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结社
  • 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结社
  • 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结社
  • 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结社
  • 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结社
  • 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结社
  • 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结社
  • 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结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结社

以16到18世纪的文人社集为题,跨越中国、日本、越南,从比较的角度,为东亚的结社文化提供崭新的视野。

195 全新

库存7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鸿泰等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社

ISBN9787547508862

出版时间2020-12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12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576页

上书时间2021-04-06

杭州南山书屋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结社
作者:王鸿泰,许齐雄,何淑宜,张侃,商海锋,黄圣修,张艺曦,王昌伟,田世民,冯超,杨正显,冯玉荣,陈时龙,朱冶
编者:张艺曦
出版:联经出版公司2020.12
书号:9789570856569
装帧:平装大32开576页
定价:台币650元 

文人社集向来是引人注意而且令人著迷的主题,而过去二、三十年,文史领域得益于大量丛书及文献的刊印出版,有了长足的进展,也让社集这个主题得到被重新审视的可能。《结社的艺术》这本论文集是团队合作的成果,以历史学与文学的取径为主,并及于医学与书画鑑赏,以此探讨不同人群结社的艺术。各篇作者倾向把社集放在整个时代的大脉络下,从政治、家族、地域性、城市生活、文化转型与身分阶层等面相切入,让社集这个看似熟悉而传统的题目,得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论点。

作者简介

王鸿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许齐雄╱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何淑宜╱台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张  侃╱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商海锋╱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
黄圣修╱广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特聘研究员
张艺曦╱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副教授
王昌伟╱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
田世民╱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副教授
冯   超╱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教授
杨正显╱台湾海洋大学海洋中心助理研究员
冯玉荣╱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陈时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朱   冶╱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讲师

编者简介

张艺曦,台湾台中人,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思想史、地方史与家族史。代表作有《社群、家族与王学的乡里实践》(2006)、〈明中晚期古本《大学》与《传习录》的流传及影响〉(2006)、《孤寂的山城:悠悠百年金瓜石》(2007)、〈飞昇出世的期待:明中晚期士人与龙沙谶〉(2012)、〈明代阳明画像的流传及其作用——兼及清代的发展〉(2016)等。

目 次

序╱王汎森  
导论╱张艺曦      

社集与城市空间
城市舞台:明后期南京的城市游乐与文艺社群╱王鸿泰
从「诗社」到「吾党」:漳州霞中社的政治性╱许齐雄
游历、制艺与结社:以晚明衢州士人方应祥为中心╱何淑宜
明中叶温州山人结社的地域社会机制与文化形态╱张侃

社集与地方家族
泽社、永社、云龙社:明末桐城「诗文社集」的勃兴与顿挫╱商海锋
宗族与诗社:明末广东诗文集社研究╱黄圣修
明及清初地方小读书人的社集活动:以江西金溪为例╱张艺曦

社集与身分 ∕ 阶层
明末清初秦地文人在扬州的结社活动╱王昌伟
近世日本知识人的游学与社集:以柴野栗山及其交游网络为例的探讨╱田世民
「骚坛会」和「骚坛招英阁」:15世纪末及18世纪的越南士人社集╱冯超

社集与方伎(书画、医学)
无心而娱:清初北京的「雅会」╱杨正显
医者同社与研经讲学:以明末清初钱塘侣山堂为中心的讨论╱冯玉荣

社集、经学与科举考试
明代的文社与经学╱陈时龙
晚明复社与经典改纂:顾梦麟等编《四书说约》初探╱朱冶

序 / 王汎森 

几年前,艺曦来研究室找我,请教我关于编论文集的事,他当时计划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王昌伟、许齐雄教授,以及台北大学的何淑宜教授合作,以文人社集为题,集合众人之力来编论文集。他当时问我,此时此刻是否仍适合编论文集,以及这类论文集对学界是否能有贡献,而这是他最关心的部分。我当时建议艺曦,必须坚持几点:论文集的主题必须明确,每篇论文都必须围绕这个主题提出各自的创见。

