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家勤书画艺术集
  • 杜家勤书画艺术集
  • 杜家勤书画艺术集
  • 杜家勤书画艺术集
  • 杜家勤书画艺术集
  • 杜家勤书画艺术集
  • 杜家勤书画艺术集
  • 杜家勤书画艺术集
  • 杜家勤书画艺术集
  • 杜家勤书画艺术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杜家勤书画艺术集

26 八五品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杜家勤

出版社不详

出版时间2014

装帧精装

开本8开

货号37-2

上书时间2024-07-26

杭州布衣书店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毛主席视察钢铁厂》曾轰动一时

  上世纪50年代,当家作主人的工人阶级,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以工人为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如李武英创作于1954年的《毛主席与炼钢工人》、侯一民创作于1960年的《刘少奇与安源矿工》等。而在杜家勤的画笔下,作品更多的是展现热火朝天的作业车间第一线和坚韧、朴实、乐观的工人形象。杜家勤画炼钢工厂场景、画一线工人,往往深入工厂不同岗位和现场,与工人打成一片,从生活感受中提炼素材。

  在杜家勤的美术创作中,工业题材一直是主攻方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她还善于运用剪纸、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剪纸作品《毛主席视察钢铁厂》曾发表在《人民日报》画刊,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一结合窗花剪纸的镂空艺术形式,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鲜红的底色也与1950年代炼钢、工业建设红红火火的时代主题不谋而合。

  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杜家勤扎根人民,以生活为创作源泉,除了工人外,她的模特儿还有劳动模范、邻家大姐、青年教师,甚至逐渐开始时髦装扮的城市女性。画家徐唯辛认为,以绘画表现画家思考和人文精神,描写社会现象,为普通老百姓造像,这是中国写实绘画的基本出路,也是写实画家的骄傲。

  不是工人,却被称作“工人画家”

  在上钢三厂时,杜家勤还开办美术、书法、篆刻学习班,为广大工人群众普及书画艺术,积极培养指导基层创作新人。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很多年轻人就是在上钢三厂的美工组第一次接触到石膏像、油画颜料,开始自己的艺术梦想。西泠印社社员张遴骏还记得,当时不少专业画家到上钢三厂体验生活,也落脚在美工组。杜家勤凭着她的人脉,请来许多名家讲课,比如任政、翁闓运、张森等讲书法,梁洪涛作水墨人像写生,张充仁为行车女工作肖像雕塑。对于当时的普通工人来说,这是很难想象的机遇和幸运。

  杜家勤并不是一线炼钢工人,却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工人画家”。原上钢三厂工会宣传部长、上海东方书画院画师李志勇回忆,杜家勤经常上下班一袭工装,早出晚归。除了做好工会宣传阵地的美工工作,她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写生和创作。火红的炉台、轰鸣的轧机、繁忙的码头、高耸的塔吊旁,都能见到她啃着干粮埋头速写的身影……画家武国强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已年过半百的杜家勤剪着一头短发,穿着一件蓝色工作服,总是面带微笑。“她将自身完全融入了火热的钢城之中,毕业于专业美院的她从外表到骨子留给我的是‘三钢’人的印象,至今难忘。”

  每次看到母亲的作品,杜家勤的女儿李蓉蓉都禁不住回想起她在家中画画时废寝忘食的感觉和对艺术的执着。“我们决定捐赠的也是那个年代的激情岁月,母亲的画作代表一种时代和精神,希望这种精神能够进入历史。”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