、治疗水肿病的三字诀 / 212

 

第十五篇  玉版论要

 

一、道在于一 / 216

二、健康写在脸面上 / 218

三、生死显于脉象中 / 220

 

第十六篇  诊要经终论

 

一、诊病之要在于把握好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 224

二、针刺治病要遵循四季变化的规律 / 227

三、十二经脉衰绝时的症状表现 / 233

 

第十七篇  脉要精微论

 

一、切脉最好在早晨 / 238

二、切脉必须与望色相结合 / 241

三、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 243

四、如何从梦判断人的身神状况 / 245

五、头、背、腰、膝、骨“五府”的病变形态 / 247

六、持脉之大法 / 249

七、脉象最怕偏 / 253

八、疾病是如何形成并发展变化的 / 257

九、如何从脉象判断旧病与新疾 / 259

十、如何从脉象诊察人体各部位的病变 / 261

 

第十八篇  平人气象论

 

一、脉搏跳动的常数为“二” / 266

二、胃气乃生命的底气 / 268

三、如何从乳根穴测验宗气 / 272

四、如何从寸关尺脉诊察病象 / 274

五、如何诊察水肿、黄疸等病象 / 277

六、脉象与四时阴阳的关系 / 279

七、人以水谷为本 / 281

八、五脏正常的脉象 / 283

 

第十九篇  玉机真藏论

 

一、春脉为何如弦 / 288

二、夏脉为何如钩 / 290

三、秋脉为何如浮 / 292

四、冬脉为何如营 / 294

五、脾脉为何如孤 / 296

六、丹青难写是精神 / 298

七、五脏疾病传变的规律 / 300

八、风者百病之长 / 304

九、出现骨枯肉消之症乃身体“本钱”大亏 / 308

十、为什么见真藏脉会死 / 311

十一、治病必察形气色泽 / 314

十二、何谓“逆四时”脉象 / 316

十三、如何从虚实预判生死 / 318

 

第二十篇  三部九候论

 

一、天地之大道寓于“数” / 322

二、三部与五脏脉气的对应 / 326

三、中医的“以平为期”与现在生命科学的“氮平衡”有异

曲同工之妙 / 329

四、如何从形体与气息来判断生死 / 331

五、如何从脉象诊察病的部位及程度 / 333

六、如何从脉象判断死亡时间 / 336

七、中医治病犹如疏导“交通” / 339

 

第二十一篇  经脉别论

 

一、良医诊病“四格”法 / 342

二、生病起于过用 / 345

三、食物和水的消化吸收过程 / 347

四、凡“偏”都是病 / 352

 

第二十二篇  脏气法时论

 

一、“五行”乃构成生命世界的基础物质 / 368

二、五脏与四时五行的对应 / 371

三、病情变化的时间规律 / 374

四、去五脏邪气的最简办法是“放血” / 380

五、科学饮食乃治病之良法 / 385

 

第二十三篇  宣明五气篇

 

一、五脏的基本功能及憎恶 / 390

二、五味的基本功用及禁忌 / 393

三、五邪的基本表现及病理 / 395

四、五脉的正常表象及反常 / 399

 

第二十四篇  血气形志篇

 

一、人体气血之常数 / 402

二、凡治病必先去其坏血 / 404

三、如何找准五大俞穴 / 406

四、肉体与精神的苦乐关系 / 408

 

第二十五篇  宝命全形论篇

 

一、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 412

二、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 415

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 418

四、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 421

 

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论篇

 

一、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 426

二、上工救其萌牙 / 431

三、泻必用方,补必用圆 / 434

四、何谓形?何谓神 / 436

 

第二十七篇  离合真邪论篇

 

一、治病法则应与天地自然变化相适应 / 440

二、用针刺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 / 443

三、当真气与邪气尚未并和时怎么办 / 446

四、当真气与邪气已经并和时怎么办 / 449

 

第二十八篇  通评虚实论篇

 

一、虚实的定义及病机 / 454

二、经气、络气的虚实表现及治疗原则 / 457

三、许多病是“吃”出来和“气”出来的 / 461

四、痈疽、腹胀、霍乱、惊风等疾病的针刺疗法 / 467

 

第二十九篇  太阴阳明论篇

 

