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

110 八五品

仅1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联芬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06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联芬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3-11
  • 版次 1
  • ISBN 9787301065662
  • 定价 2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1页
  • 字数 28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文学史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将研究视角聚焦于长期处在五四重重遮蔽之中的晚清民初文学,但它并非全面叙述晚清至五四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而是以“现代性”作为理论资源和研究策略,严肃而深入地考察了这一时期几个十分突出而且意涵丰富的文学文化现象和作家作品,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学科领域内部形成了实质性的推进。
从绝对的意义上来说,这些话题都不算新,然而杨联芬女士对这些“老话题”的再解读却充满了新意且极富于启发性,这与作者的学术态度、学术修养、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密切相关。首先,作者能够深入历史发生的具体情境,充分尊重历史的细节和偶然性,细致入微地考察历史本身的复杂丰富与多元异质。以第三章为例,作者不厌其烦地具体考察了林纾用古文翻译一百几十部西方小说的情况,以及他为译者所写的大量序跋在共时性语境中的作用;还搜集了这一研究领域中尽可能多的资料,论证林纾的译作对几代文学青年,诸如鲁迅、周作人、胡适、郭沫若、李吉力人、钱锺书等人,所产生的历时性影响。对于文学史重复论述的林纾与五四新文学家们的论争,作者也不忘做深入的考察,从而得出“林纾与新文化的分歧,并非是否使用白话,而是是否使用白话,就一定废除古文”这样的结论。据此,作者不仅恢复了林纾被“历史主义”叙述扭曲的原生态形象,而且俨然将林纾放在了中国文学现代性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上,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据此深入地接触并展现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本土性情境,摒绝了此类研究中较为普遍的理论与材料脱离的恶劣现象。其次,这本专著相当充分地体现出了杨联芬女士宽广而精警的学术视野,及其对纵横错综的比较研究方法的娴熟运用。这在最后一章的长篇历史小说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精彩。作者将曾朴的《孽海花》从鲁迅定位的“谴责小说”中提升出来,与李吉力人的《死水微澜》三部曲放在一起比较论证,将它们统称为“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并与法国文学中“从莫里哀到雨果、从巴尔扎克到福楼拜”的作品进行了广泛而精确的比较。作者认为曾、李二人小说的历史叙事的现代性体现在,它们摆脱了传统历史小说“以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历史人物为中心”的宏大叙事模式,而展现了一种由日常世俗生活构成的“风俗史”。这种见解很有价值,现代性文学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对日常化私人生活空间的发掘与表现,作者以她的具体考察和研究将这种现代性内涵落到了文学叙事的实处,这也正是其高出同类研究的地方。此外,该书特别值得称赞之处还有作者卓越、敏锐的艺术感觉,以及富有灵气的文字表述。可以第六章具体论述为例,比如,“从意象、用典看,苏曼殊是古典的;但从表现的真诚、大胆,感情的纯洁看,苏曼殊的诗是现代的,充满了拜伦式的热烈情怀,也散发着雪莱式的忧伤。”作者的诗人文笔并非感性的无余流露,而是与一个学者的知性和理性相伴相随,这样描述作者的文字风格也许更为恰切。
【作者简介】
杨联芬,又名张忆,女,四川荥经人,1963年生于四川宝兴。1986年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学士,1989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99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主要学术著作有《白话今译》、《中国丙工小说中的抒情倾向》,合作主编《中国新时期文学精品大系》凡17编、《童话金库》。
【目录】
序……………………………………………………………严家炎
绪论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潮
第一章在悖论与调和中建立文学的“现代”平台
一、理论悖谬与时代需求:晚清新文学运动的意义晚清新小说运动的非主流性与非文学性--歪打正着:小说成为主流--“西方典范”意识在晚清形成
二、晚清文人的边缘化与现代审美观念的萌生边缘文人与“游戏说”--《小说林》的艺术论--王国维对游戏说的哲学整合--周氏兄弟的艺术观
三、“人的文学”--“启蒙”与“艺术”的平衡五四:双重目的与两难选择--“人的文学”:兼融启蒙与美的平台--人文主义: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价值内涵--人道:惟一可能与艺术并行的道德

第二章“新”之所以然--晚清新小说论
一、晚清新小说审美空间的陌生化与“超验”性从体裁开始的现代化--乌托邦与未来叙事--科学幻想--教育小说
二、新小说文本与读者的新关系古代小说:审美的公共狂欢性--新小说叙事者“政论家”与“新闻记者”的角色认同--新小说:社会公众舆

第三章林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
一、“古文”与小说:林译对俗雅界域的打破林译小说的契机--“西方”:小说与古文之间转化的可能性--林译与中国小说观念的历史性变迁
二、林纾对西方小说的误读及意义以古文经典诠释西方小说--用儒家道德解读西方人情--双重误读与林译小说的重构空间
三、再论林纾与五四文坛林译的“超文本”价值与五四作家的成长--历史的“误读”:回放林纾与五四的冲突--林纾的文化命运:牺牲在实质正义中

第四章作为“潜文本”的《域外小说集》
一、超前的现代性“人道主义”与道德超前--主观的叙事--诗化的语言
二、叙事的先锋性与审美的不实现“现代的选择与读者的拒绝--体验的先锋与语言的错位--非“小说”的叙述与审美的不实现
三、《域外小说集》作为“潜文本”的意义《点滴》、《空大鼓》:《域外小说集》的延伸--短篇小说:现代小说新范式--“抒情诗的小说”:现代小说美学范畴
四、鲁迅说的诗化倾向
诗化叙事与现代意识一一散文化:追求平淡与含蓄--意境与音乐:承载深邃情思

第五章晚清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
一、“国民性”概念的由来及晚清的国民性批判理论晚清“国家”与“国民”概念的出--严重批国民性思想的理论基础--福泽谕吉及日本国民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梁启超的国民性理论与国民性改造方案--五四时其国民性话语走向的分歧
……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