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浙江学术集林(16开精装 全258册)2C02c cwg
¥
187500
7.5折
¥
250000
全新
仅1件
作者倪建伟 主编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6845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其他
定价250000元
上书时间2022-03-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清代浙江学术集林(16开精装 全258册)
作者: 倪建伟 主编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 9787540256845
出版时间: 2019-12
定价:250000
出版説明
浙江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產生了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又是吴越文化的核心區域;漢代亦有王充這樣富有戰鬥和批判精神的偉大思想家。南宋定都臨安(杭州)以後,浙江更是人文薈萃,呈現出學派林立、文化繁榮的景象。以呂祖謙爲代表的金華學派重視史學研究,主張調和朱陸;以陳亮爲代表的永康學派主張義利雙行、王霸并用,以葉適爲代表的永嘉學派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言性命的功利主義思想,這些學派及其思想反映了南宋儒學在朱、陸之外的另一面。明代中葉,王陽明集心學之大成,對繁瑣支離的程朱理學予以沉重打擊,將儒學推向了新的高峰。明清之際,經過千年的積澱,浙江學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據蕭一山在《清代學者生卒及著述表》一書中的統計,在九百七十名清代學者中,浙江學者達二百三十人之多,占全國的百分之二十四,其繁榮程度可見一斑。
浙江地理複雜,由錢塘江從南到北分開的兩個區域自唐代以來就被劃分浙江西路、浙江東路,浙西以平原爲主,浙東多山地、丘陵。兩浙地區不僅存在地理、行政的不同,文化和學術也各有特點。章學誠對此曾有過總結,﹃浙東貴專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習而習也﹄(《文史通義・浙東學術》)。然而,隨着經濟的發展以及學術交流的深入,清代兩浙的區域性學術特征已經逐漸淡化。浙東、浙西雖然源流不同,但并無門户之見,可説是﹃道并行而不悖﹄。浙東方面,早期的學者如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等有一定師承關係,這些人和後來的邵晋涵、章學誠等在史學方面的成就卓著,因此後人多將史學作為浙東學術的主要特征,并有﹃清代浙東學派﹄的提法。值得注意的是,浙東學人對史學的重視更多體現在治學方法,而不是治學對象上。黃宗羲指出,﹃學必原本于經術,而後爲蹈虛,必証明于史籍,而後足以應務﹄(《全祖望《甬上正人書院記》引黃宗羲語),即是説學術的根本在于講求實際、經世致用,并不意味着要限于史學的研究。黃宗羲本人學識弘博、融通百家,不僅尊經重史,而且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了激烈批判,提出了具有民主主義性質的啟蒙政治思想。同時,他還兼通天文歷算和數學地理,撰有《西歷假如》《句股圖説》《開方命算》等自然科學著作二十餘種。因此,清代浙東學術在發端之初就是開放的,如果將其限定爲浙東學派或以史學限定其學術特征,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會造成對清代浙東地區學術的狹義理解。事實上,在浙東地區的著名學者中,很多都并非專治史學,相互間也無派系瓜葛。毛奇齡﹃博辯之才,傲睨一切﹄,所學涉獵極廣,尤善經學考正。他重視事功與實行,強烈反對宋學,爲﹃清學界最初之革命者﹄(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五》),開經學考正之風。全祖望學兼經、史、詞、章;盧文紹精于考訂;李慈銘洞明三禮、尤精小學;齊召南經史兼治;張作楠好天文歷算之學;孫詒讓博治群經;黃式三、黃以周父子博通群經、尤長于禮。即使被視爲﹃浙東史學﹄殿軍的章學誠,其成就也主要體現在其史學思想上,而不是具體的史學研究,主張﹃做史貴知其意,非同于掌故,僅求事文之末﹄(《文史通义·言公上》)。他還批評當時考據訓詁之學﹃征實太多, 發揮太少﹄(《文史通義·與汪龍莊書》)。
