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碑额(包民国时期 厚册)
  • 汉碑额(包民国时期 厚册)
  • 汉碑额(包民国时期 厚册)
  • 汉碑额(包民国时期 厚册)
  • 汉碑额(包民国时期 厚册)
  • 汉碑额(包民国时期 厚册)
  • 汉碑额(包民国时期 厚册)
  • 汉碑额(包民国时期 厚册)
  • 汉碑额(包民国时期 厚册)
  • 汉碑额(包民国时期 厚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汉碑额(包民国时期 厚册)

2980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不详

出版人不详

年代不详

纸张白棉纸

刻印方式珂罗版

装帧线装

尺寸30 × 18 × 1.5 cm

册数1册

上书时间2023-03-09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品相如图,内页完好无损无缺,包真品
商品描述
汉碑额简介:

汉碑额,即汉代墓碑的额首,位于碑的头部,汉代碑额上多镌刻篆书,亦有八分书。汉碑额,汉碑题额之字,指汉碑题额之字。多为篆书。 

汉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大发展时期。磅礴浑朴的摩崖“三颂”,线条奔放的章草简牍,盘曲繁复的瓦当书法,朴茂直率、不事雕琢的汉石阙、汉砖书法以及半篆半隶、华美典雅的汉碑额书法,共同筑就了汉代开张烂漫、雄强大气的艺术风格。

汉碑篆额虽然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少,但无论在线条还是结构的处理上都极具装饰性,夸张又富于变化,却还能保持整个额面在和谐统一中又充满了生趣,因此具有很高艺术审美价值,是汉篆中独树一帜的一种样式,遥领了汉代篆书的独特风貌。

到了清代,由于碑学的兴起,人们对汉碑的狂热牵引出对汉碑额书法的重视,尤其是清中后期以后汉碑额篆书作为新的涉猎对象在篆书和篆刻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保存至今的汉代碑额实物来看,两汉时期碑额篆书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一、体势宽博灵动。较秦篆线条更为朴实、浑厚、庄重,结构宽博,体态松动,随形赋势,生动多姿。二、造型夸张巧变。由于碑额书写区域狭小,很多字体的结字需要随书写区域来布局,从而形成夸张变形的体势。三、笔法篆隶兼用。两汉时期的篆额是篆书向隶书转变的中间形态。笔法上除了平移推动外,也增加了提按运动,出现波磔的意味,兼具篆隶书的某些共同特征。两汉时期已通行隶书,当时的人对篆字已经比较陌生,所以篆额中也常见隶书的字形。  

通常意义上的碑出现在东汉前中期,公元二世纪前后,一般包括三大部分,即碑首、碑身、碑座。

碑首多为半圆、圭形,还有少数方形。赖非先生《齐鲁碑刻墓志研究》考察认为,东汉前中期圭首居多,圭在汉代为“五瑞"之一,有“信、洁”之意。中后期半圆首渐多,反映出汉代“天圆地方”、“天人一体”的思想背景。碑座方形,也称方趺,灵帝时期又出现了龟趺。马衡先生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说:“质朴者圭首而方趺,华美者螭首而龟趺,式至不一。”

东汉墓碑之首与碑身是一体的,中间或偏上有穿,穿是沿用古制(据认为是引绳下棺而凿的孔),文字墓碑出现后,穿并无实用价值而起装饰作用。圭首碑的穿一般在碑身中部或略偏上,圆首碑的穿随着时代推移而往上,东汉晚期达到碑额的题字之下。穿之旁常有几道圆弧凹纹,称为晕。碑首与碑身在隋唐以后渐渐分为二石相叠,纹饰变得复杂多样,更加具有装饰性。

碑额,即为碑首区域内的题字,它是一通碑刻的标题。凡是有类似墓碑三部分形制结构的石刻之标题文字,或其上有标题性质的铭刻内容的,因功用相似,皆可称之为碑额。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品相如图,内页完好无损无缺,包真品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