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著名译插图本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刘辽逸楼适夷陆风译本
  • 名著名译插图本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刘辽逸楼适夷陆风译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名著名译插图本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刘辽逸楼适夷陆风译本

32 26 九五品

库存3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高尔基 著;刘辽逸,楼适夷,陆风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40233

出版时间1994-11

印刷时间2008-01

装帧平装

页数693页

定价26元

上书时间2018-02-09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шков)(1868年3月 28日(儒略历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俄语: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高尔基强调通过典型化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同时展示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其现实主义创作又融入了积极浪漫主义的乐观、自信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高尔基主张作家应以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形象,使艺术形象真实而生动。他在《浅谈我怎样学习写作》中说到:“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到五十个,以至于几百个小店老板、官吏等人物身上把他们员具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等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方法创造典型——这才是艺术”:因此,他认为作家必须认真地观察生活,研究社会,从生动丰富的生活现象中概括社会的本质,并把它们表现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之中。对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其根本点取决于作家对生活感受的程度,这中间必然表现出作家的审美态度。高尔基对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也体现了他的新的审美观。他以敏锐的观察力认识到生活的真实本质是正演绎着一场前历未有的社会巨大变革。而掀起这场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就是已经觉醒的劳动人民,他称之为“新人”,因此,他的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及艺术的典型化的理念中明确了艺术就是要塑造这些为社会变革不断奋斗的“新人形象”。
       高尔基的现实主义文学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现实主义仅仅反映社会的真实现状,而这种真实现状大多表现为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其实质是通过人性受到的摧残而表现出的对社会的否定与批判。
       高尔基作为革命前的左派作家是布尔什维克的老朋友,但在十月革命后初期因同情被镇压的孟什级克和其他派别的社会主义者而一度与布尔什维克闹翻。他抗议对知识界的大逮捕,尤其对俄共政府1918年1月武力解散全民参选的议会并屠杀抗议的工人感到痛心疾首,把这一天比为沙皇时期的“流血星期日。并激愤地写下“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员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等文字,成为著名的“不合时宜”者,而于1921年出走国外。但是随着苏俄政权的日渐巩固、民主希望已经破灭,苏联工业化成就与国力的发展引起了他的民族主义认同,尤其是国外生活的不顺利等种种原因,使得高尔基在1920年代后期逐渐“转弯”。开始不断回国参观。
       在斯大林异乎寻常的隆重“礼遇”下,他终于在1931年回国定居,从此“痛改前非”,从“不合时宜”者转变成为斯大林在意识形态方面重要的宣传家。基于“补偿式表忠心态”,高尔基此时在宣传上特别高调。大清洗的初潮时期,他以那“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名言。对无数“人民的敌人” (许多是他过去的朋友)落井下石。血流成河的清洗高潮虽然是在他死后,但在舆论制造方面,他是始作俑者。
       关于晚年高尔基的争议甚多。即使在批判斯大林的人中也形成了两种相反观点;一种认为高尔基晚年一直在以曲折的方式与斯大林斗争,甚至他的死都可能是斯大林所害。另一种认为他晚年完全听命于斯大林,是后者的奴才与工具。事实上人是复杂的。高尔基的“痛改前非”不能说一点没有真正思想转变的因素,但个人利益的权衡是主要动机应当毫无疑问。
       高尔基的成名及当时文学霸主地位主要是由于当时文学艺术作品缺乏无产阶级斗争题材,这当中列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谁都明白,论文学素养及文学成就,高尔基要比他之前的俄罗斯作家和他之后一些苏联作家相去甚远。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
       高尔基的父亲是一个木匠。高尔基四岁丧父,被母亲带回外祖父母家。后来除短期随母亲和继父在外地居住外,童年时期主要在外祖父母家度过。外祖父母对高尔基影响很深。外祖父出身贫苦,年轻时做过多种苦工,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后来从业印染致富,成为所在城市印染行会会长,有相当的社会地位。虽然高尔基的两个舅舅未能承继父业,而是分家分去高尔基外祖父部分财产,但外祖父母家境还是比较富足的。高尔基童年时期,可以上学读书,也大量接触了底层民众。后来高尔基外祖父大笔放贷因借款人破产而损失,家道中落。高尔基十岁时,外祖父要高尔基开始干活谋生。参见自传作品《童年》。
       从他十岁开始高尔基就得自己赚钱为生,一开始拾垃圾。他青少年时期做过许多不同的活:信使、厨房里的杂工、卖鸟、售货员、画圣像、船上的杂工、面包店的学徒、工地上的杂工、晚间的看守人、铁路职工和在律师事务所中做杂工。参见自传作品《在人间》。
       1880年代后期他来到喀山并被成功地被那里的大学接受为大学生。在这里他接触到了革命运动。他在一个面包坊工作,这个面包坊同时也是一个秘密马克思主义小组的图书馆。他很好学,读了许多书,靠自学的方式获得了许多,但不系统的知识。他与他的同学之间的差别很大,因此他几乎没有朋友。这有可能是1887年一次未成功的自杀企图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肺被损坏,从此他一直患肺结核。在自传作品《我的大学》中提到。
       刘辽逸(1915~2001)原名刘长菘,安徽濉溪人。民进成员。1939年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商学系。曾任翻译,中学教师,1949年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翻译,译审。民进中央委员。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译著长篇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苏联]阿札耶夫著,与谢素台合译)、《杜布罗夫斯基》、《战争与和平》、《歌萨克》、《哈吉穆拉特》(均为列夫·托尔斯泰著),剧本《前线》([苏联]柯涅楚克著),中篇报告文学《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捷克]伏契克著),《狡猾的寡妇》([意大利]歌尔多尼著),儿童中篇小说《太阳的宝库》等。
       楼适夷(1905~2001),男,原名楼锡春,现代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浙江余姚人。中共党员。早年参加太阳社,曾留学日本,1931年回国,从事左联和文总的党团工作,任《前哨》编辑,后参加反帝同盟,在中共江苏省委工作,1933年被捕,1937年出狱,历任新华日报社副刊编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文艺》及《文艺阵地》编辑、代理主编,新四军浙东根据地浙东行署文教处副处长,《新华日报》编委,《时代日报》编辑,出版总署编审局副处长,东北军区后勤政治部宣传部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顾问,《译文》编委。著有短篇小说集《挣扎》、《病与梦》,散文集《话雨录》、《蟹工传》、《适夷散文选》、《天平之甍》等,诗集《适夷诗存》,剧本《活路》,电影文学剧本《盐场》,译著小说《在人间》、《契诃夫、高尔基通讯集》等。
       陆风 (1916~1984)笔名白原。河北徐水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1938年先后在延安抗大、鲁艺文学系、华北联大文学院学习,历任《晋察冀日报》编辑、记者、特派记者,延安中央军委编译局俄文队学员,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外文研究室研究员,华北联大外语学院俄文教员,中宣部编审委员会及翻译处翻译,中央军委办公厅翻译科科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编辑室副主任、第六编辑室组长,西安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化部文研院外文所副所长,研究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小说集《游击队的儿子》、《一个蒙古人》、《在底层》、《我的大学》、《夏天》、《仇敌》、《小市民》、《叶戈尔·布雷乔夫和他周围的人》、《左琴科短篇小说选集》、《高尔基戏剧集》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