浙西學術比起浙東更無學派、門户之見,治學領域也極爲廣泛,重視經史考正,并追求實際運用。張履祥和陸隴其爲排斥流于空疏的陽明心學,都極力提倡朱子學,主張躬行實踐,認爲學術必須致于實用,實行則須始于實學。張履祥重視農學,主張耕讀不偏廢,﹃治生以稼穡爲先﹄(張履祥《訓子語》);陸隴其爲官崇尚實政,潔己愛民,頗有政績。應撝謙治學以躬行實踐爲主,通經世之學,對經學、歷算、選舉、學校、田賦、水利、漕運、鹽法等均有論述。朱彝尊博通諸經,精于詩詞,尤善考正,其代表作《經義考》詳考歷代經籍存佚情形,是研究中國古代經學派別、經義和版本目錄的重要文獻。杭世駿性格伉直,堅持事實,敢于直諫,既以詩名,又擅長經史考正。胡渭尤精輿地考正,所著《禹貢錐指》對山水脈絡的沿革變化進行了詳細説明,是清代地理研究的最重要著作之一。龔自珍自小便﹃究心經世之務﹄,先是從段玉裁學習《説文》,又師從劉逢祿學習今文經學,批判漢、宋對立,意圖揭示儒家綜彙經史、貫通天人的內在意蘊。嚴可均于學無所不通,尤精小學,在輯佚方面成就卓著。俞樾治學以經學爲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戲曲、詩詞、小説、書法,可謂博大精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浙西學術不僅和浙東一樣重視算學,而且其成就還遠超後者,出現了錢儀吉、姚文田這樣兼通歷算的學者,以及項名達、戴煦、夏鸞翔、徐有壬、李善蘭等著名數學家。
清代浙學在經學、史學、小學、地理學、天文歷算學、校勘學、輯佚學、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清代樸學興盛,黃宗羲被視為樸學的開創者,所以清代浙江學術亦是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從整體上來看,清代浙江學術與吴、皖兩派的考正、訓詁之學又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不拘門户之見、重視實際應用、富于理性批判、治學領域廣泛等特點。這既是對王充、呂祖謙、陳亮、葉適、王陽明等浙江先賢形成的學術和思想傳統的繼承,又使其自身不至于湮沒于繁瑣的考據、訓詁之中,并且對中國近現代的學術、思想、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陈虬、夏增佑、章太炎、蔡元培、王國維、魯迅等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學者無一不受到浙江學術和精神的熏陶。因此,梁啟超在《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中指出:﹃浙江與江南——江蘇、安徽同爲近代文化中心點。﹄二十世紀以來,浙江學術進行着批判性繼承及創造性轉化,蘊育和創造出了辛亥革命思想、紅船精神、浙商文化,在實踐中形成了溫州模式、義烏模式。這些都與傳統的浙江學術和兩浙文化一脈相承。而清代浙江學術作爲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其思想和精神的研究與發掘具有重要的學術及現實意義。有鑒于此,本編分浙東和浙西兩部分,廣泛收羅黃宗羲、全祖望、章學誠、邵晋涵、厲鶚、嚴可均、黃式三、黃以周、孫詒讓等清代浙江著名學者的代表性著作,彙爲《清代浙江學術集林》,希望對清代的浙江學術研究有所幫助。當然,由于清代浙江學者眾多,文獻豐富,收集和選擇過程中難免存在遺漏或不妥之處,還請專家學者不吝批評指正!