一、脾和胃生病为何症状完全不同 / 472

二、脾脏生病为何会影响四肢 / 476

三、脾脏为何能够主旺一年四季 / 481

 

第三十篇  阳明脉解篇

 

一、治胃必先治肝 / 2

二、胃火炽盛乃狂症的主要原因 / 5

 

第三十一篇  热论篇

 

一、何谓热病 / 10

二、热病发作和痊愈的基本规律 / 12

三、一般性热病的治疗方法 / 16

四、谨防热病发展到严重程度 / 19

 

第三十二篇  刺热篇

 

一、五脏热病的不同症状表现 / 24

二、如何通过看脸色测知热病的部位 / 29

三、治疗热病关键在发汗 / 33

 

第三十三篇  评热病论篇

 

一、阴阳交的病因、病症及治疗方法 / 38

二、风厥的病因、病症及治疗方法 / 41

三、劳风的病因、病症及治疗方法 / 43

四、肾风的病因、病症及治疗方法 / 46

 

第三十四篇  逆调论篇

 

一、如何辨析内热、内寒之症 / 52

二、如何辨析肉烁、肉苛之症 / 54

三、如何辨析骨痹之症 / 57

四、如何辨析气逆之症 / 60

 

第三十五篇  疟论篇

 

一、疟皆生于风 / 66

二、疟疾的发作规律 / 70

三、如何诊断辨析三种不同的疟疾 / 75

四、疟疾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 79

五、应四时与反四时 / 83

 

第三十六篇  刺疟篇

 

一、十二种疟疾的表现症状及针刺方法 / 88

二、治疗疟疾必须把握好时机 / 93

三、针刺治疟必须掌握好“先后”之道 / 96

 

第三十七篇  气厥论篇

 

一、寒邪在五脏之间的传化规律 / 100

二、热邪在五脏与六腑之间的传化规律 / 103

 

第三十八篇  咳论篇

 

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 108

二、五脏咳嗽的症状 / 112

三、六腑咳嗽的症状 / 114

 

第三十九篇  举痛论篇

 

一、天人、古今、人己的相互关系 / 120

二、剧痛、阵痛、寒痛、热痛等不同特点及病因 / 124

三、问诊、望诊、切诊的具体方法 / 129

四、百病生于气 / 131

 

第四十篇  腹中论篇

 

一、鼓胀症的治疗 / 136

二、血枯症的治疗 / 138

三、伏梁症的治疗 / 141

四、热中、消中症的治疗 / 144

五、厥逆症的治疗 / 147

 

第四十一篇  刺腰痛篇

 

一、正经病变所引发的腰痛症状及针刺方法 / 152

二、治腰先治腿 / 155

三、腰痛综合症的表现及针刺方法 / 160

 

第四十二篇  风论篇

 

一、风邪的特点是善行而数变 / 164

二、风者百病之长 / 168

三、九种不同风病的症状及诊断要点 / 173

 

第四十三篇  痹论篇

 

一、痹病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 178

二、痹邪是如何深入到五脏的 / 180

三、饮食不节是导致六腑痹病的根本原因 / 185

四、荣卫之气被痹住了怎么办 / 189

 

第四十四篇  痿论篇

 

一、五脏病变都能导致痿病 / 196

二、引发痿病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 199

三、如何辨别不同的痿病 / 202

四、治疗痿病应当以阳明经为重点 / 204

 

第四十五篇  厥论篇

 

一、寒厥和热厥为何都起于足 / 208

二、寒厥、热厥、昏厥是怎样形成的 / 211

三、六经厥症的症状表现 / 215

四、十二经脉经气厥逆的调治思路 / 218

 

第四十六篇  病能论篇

 

一、胃脘痈等五种疾病的病因分析 / 224

二、同病为何需要异治 / 228

三、节食是治疗狂病的良方 / 230

四、《黄帝内经》的真正源头 / 233

 

第四十七篇  奇病论篇

 

一、如何诊治怀孕九月出现的声音嘶哑病 / 238

二、如何诊治息积、伏梁、疹筋、厥逆病 / 241

三、如何诊治脾瘅、胆瘅病 / 245

四、如何诊治癃病、肾风病 / 249

五、如何诊治先天性癫痫病 / 254

 

第四十八篇  大奇论篇

 

