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姚治华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20-12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8-30
本书系香江哲学丛书之一。在佛教义理体系中,自证(svasa?vedana或svasa?vitti)意味着意识的反身性,这是由陈那(约公元五至六世纪)及其追随者所发展的佛教知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关于心识能否了知其自身的讨论,在佛教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和早期瑜伽行派中也有漫长的历史,同样的问题后来也在中观和瑜伽行派的追随者之间产生论争。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佛教自证理论在陈那之前发展的著作,作者利用了大量一手汉语、巴利语、梵语和藏语资料,其中很多是第一次呈现于读者面前。本书为佛教心识哲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重要材料。
姚治华,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佛教哲学、印度哲学、宗教哲学和心智哲学,主要著作包括The Buddhist Theory of Self- Cognition(Routledge 2005), Brahman and Dao: Comparative Studies of Indian and Chines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与Ithamar Theodor合编,Lexington Books 2014), Nonexistent Objects in Buddhist Philosophy: On Knowing What There is Not(Bloomsbury Academic 2020),在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Comparative Philosoph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译者简介:
许伟,南京大学哲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哲学硕士,研究兴趣为唯识学和中国哲学。
余振邦,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研究硕士毕业,现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总序
自序
缩略词表
导言
第一章 起源:大众部
一、自证的起源
二、大众部的自知理论
三、案达罗派关于自知的论证
第二章 驳斥:说一切有部
一、说一切有部阿毗达摩
二、一刹那之智
三、对智之自知的驳斥
四、对识之自知的讨论
五、二心与记忆
六、自性受问题
第三章 综合:经量部
一、经量部:资料来源
二、多心
三、意识
四、自知之证明
第四章 系统化:瑜伽行派
一、瑜伽行及其两个支派
二、早期瑜伽行中的自知
三、自证:陈那
四、证自证:护法
五、后续的发展
结语
附录:重要著作者的年代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