總目録
浙東
第一册
黄梨洲先生明夷待訪録 一卷 清 黄宗羲 撰 清初刻本一
明儒學案(一)卷一至卷十一 清 黄宗羲 撰 清康熙三十二年賈潤刻本一〇七
第二册
明儒學案(二)卷十二至卷二十一 清 黄宗羲 撰 清康熙三十二年賈潤刻本一
第三册
明儒學案(三)卷二十二至卷三十三 清 黄宗羲 撰 清康熙三十二年賈潤刻本一
第四册
明儒學案(四)卷三十四至卷四十二 清 黄宗羲 撰 清康熙三十二年賈潤刻本一
第五册
明儒學案(五)卷四十三至卷五十三 清 黄宗羲 撰 清康熙三十二年賈潤刻本一
第六册
明儒學案(六)卷五十四至卷六十二 清 黄宗羲 撰 清康熙三十二年賈潤刻本一
第七册
宋元學案(一)卷首一至卷六 清 黄宗羲 輯 黄百家 全祖望 補
清道光馮氏醉經閣刻本一
第八册
宋元學案(二)卷七至卷十四 清 黄宗羲 輯 黄百家 全祖望 補
清道光馮氏醉經閣刻本一
第九册
宋元學案(三)卷十五至卷二十二 清 黄宗羲 輯 黄百家 全祖望 補
清道光馮氏醉經閣刻本一
第十册
宋元學案(四)卷二十三至卷三十六 清 黄宗羲 輯 黄百家 全祖望 補
清道光馮氏醉經閣刻本一
第十一册
宋元學案(五)卷三十七至卷四十七 清 黄宗羲 輯 黄百家 全祖望 補
清道光馮氏醉經閣刻本一
第十二册
宋元學案(六)卷四十八至卷五十五 清 黄宗羲 輯 黄百家 全祖望 補
清道光馮氏醉經閣刻本一
第十三册
宋元學案(七)卷五十六至卷六十四 清 黄宗羲 輯 黄百家 全祖望 補
清道光馮氏醉經閣刻本一
第十四册
宋元學案(八)卷六十五至卷七十七 清 黄宗羲 輯 黄百家 全祖望 補
清道光馮氏醉經閣刻本一
第十五册
宋元學案(九)卷七十八至卷八十七 清 黄宗羲 輯 黄百家 全祖望 補
清道光馮氏醉經閣刻本一
第十六册
宋元學案(十)卷八十八至卷九十七(缺卷八十九) 清 黄宗羲 輯 黄百家 全祖望 補
清道光馮氏醉經閣刻本一
第十七册
宋元學案(十一)卷九十八至卷一百 清 黄宗羲 輯 黄百家 全祖望 補
清道光馮氏醉經閣刻本一
第十八册
行朝録 十卷 附録一卷 清 黄宗羲 撰 清抄本一
四明山志 九卷 清 黄宗羲 撰 清康熙四十年黄炳刻本二六一
第十九册
黄梨洲先生南雷文約(一)卷一至卷二 清 黄宗羲 撰 鄭性 訂 清乾隆鄭性刻本一
第二十册
黄梨洲先生南雷文約(二)卷三至卷四 清 黄宗羲 撰 鄭性 訂 清乾隆鄭性刻本一
第二十一册
南雷文定前集·後集(一)南雷文定前集卷一至卷七 清 黄宗羲 撰
清康熙二十七年靳治荊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南雷文定前集・後集(二)南雷文定前集卷八至後集卷四 附録一卷 清 黄宗羲 撰
清康熙二十七年靳治荊刻本一
第二十三册
南雷文定三集・四集・五集 三集三卷 四集四卷 五集四卷 清 黄宗羲 撰 清刻本一
第二十四册
南雷詩歷 五卷 清 黄宗羲 撰 全祖望 輯 清鄭大節刻本一
吾悔集 四卷 清 黄宗羲 撰 清康熙刻本一三一
撰杖集 一卷 清 黄宗羲 撰 清康熙刻本二八九
第二十五册
黄氏攟殘集 七卷 附五卷 清 黄宗羲 編 清康熙四十一年黄炳刻本一
第二十六册
明文授讀(一)卷一至卷四 明 黄宗羲 編 清康熙張氏味芹堂刻本一
第二十七册
明文授讀(二)卷五至卷十二 明 黄宗羲 編 清康熙張氏味芹堂刻本一
第二十八册
明文授讀(三)卷十三至卷十七 明 黄宗羲 編 清康熙張氏味芹堂刻本一
第二十九册
明文授讀(四)卷十八至卷二十三 明 黄宗羲 編 清康熙張氏味芹堂刻本一
第三十册
明文授讀(五)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九 明 黄宗羲 編 清康熙張氏味芹堂刻本一
第三十一册
明文授讀(六)卷三十至卷三十四 明 黄宗羲 編 清康熙張氏味芹堂刻本一
第三十二册
明文授讀(七)卷三十五至卷四十 明 黄宗羲 編 清康熙張氏味芹堂刻本一
第三十三册
明文授讀(八)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七 明 黄宗羲 編 清康熙張氏味芹堂刻本一
第三十四册
明文授讀(九)卷四十八至卷五十二 明 黄宗羲 編 清康熙張氏味芹堂刻本一
第三十五册
明文授讀(十)卷五十三至卷六十二 明 黄宗羲 編 清康熙張氏味芹堂刻本一
毛奇齡
第三十六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一)仲氏易 卷一至卷十三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三十七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二)仲氏易 卷十四至卷三十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三十八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三)推易始末卷一至易韻卷四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三十九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四)古文尚書寃詞卷一至詩札卷二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四十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五)毛詩寫官記卷一至大小宗通釋目卷全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