一、“满招损”是引发各种奇病的主要原因 / 258

二、水肿等五种奇病的症状 / 260

三、14种死症脉象的描述与预判 / 264

 

第四十九篇  脉解篇

 

一、太阳经病变的主要症状 / 270

二、少阳经病变的主要症状 / 273

三、阳明经病变的主要症状 / 275

四、太阴经病变的主要症状 / 279

五、少阴经病变的主要症状 / 281

六、厥阴经病变的主要症状 / 285

 

第五十篇  刺要论篇

 

一、把握好“深浅”乃针刺的基本要领 / 288

二、尽量避免“六刺六伤”的错误 / 290

 

第五十一篇  刺齐论篇

 

一、为什么不能刺得太浅 / 294

二、为什么不能刺得太深 / 297

 

第五十二篇  刺禁论篇

 

一、五脏要害绝不能针刺 / 300

二、30种错误针刺的不良后果 / 303

三、七种情形不能针刺 / 307

 

第五十三篇  刺志论篇

 

一、“三常三反”乃判断虚实之要领 / 310

二、造成虚实反常的机制原因 / 313

 

第五十四篇  针解篇

 

一、如何因病制宜地用好补针和泻针 / 316

二、留针候气乃取得疗效的关键 / 320

三、九种不同针具与天地自然的对应关系 / 323

 

第五十五篇  长刺节论篇

 

一、头痛、寒热等五种疾病的针刺手法 / 328

二、三种痹病的针刺治疗手法 / 332

三、狂、癫、大风病的针刺治疗手法 / 335

 

第五十六篇  皮部论篇

 

一、十二经络脉在表皮的分布及色泽病变情况 / 340

二、百病之生必先于皮毛 / 345

 

第五十七篇  经络论篇

 

一、经脉之色有常 / 350

二、阳络之色变化无常 / 353

 

第五十八篇  气穴论篇

 

一、真数开人意 / 356

二、三百六十五个气穴的分布 / 360

三、孙络与溪谷 / 364

四、血盛当泻 / 368

 

第五十九篇  气府论篇

 

一、足三阳经脉之气通达穴位的概况 / 372

二、手三阳经脉之气通达穴位的概况 / 376

三、督脉、任脉、冲脉之气通达穴位的概况 / 379

 

第六十篇  骨空论篇

 

一、风者百病之始 / 386

二、任脉、冲脉、督脉的循行路线及病变 / 390

三、如何用针刺法治疗膝痛 / 395

四、治疗水病应如何取穴 / 398

五、如何用灸法治疗寒热病 / 400

 

第六十一篇  水热穴论篇

 

一、人得水病的主要原因在肾和肺 / 404

二、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穴位 / 408

三、四季之中“冬取井荥” / 410

四、寒盛则生热 / 414

 

第六十二篇  调经论篇

 

一、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 / 418

二、神有余或不足的不同表现症状及治法 / 422

三、气有余或不足的不同表现症状及治法 / 425

四、血有余或不足的不同表现症状及治法 / 428

五、形有余或不足的不同表现症状及治法 / 431

六、志有余或不足的不同表现症状及治法 / 433

七、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 435

八、风雨寒湿之伤人奈何 / 440

九、喜怒不节之伤人奈何 / 442

十、阴阳虚实、内外寒热的病理分析 / 444

十一、如何针刺治疗血气不和之病 / 447

十二、虚实病变均由五脏生发 / 450

 

第六十三篇  缪刺论篇

 

一、缪刺法与巨刺法的区别 / 2

二、足上各经的络脉受邪后的缪刺方法 / 6

三、手上各经的络脉受邪后的缪刺方法 / 12

四、五脏受邪后的缪刺方法 / 15

五、缪刺时应适当参照月亮的阴晴圆缺 / 18

六、“尸厥”病变的救治方法 / 20

 

第六十四篇  四时刺逆从论篇

 

一、六经之气有余或不足的病症 / 24

二、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 28

三、违背四时逆行针刺的后果 / 31

四、误刺五脏的严重危害 / 34

 

 

第六十五篇  标本病传论篇

 

一、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 38

二、标本原则在治疗中的正确运用 / 42

三、疾病传变的大致规律 / 46

 

第六十六篇  天元纪大论篇

 