在过去几年间,为了让各篇文章作者能够聚集一起开会讨论,他们先后申请蒋基会与科技部的经费补助,两次会议的举行也得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及吕妙芬所长的协助。为了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写作论文,他们把时程拉长到三年,且在著手进行之初,分散各地的成员也不辞路远,来台共同讨论,直到今日,终于有论文集的问世。

这本论文集以16到18世纪的文人社集为题,时段集中在明中晚期及清初。明中晚期的社集活动十分精采而多样,而经历明清变局以后的清初社集的性质与活动也很值得探究。当时社集活动盛行的程度是很难想像的,清初顺治皇帝还曾特别关注近来名流社会,并说慎交社「可谓极盛」,提到孙承泽是「慎交社」中的人物(《清稗类钞》、《云自在龛随笔》等书)。在进入清朝之后,仍有党社中人,希望透过新朝的力量打击对方。

这本论文集引人注意的部分,是不少文章都能够不受限于社集这个主题,把社集放到整个时代大脉络下,从政治、家族、地域性、城市生活、文化转型等面相切入,让原本看似平凡无奇的社集显出独特的意义。

这些文章,有的谈社集跟地方官员的到任去职的消长关係,显示某些看似宴游的诗社,也可能有实质的政治意涵与目的。有的讨论社集与地方家族的联系,有的利用大量族谱资料说明不同性质的社集与地方人际网络、家族生态的关係。也有的注意到社集与城市空间,以及明末文人藉由社集展演的取向。另有几篇是谈社集与诗派、与八股文、与经学风潮的关係,这些看似传统的题目,但都能够得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另有一篇谈明末及清初的士风之别,在此变局中的文化转型是很值得深入的课题。另有两篇文章,则是将眼光扩大到与士阶层密切相关的其他阶层或领域,包括医者及书画鑑赏。过去我们虽可多少看到一些医者结社的资料,但藉由这篇文章,才让我们了解到医者与文人社集之间有那麽密切的关係。

这些文章各有主题,也跨越不同地域,除了南北两京、扬州,以及浙江等地以外,还有江南以外的江西、福建、广东等区,展现这个团队广泛讨论各地社集的企图。另有两篇关于日本与越南的社集的文章,亦显示这本论文集对东亚周边各国的关心,而且从更多元也更整体的眼光,以中国为中心看整个东亚世界的社集发展。

我在多年前写作过几篇明代思想生活史方面的文章,其中有几篇文章跟明末蕺山学派及清初讲经会有关,当时我注意到明末出现不少以经、史或读书为名的社集,这类名称的社团在此之前很少见,但在明末却大量涌现,而且不少都很有影响力,像江南的复社、浙江的读书社都是很好的例子。对于这类社集的出现,我认为这与经史之学,尤其经学的复兴相关。不过,近几年我有更进一步的观察,除了心学以外,至少还有文学复古运动等各种思潮条件共同促成。尤其是文学复古运动,由于主张必须临摹古代的诗、文,进而蒐罗古代典籍,所以对古籍的刊刻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个运动虽然倡导复古,但所复的不限于儒家经典,所以相对于之前的学风带来了解放。复兴经学则是到了明末才正式提出的,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看待明末经学的复兴,它有其时代的特殊意义,而且带来的影响极大。

以此为例,我们在讨论明代中晚期及清初的历史,必须用更宏大的眼光谈。我很喜欢「察势观风」这个词,当某个风潮起来的时候,就像是一阵风吹拂而过,一个时代的各方各面、或多或少都会受这股风潮的影响,而且往往是多层次也多方面的交互激盪,来回往复。若是遇到像明清之际的大变局时,这类变动会更加複杂。研究者有必要察其势而观其风,除了所研究的对象以外,还必须把研究对象所处的风潮及各种动盪变化都一齐纳进来讨论。此外,历史的发展往往会有不同力量同时在竞合著,所以社集不会只是社集,而会跟这个时代的其他因素结合发酵,也可能彼此排斥,但即使是排斥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这本论文集所做的可说是一种「察势观风」,而且把社集放在时代脉络中查考,作者们能够以更全面的眼光掌握所研究的课题。如今论文集分别在两岸出版社出版,让人为这本论文集对明清之际社集研究有所贡献而感到欣喜。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