四十一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六)北郊配位尊西向卷全至喪禮吾説篇卷五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四十二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七)喪禮吾説篇卷六至春秋毛氏傳卷四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四十三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八)春秋毛氏傳卷五至春秋毛氏傳卷二十一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四十四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九)春秋毛氏傳卷二十二至春秋毛氏傳卷三十四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四十五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十)春秋毛氏傳卷三十五至春秋條貫篇卷十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四十六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十一)春秋條貫篇卷十一至論語稽求篇卷五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四十七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十二)論語稽求篇卷六至四書䞉言卷二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四十八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十三)四書䞉言卷三至聖論樂本解説卷二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四十九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十四)竟山樂録卷一至李氏學樂録卷二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五十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十五)孝經問卷全至經問卷五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五十一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十六)經問卷六至經問補卷三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五十二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十七)頌卷全至書卷四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五十三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十八)書卷五至序卷十二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五十四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十九)序卷十三至序卷二十九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五十五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二十)序卷三十至碑記卷十一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五十六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二十一)傅卷一至王文成傅本補續卷二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五十七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二十二)墓碑銘卷一至墓誌銘卷十二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五十八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二十三)墓誌銘卷十三至制科雜録卷全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五十九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二十四)後觀石録至彤史拾遺記卷一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六十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二十五)彤史拾遺記卷二至蠻司合誌卷四