一、天气与地形相互结合而化生万物 / 52

二、万物生化的基本规律是“周旋” / 56

三、天地之定数分别为六和五 / 59

四、“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乃大医的使命 / 65

五、三组“代码”揭示五运六气的基本规律 / 69

 

第六十七篇  五运行大论篇

 

一、运气理论乃古代天文、地理、气候学的集成 / 74

二、运气理论乃预防流行病的大用之学 / 79

三、万物何以生化 / 89

 

第六十八篇  六微旨大论篇

 

一、天之道也,如迎浮云 / 98

二、六气过分亢盛会引发病变 / 103

三、当其位则正 / 107

四、周而复始乃六气循行的基本规律 / 111

五、人与动物、植物等都是天地之气相交的产物 / 117

六、万物新生必由“化”,万物终极必生“变” / 121

 

第六十九篇  气交变大论篇

 

一、良医当知天文、地理、人事 / 128

二、五运气化太过会怎么样 / 132

三、五运气化不足会怎么样 / 139

四、五运之气与四季相对应的规律 / 146

五、五运之气絮乱会怎么样 / 152

六、星象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 157

 

第七十篇  五常政大论篇

 

一、五运平气、不过、不及的标志性命名 / 166

二、平气对万物生育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 169

三、不及对万物生育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 175

四、太过对万物生育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 184

五、地势高低对人的健康的影响 / 192

六、六气主导的气候变化对人体五脏的影响 / 197

七、六气与动物繁育的关系 / 204

八、万物非天不生、非地不长 / 209

九、久病、新病为什么可以同法治疗 / 213

十、如何防止药物的毒性泛滥 / 215

十一、久病必养必和 / 218

 

第七十一篇  六元正纪大论篇

 

一、天道可见,民气可调 / 222

二、太阳寒水为主导的气候特征 / 226

三、阳明燥金为主导的气候特征 / 233

四、少阳相火为主导的气候特征 / 240

五、太阴湿土为主导的气候特征 / 247

六、少阴君火主导的气候特征 / 254

七、厥阴风木主导的气候特征 / 261

八、如何理解同化、同岁会与同天符 / 268

九、养生保健的前提是“四畏” / 274

十、五运之气皆有常数 / 277

十一、郁极乃发,待时而作 / 285

十二、气到来的先后顺序 / 292

十三、六气的十二种变化 / 296

十四、六气的制化 / 305

十五、用药治病必须顺应四时之序 / 308

十六、如何治疗五气抑郁症 / 311

 

第七十二篇 刺法论篇(遗篇)

 

第七十三篇 本病论篇(遗篇)

 

第七十四篇  至真要大论篇

 

一、六气主导一年气候的情形 / 318

二、如何选择主治疾病的药物 / 323

三、在泉之气偏胜引发的疾病及治疗 / 329

四、司天之气偏胜引发的疾病及治疗 / 334

五、邪气反胜引发的疾病及治疗 / 340

六、六气相胜引发的疾病及治疗 / 343

七、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 / 348

八、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如何对应 / 354

九、主客之气顺逆引发的疾病及治疗 / 358

十、君臣佐使的开方原则 / 366

十一、如何做到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 372

十二、四时气候变迁与脉象变化规律 / 377

十三、病机十九条 / 383

十四、药物的阴阳属性及配方比例 / 388

十五、万举万全的治疗法则 / 392

 

第七十五篇  著至教论篇

 

一、学医的五字诀 / 400

二、病伤五脏,筋骨以消 / 403

 

第七十六篇  示从容论篇

 

一、学医者要览观杂学 / 408

二、圣人治病必循法守度 / 413

 

第七十七篇  疏五过论篇

 

一、医道如浮云深渊 / 418

二、诊治疾病要力避五种过错 / 420

三、治病之道,气内为宝 / 425

 

第七十八篇  徵四失论篇

 

一、戒除四种过失 / 428

 

第七十九篇  阴阳类论篇

 

一、三阴与三阳 / 434

二、如何预判生死之期 / 441

 

第八十篇  方盛衰论篇

 

一、气逆皆为厥 / 446

二、五脏气虚产生的梦境 / 449

三、诊有十度 / 452

 

第八十一篇  解精微论篇

 

一、人为什么会流泪 / 458

二、厥则目无所见 / 462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