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史阅世六十年
  • 读史阅世六十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读史阅世六十年

48.88 九品

仅1件

广东佛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炳棣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9-07

大象图书1号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正版现货 旧书后塑封 无字迹划线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何炳棣 著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7
  • 版次 1
  • ISBN 9787563353842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81页
  • 字数 350千字
【内容简介】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氏一字一句回忆亲撰,内中并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
由于近十余年主要研究对像是先秦思想中若干困惑学人两千多年之久的难题,本书的写作不得不时断时续,所以书中各章的形式和组织未能一律。为了多向读者提供第一性的“史料”,有些篇章在正文之后另加“专忆”或“附录”,甚至“专忆”之后再加附录。例如第一章“家世与父教”正文之后,就是既有“专忆”又有“附录”。“专忆1:何家的两根砥柱”用意在叙述并分析金华何氏一家(族)四房之中,即使是事业上最成功者,对族人真能提携资助的能力还是有一定限度的。紧接着再以此“专忆”用在“附录”里作为一个第一性的实例,以加强检讨近十余年来西方研究传统中国社会、家族和科举制度的主要学人对家族功能过分的夸大、对科举制度促进社会血液循环功能过分负面看法的错误。作为一部学术回忆,本书决不躲避学术上的重要争论。
这部学术回忆“上篇”国内之部与“下篇”海外之部,内容及写法颇有不同。主要是因为“上篇”代表个人学思历程中的“承受(receptive)”阶段,而“下篇”代表“学成”之后对史学知识的“奉献(contributive)”时期。由于中国大陆教育政策和制度革命性的改变,“上篇”回忆和评估的重点──前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及联大兼容并包、自由思辨的学风,留学考试专科及英文写作要求的水平等等──目的都在探索提供“标准”,以备华语世界今后发展通识教育的参考。
年代上,“下篇”涵盖过去半个多世纪。开头两章详述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工作的每个阶段,特别注重博士最后科目(英国史、西欧史)口试中长达两小时的问答。这是因为这种一向被公认是博士候选人最“难”的一关,不仅最足反映知识承受的深广度,而且是胡适以降几代人文社科留学生从未谈及的要目。其余诸篇章性质大致相同,都在陈述教学、选校、攻治中国史上一系列重要课题的经过与成果。但“下篇”决不是传统式的学术编年;相反地,穿插了不少有关不同校风、校际竞争、个人专业内外的学术交游和论辩等等,正是为了避免学术编年的单调和枯燥。
畅读本书,不仅可吸收何氏生平积累的治史心得,更可从他艰忍自强的性格和天生异禀的记忆力,重温体会中国过去百年的风云变幻。这确是一部启人深思的著作。
【作者简介】
何炳棣,浙江金华人,1917年生于天津,1934年就读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从蒋廷黻、刘崇铉、雷海宗、陈寅恪及冯友兰等名教授学习。1938年大学毕业,旋前往大后方云南,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及教员。1944年考取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并于次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西欧史,1952年以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英国的土地问题、土地改革运动及土地政策为题获博士学位。何炳棣获得博士学位前,已于1948年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3年转往美国芝加哥大学,1965年更荣任同校汤普逊(JamesWesffallThompson)历史讲座教授;1966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5—76年被公推为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乃该学会的首位亚裔会长,也是迄今唯一的华人会长;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由于其学术贡献厥伟,他还被香港中文大学(1975)、劳伦斯(Lawrence)大学(1978)及丹尼森(Dennison)大学(1988)赠予荣誉法学及人文科学博士的学位。1987年何炳棣教授退休,嗣往加州大学鄂宛(Irvine)分校,任历史社科杰出访问教授,1990年第二次退休。
【目录】
序言
国内篇
第一章家世与父教
专忆1何家的两根砥柱
【附录家族与社会流动论要】
第二章天津私立第一小学
专忆2少年时代的朱英诞
第三章南开中学
专忆3爱国记录的创造者
第四章一年插曲:山东大学
第五章清华大学(上)
1.考试与入学
2.“发现”自己,磨炼意志
3.培养自修习惯
4.30年代的清华历史系
第六章清华大学(中)
学运史料的几点考证
第七章清华大学(下)
“天堂”与“精神”
专忆4雷海宗先师
第八章两年彷徨:光华与燕京
第九章西南联大(上)
1.留美初试失败
2.“尽人事”
3.再“尽人事”
4.否不单临
5.东山再起
【附录1留学考试的英文水平】
【附录2第四届中英庚款英文试题】
第十章西南联大(下)
1.建校史略
2.联大社群
3.学风(上):人文社科
4.学风(下):理工
5.个人生活漫忆
第十一章师友丛忆
1.郑天挺(1899—1981)
2.钱端升(1900—1990)
3.陈体强(1917—1983)
4.张奚若(1889—1973)附:罗应荣(1918—198?)
5.潘光旦(1899—1967)
6.闻一多(1899—1946)
7.孙毓棠(1911—1985)
8.丁则良(1916—1957)
9.冯友兰(1895—1990)
海外篇
第十二章纽约和哥大(上)
1.选校补忆
2.旅途观感
3.令人留恋的纽约生活
第十三章纽约和哥大(下)
1.岁月蹉跎的焦虑
2.导师的选择
3.课程忆要
4.两次口试
5.准备话别
【附录美国人文社科博士生外语考试制度述要】
第十四章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上)
1.西迁温古华
2.博士论文计划受创
3.哥大论文的完成
4.论文出版的受挫
第十五章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中)
1.国史研撰的序幕
2.埋首国会、哥大、哈燕图书馆
3.决心踏进汉学以外的世界
第十六章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下)
1.哈佛与明清人口史论
2.哥大与《明清社会史论》
3.学习“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4.极不寻常的邀聘与考验
专忆5胡适
第十七章芝加哥大学(上)
1.芝加哥创校及其特色
2.学校领导对中史教研的重视3.国际规模的中国研讨会
第十八章芝加哥大学(中)
1.课程的设计
2.研撰(上):一再出入明清史的门槛
3.研撰(下):探索中国文化的起源
第十九章芝加哥大学(下)
1.《东方的摇篮》引起的波折
2.新中国的号召
3.衰象:东亚教研的暗斗
4.师生关系
【附录中国文化的土生起源:30年后的自我检讨】
第二十章老骥伏枥:先秦思想攻坚
1.重建与中央研究院的关系
2.画龙必须点睛
3.华夏文化中的宗法基因
4.儒家宗法模式的宇宙本体论
5.攻坚与翻案: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
卷后语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现货 旧书后塑封 无字迹划线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