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孟海学术研究
  • 沙孟海学术研究
  • 沙孟海学术研究
  • 沙孟海学术研究
  • 沙孟海学术研究
  • 沙孟海学术研究
  • 沙孟海学术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沙孟海学术研究

50 九五品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清 著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8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9-29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徐清 著
  •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8
  • 版次 1
  • ISBN 9787554003190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18页
  • 字数 36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沙孟海一生亲历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和学术的发展与变迁,在语言文字学、古典文学、金石学、考古学、书学、印学等多个学术领域卓有研究,被誉为当代书坛泰斗。
  《沙孟海学术研究》将沙孟海置于20世纪纷繁复杂的历史情境中,以跨学科的视野,对其学术思想的渊源和生成,学术研究的主要构成、核心内容以及内涵特徵,进行系统、完整而又深入的观照,揭明其求真求实,秉持怀疑精神和理性精神,具有现代特征和丰富内蕴的学术形象。
【作者简介】
  徐清,女,1976年生,浙江湖州人。1997年,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2002年,获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国书画篆刻史学方向)博士学位。现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在《文艺研究》、《书法研究》、《美术与设计》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西泠印社百年史料长编》、《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等书,多次参加“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2004年,获“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三等奖。
【目录】

前言

上篇沙孟海学术思想的生成
第一章生平行迹
第一节青少年时期(1900-1922)
一、严正家教和新式学堂教育的启蒙
二、宁波师友群的砥节砺行
三、浙东学术文化传统的潜移默化
第二节青壮年时期(1922-1949)
一、沪上五载的学术机缘与观念更新
二、广州、重庆学者群的相互启发
第三节中晚年时期(1949-1992)
一、浙江省文博考古工作的责任担当
二、执教高校、引领西泠与学术倡导

第二章师承和交游
第一节沙孟海与文学名士
一、冯君木
二、张美翊
三、况周颐
四、朱孝臧
第二节沙孟海与书法篆刻名家
一、吴昌硕
二、赵叔孺
第三节沙孟海与思想家、语言文字学者和史学家
一、章太炎
二、闻宥
三、陈训慈

第三章学术文化转型时期的选择
第一节清末民国时期的“国学”热潮
第二节沙孟海的学术文化视野和立场
一、支持《学衡》和《华国》
二、服膺胡适和“疑古派”
三、接纳马克思主义史学

下篇沙孟海学术研究的构成与内容
第四章文学研究
第一节博涉骈散诸家,尤重朴学一派
一、不废桐城
二、尤崇汪中
第二节借径宋入,贯通汉唐:宋诗派影响下的诗学倾向
第三节“词为小道”观的映现和调适
一、“固非欲为词人”
二、研习常州词派
三、况周颐、朱孝臧词论的影响
第四节论新语体文“别有生面”

第五章语言文字学研究
第一节《中国文字学史》编撰计划与前期研究
第二节字体字形演变研究
一、论近世文字学研究的偏误
二、基本的字体发展观
三、论隶、草书的渊源及其变化
四、楷书研究
第三节甲骨、金文释读
一、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释文批正
二、金文考释:以《释文订》为中心
第四节助词研究
一、“助词”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二、助词的历史分期和兴替原因考察
三、《马氏文通》与近现代语言学的启发
第五节其他相关研究
一、古代名字、姓氏研究
二、《说文》专题研究

第六章金石、考古学研究
第一节对古代金石学研究的批评
第二节考古学知识和视野的逐步确立
第三节《中国古器物学讲稿》的内容体系和学科指向
一、以甲骨、铜器、石刻为中心
二、弃用“金石学”概念、改称“古器物学”的深意
三、近现代中外着述的徵引
第四节论“石钺友与越族的源出”
一、“石钺”辨识的误失与时代限制
二、越族得名于“钺”的推断及研究源起
第五节“五代吴越文物”系列研究
第六节“南宋官窑窑址”辨析

第七章书学研究
第一节书法史研究
一、二十年代的“近三百年书学”研究
二、七八十年代的书法通史和断代史研究
第二节“碑学、帖学”观
一、对清代碑学书论的传承和反思
二、对帖学的传承和反思
第三节“写体、刻体”论
一、二三十年代的“书刻论”
二、七八十年代的系列论述
第四节执笔论

第八章印学研究
第一节印学史的建构与断代
一、两大时期的提出:“创制时期”与“游艺时期”
二、论印学形成的四个阶段
三、与同时期其他印学着述的比较
第二节明清文人篆刻流派研究
一、明清文人篆刻流派体系的梳理
二、“新安印派”研究
三、“浙派”观的转变及其原因
第三节秦印研究
结论
第一节沙孟海学术的主要渊源
第二节沙孟海学术的内涵特徵和影响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