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黄河史
¥
24
2.4折
¥
100
九品
仅1件
作者《民国黄河史》写作组、候全亮 编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3-12-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无笔迹勾划缺页,图片是实拍以图为准详细看图下单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民国黄河史》写作组、候全亮 编
-
出版社
黄河水利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12
-
版次
1
-
ISBN
9787807347781
-
定价
10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7页
-
字数
36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世界闻名的万里巨川。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由西向东,跨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一路携川纳流,奔腾跌宕,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富集。其中,上游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流域内气候宜人,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发展农业生产潜力很大,其中宁蒙河套平原、关中平原、下游沿黄河地区,均为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地。黄河流域中下游区域气候温和,水土条件适宜,经济开发历史悠久。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的足迹就遍布大河上下。进入文明社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作为一条传承中华文明的伟大河流,她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光芒四射的古国声威,血脉维系的民族灵性,印记着龙的传人增殖裂变、交融汇流的沧桑年轮,凝聚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卓然风骨。因此,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 【目录】
-
前言
第一章民国初期的黄河(1912-1916)
第一节河道形态与下游河防体制
一、民国初年黄河上中游河道状况
二、下游河防体制与河防工程
三、习城双合岭堵口大工
第二节流域水利与桥梁建设
一、西北水利的开发
二、黄河近代桥梁的建设
第二章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黄河治理(1916-1927)
第一节军阀混战中的黄河河务
一、军阀混战导致经济凋敝
二、三省分治的下游河务
三、利津宫家堵口工程
四、李升屯、黄花寺决口
第二节灌溉与水运
一、军阀统治下的河套水利
二、引泾灌区工程
三、黄河水运的发展
第三节近代治河思想与治河技术
一、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及其治理黄河计划
二、重要的黄河论著与治河技术的进步
三、早期的水利“海归派
四、西方水利专家考察研究黄河
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河患及治理(1927-1937)
第一节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内外政策
一、内政与外交
二、时政对黄河治理的影响
第二节严重的黄河水患
一、1933年黄河大水
二、贯台堵口与董庄堵口
第三节黄河下游治理的逐步加强
一、下游堤防修守及其绿化
二、黄河河务会议及下游河防合作
三、王应榆的《治理黄河意见书》
第四节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治河活动
一、建立统一治河机构
二、探索黄河治本
三、治河技术的发展
四、恩格斯的黄河模型试验
五、李仪祉对黄河治理的重要贡献
第五节流域水利开发利用
一、促进水利开发的重要因素
二、上游水利的发展
三、关中八惠与汾河铁坝
四、下游引黄灌溉的起步
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河(1937-1945)
第一节震惊中外的花园口掘堤事件
一、花园口掘堤前的战争态势
……
第五章黄河回归故道(1945-1947)
第六章社会巨变中的黄河(1947-1949)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无笔迹勾划缺页,图片是实拍以图为准详细看图下单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