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
  • 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
  • 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
  • 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

420 九品

仅1件

河北邯郸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岗 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312

上书时间2023-10-29

一得书苑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罗岗 编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9
  • 版次 1
  • ISBN 9787208122635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38页
  • 字数 42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结项成果。以“世界”视野中的“强国”梦想: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及其危机;左翼、革命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展开;从“文革”到“改革”: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市场社会”的来临与文学生产方式的转换等专题呈现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深层关系。
【作者简介】
罗岗,出生于1967年9月。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专著有:《生命风景线》(合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4;《声的黄昏》(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三卷本)》(编著),东方出版中心1997;《果园城――芦焚小说选》(编著),珠海出版社1997;《西风――陈衡哲小说选》(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记忆的声音》,学林出版社1998;《批评空间的开创》(编著),东方出版中心1998;《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中学生导读本)散文卷(三卷本)》(编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我史――康有为自述》(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九十年代思想文选(二卷本)》(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梅光迪文录》(编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面具背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等。
【目录】
导论  现代国家想象、民族国家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构
上编
第一章  “文”与“国性”:现代文学观念形成期章太炎的文学论述
一、两种不同系统的斗争: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与章太炎“文”的自觉
二、骈散之争与作为起源的声律:章太炎“文学”论述的背景与渊源之一
三、四部划分与具有源流意义的文体:章太炎“文学”论述的背景与渊源之二
四、文辞与学说之分:针对作为“现代文学”根基的“感”
第二章  国家形态的“文化偏至”:帝国、国民国家与鲁迅的“人国”构想
一、“梦寐”与“觉醒”
二、“天朝帝国”:“和外界隔绝”的“旧梦”
三、国民国家:“使人人归于一致”的“新梦”
四、“人国”:“主观觉醒之世界”
第三章  “民立”如何可能:南社重建“政治文化”的努力及其失败
一、传媒领域的新生力量
二、批评与批评的挫折
三、公共领域的分化与危机
第四章  家国危机、文化冲突与末世抒情:民初政治困局中的“鸳鸯蝴蝶派文学”
一、从武装“革命”到文化“复古”
二、家国危机与末世“抒情”
三、封闭空间里的自我毁灭:《玉梨魂》的妥协与矛盾
第五章  “民国理想”与启蒙的“颠倒”:“五四”新文学的展开和转折
一、“鬼魂”与“革命”:解放了的阿
二、“民国理想”与“人民主权”
三、启蒙的“颠倒”:“找着群众的野兽性”
第六章  “世界民”与“地之子”:早期“乡土文学”对“民族国家”的书写
一、“乡土文学”与“国民文学”:世界、民族国家和地方
二、“乡土文学”与“世界文学”: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
第七章  时势·革命·文学:日本左翼思想与“革命文学”论争
一、进向“大时代”的时代
二、《壁下译丛》:编译实践及其对“阶级意识”的把握
三、“媒介4JC'’的日本:鲁迅对“新人”的理解
四、“革命文学”论争与鲁迅的思想瞬间
第八章  从列宁到“韦护”:瞿秋白“领袖权”理论与“革命加恋爱”小说
一、瞿秋白、葛兰西与共产国际
二、“领袖权”的理论旅行
三、列宁与现代君主
四、怎么办?
第九章  从“现代女性”到“新女性”: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中的现代国民想象
一、左翼电影:大众文化与领导权
二、“现代一女性”:改造女明星
三、“新女性”的诞生

下编
第十章  “新中国文艺”的海外空间:香港左派电影与新中国文化政治的多样性
一、“长城公司改组”事件与香港左派电影的发生
二、香港左派电影、上海左翼电影与社会主义电影
三、香港左派电影:双重定位及其问题
四、“站在海外岗位上”
第十一章  为“新中国”塑造“边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领土表达
一、作为“新中国”边疆形象的“领土”
二、景物风俗的再现
三、国防意识的建构
第十二章  “自然美”与社会主义文化想象:重返20世纪50至60年代新中国“美学大讨论”
一、客观美与“自然”问题
二、自然美:常识与教养的争执及其反思
第十三章  国家、“青年”与“幸福”:一个激进革命的概念装置
一、作为美德的劳动与物质生活的两难
二、“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性
三、“新人”的自我解构
第十四章  带着“伤痕”的新人:作为文学思潮的“伤痕文学”与“现代化”想象的诞生
一、疾病的隐喻:现代国家危机及历史记忆的重构
二、新的历史叙事:《班主任》的文本缝合与裂隙
三、现代国家主体群像:带着“伤痕”的新人
四、新的国家想象的确立与“伤痕文学”思潮的式微
第十五章  “大和解”是否可能:“小生产者”的理想与80年代的“改革”话语
一、小说内部如何实现文本的和解?
二、从《内当家》到《鲁班的子孙》
三、政治经济学层面上的“良心”
四、“小木匠”逻辑的背后
第十六章  从“劳动”到“奋斗”:“励志型”读法、改革文学与《平凡的世界》
一、“励志型”读法
二、“劳动”:改造“个人”与改造“世界”
三、《平凡的世界》与“改革文学”
第十七章  苦难叙事和“代言”困境:知识分子话语与当代文学的“底层”想象
一、“纯文学”与“底层写作”研究
二、苦难叙事:从作家到批评家
三、知识分子的“代言”困境
四、中产阶层趣味与文学的“第三世界”
代结语  两个“六十年”与人民共和国的根基
一、新人
二、“普遍性”的新边疆
三、两个“六十年”
四、高与低
五、现实与抽象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