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六十一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二十六)蠻司合誌卷五至韻學要指卷五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六十二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二十七)韵學要指卷六至詩話卷八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六十三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二十八)詞話卷一至七言絕句卷四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六十四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二十九)七言絕句卷五至七言古詩卷九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六十五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三十)七言古詩卷十至七言律詩卷四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第六十六册
毛西河先生全集(三十一)七言律詩卷五至徐都講詩卷全 清 毛奇齡 撰
清嘉慶間蕭山陸凝瑞堂刻本一
萬斯大
第六十七册
經學五書(一)卷一至志傅 清 萬斯大 撰 清嘉慶元年辨志堂刻本一
第六十八册
經學五書(二)儀禮商卷一至學春秋隨筆卷十 清 萬斯大 撰 清嘉慶元年辨志堂刻本一
萬斯同
第六十九册
歷代宰輔彙考 八卷 清 萬斯同 撰 清抄本一
歷代紀元彙考 五卷 清 萬斯同 撰 清知不足齋刻本二〇三
第七十册
宋季忠義録(一)卷一至卷七 清 萬斯同 輯 清抄本一
第七十一册
宋季忠義録(二)卷八至卷十六 清 萬斯同 輯 清抄本一
第七十二册
儒林宗派 十六卷 清 萬斯同 撰 清宣統三年浙江圖書館刻本一
群書疑辨(一)卷一至卷四 清 萬斯同 撰 清嘉慶二十一年刻本二六五
第七十三册
群書疑辨(二)卷五至卷十二 清 萬斯同 撰 清嘉慶二十一年刻本一
第七十四册
新樂府 二卷 清 萬斯同 撰 清刻本一
石園文集 八卷 清 萬斯同 撰 民國二十五年張氏約園刻四明叢書第四集本八一
毛萬齡
第七十五册
采衣堂集 四卷 清 毛萬齡 撰 清康熙刻本一
黄百家
學箕初稿 二卷 清 黄百家 撰 清康熙間箭山鐵鐙軒刻本一五九
勾股矩測解原 二卷 清 黄百家 撰 四庫全書本二八五
内家拳法 一卷 清 黄百家 撰 清刻本三四五
邵廷采
第七十六册
東南紀事 十二卷 清 邵廷采 撰 清光緒十年郡武徐氏刻本一
西南紀事 十二卷 清 邵廷采 撰 清光緒十年郡武徐氏刻本三七三
第七十七册
思復堂集(一)卷一至卷五(缺卷五) 清 邵廷采 撰 清康熙刻本一
第七十八册
思復堂集(二)卷六至卷十 清 邵廷采 撰 清康熙刻本一
全祖望
第七十九册
經史問答 十卷 清 全祖望 撰 清嘉慶九年史夢蛟刻本同治十一年印本一
第八十册
甲申野史彙鈔(一)九種四十一卷 清 全祖望 輯 清抄本一
第八十一册
甲申野史彙鈔(二)九種四十一卷 清 全祖望 輯 清抄本一
第八十二册
甲申野史彙鈔(三)九種四十一卷 清 全祖望 輯 清抄本一
第八十三册
甲申野史彙鈔(四)九種四十一卷 清 全祖望 輯 清抄本一
第八十四册
漢書地理志稽疑 六卷 清 全祖望 撰 清嘉慶九年朱文翰得諼草堂刻本一
年華録 四卷 清 全祖望 撰 清嘉慶二十年日新堂刻本三〇一
第八十五册
鮚埼亭集(一)卷首至卷九 清 全祖望 撰 清嘉慶九年史夢蛟刻本同治十一年印本一
第八十六册
鮚埼亭集(二)卷十至卷二十四(缺卷二十—卷二十一) 清 全祖望 撰
清嘉慶九年史夢蛟刻本同治十一年印本一
第八十七册
鮚埼亭集(三)卷二十五至卷三十八 清 全祖望 撰 清嘉慶九年史夢蛟刻本同治十一年印本一
第八十八册
鮚埼亭集外編(一)卷一至卷八 清 全祖望 撰 清嘉慶十六年刻本一
第八十九册
鮚埼亭集外編(二)卷九至卷十九 清 全祖望 撰 清嘉慶十六年刻本一
第九十册
鮚埼亭集外編(三)卷二十至卷二十九 清 全祖望 撰 清嘉慶十六年刻本一
第九十一册
鮚埼亭集外編(四)卷三十至卷四十一 清 全祖望 撰 清嘉慶十六年刻本一
第九十二册
鮚埼亭集外編(五)卷四十二至卷五十 清 全祖望 撰 清嘉慶十六年刻本一
第九十三册
鮚埼亭詩集 十卷 清 全祖望 撰 清道光十四年鄭爾齡箋經閣刻本一
第九十四册
韓江雅集 十二卷 清 全祖望等 撰 清乾隆刻本一
第九十五册
續耆舊(一)卷一至卷四十 清 全祖望 輯 清槎湖草堂抄本一
第九十六册
續耆舊(二)卷四十一至卷九十四(缺卷四十六) 清 全祖望 輯 清槎湖草堂抄本一
第九十七册
續耆舊(三)卷九十五至卷一百四十 清 全祖望 輯 清槎湖草堂抄本一
全謝山先生勾餘土音 六卷 清 全祖望 撰 清抄本二七五
章學誠
第九十八册
文史通義内外編(一)卷一至卷六 清 章學誠 撰 清道光十二年刻本一
第九十九册
文史通義内外編(二)卷七至卷八 清 章學誠 撰 清道光十二年刻本一
校讐通義 三卷 清 章學誠 撰 清道光十二年刊本一七三
湖北通志檢存稿 不分卷 清 章學誠 撰 清王氏十萬卷樓抄本二六九
第一〇〇册
雜文(一)卷一至卷二 清 章學誠 撰 清王氏十萬卷樓抄本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