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读大家丛书:说不尽的经典
人的一生经历有限,但文学经典的多姿多彩赋予人们无数“亲历”的可能――童年的神话、少年的史诗、青年的戏剧、中年的小说、老年的传记。
¥
79
¥
42
九品
库存4件
作者陈众议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07217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其他
定价42元
上书时间2024-09-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
人的一生经历有限,但文学经典的多姿多彩赋予人们无数“亲历”的可能――童年的神话、少年的史诗、青年的戏剧、中年的小说、老年的传记。沿此逻辑,陈众议先生精选了他阅读里程中的一个个站点,从中国古代经典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到现代的莫言、贾平凹、格非;从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到南美的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略萨。本书既是作者本人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回味与推演,亦是作者与读者分享关于阅读的感动和欢愉。
作者简介:
陈众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拉美当代小说流派》《20 世纪墨西哥文学史》《加西亚·马尔克斯评传》《博尔赫斯》等;长篇小说《玻璃之死》《风醉月迷》等。2003 年获国家留学归国人员成就奖。
目录:
大家来读书
Ⅰ 真实与虚幻的钟摆
――读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1.文学赖以生存的翅膀:中西方文学中的真实与虚构
2.寻找幻想的边界:西方幻想美学的流产
3.歪打正着的发现:魔幻现实主义的解释
4.想象可以产生事实:“美梦成真”的的骑士小说
Ⅱ 拉丁美洲的“圣经”
――再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1.人类全部文明的缩影:魔幻诞生之地马孔多
2.时间像是在画圈圈:孤独造就了魔幻
3.让一切毁灭:走向保守的马尔克斯
4.他留下了什么:马尔克斯与中国
Ⅲ 童心与诗意间的交叉小径
――读博尔赫斯的“童年”
1.童心的象征:童梦中的金色老虎
2.童心的比喻:艺术再造的神秘镜子
3.童心的幻想:童年构织的曲折迷宫
Ⅳ “否定的自由”
――读巴尔加斯·略萨
1.萨特的追随者:奋起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潮流
2.博尔赫斯的赞美者:始终涌动的自由主义潜流
3拉美文学传统的延续者:再次回归现实主义的呼唤
4.童心未泯的大师:略萨的中国行
Ⅴ “寻根”与魔幻现实主义
――读莫言
1.一种美丽的神交:莫言与魔幻现实主义
2.滋生于泥土、扎根于泥土:莫言与寻根文学
3.善意的“吹毛求疵”:莫言的五根软肋
Ⅵ 带血带泪的乡土挽歌
――读贾平凹《带灯》
1.一卷行将消失的图景:写给未来的小说
2.一盏黑暗中的明灯:理想主义的情怀
3.一曲带血带泪带疼的挽歌:现代意识的思考
Ⅶ 先锋作家的矛盾叙事
――读格非《人面桃花》
1.把自己带入过去:拥抱古典的格非
2.悲剧式狂欢:在矛盾中保持作品的平衡
3.钟情玄秘:乌合之众的狂欢
4.审美与审丑:秀米的臆想
5.柯尔律治之梦:从逼真到失真的颠覆
6.徘徊于虚实之间:格非的人物描写
7.陌生化与熟悉化:格非小说的双面效应
8.席勒还是莎士比亚:情节与主题的较量
9.小说战胜了大学:一种反宏大叙事的宏大叙事
Ⅷ 说不尽的经典
――读“四大名著”和《聊斋志异》
1.女鬼为什么爱上书生:聊斋的集体无意识
2.不会过时的时代特征:西游的永恒价值
3.经典是历史的产物:三国的人文情怀
4人如其面,各不相同:水浒的人物描写
5.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红楼的不可续
Ⅸ 来自天使手中的玫瑰
――阅读经典的人生
1.读什么书,成什么人:培养童年的味蕾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点燃青年的热情
3.书到用时方恨少:付出壮年的反哺
4.向死而生:陪伴老年的安慰
后记
――经典的逻辑
点击收起
货号:xhwx_1202072971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对于很好文艺作品,真实与虚构犹如鸟之两翼、人之两腿,彼此不可或缺。在塞万提斯的几乎所有创作中,它们也是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尤其是在《堂吉诃德》中,它们更是如影随形、相辅相成。
文学赖以生存的翅膀
虚构作为小说创作,乃至文学创作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形态和维度决定了它从联想或想象或夸张,乃至幻想的不同称谓。这当然早已是一种共识。然而,问题是虚构始终是针对真实而言的,像是真实的影子;因此二者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可谓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也正是因为如此,关乎虚构的言说是始于真实,而且每每终于真实,难以独立展开。于是,文学或美学意义上探讨也是一而二,二而一,难以截然分开。
先,真实和虚构是文学赖以生存的一对翅膀,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文学像钟摆,始终摇摆于真实与虚构之间。换言之,人们对于二者常常有所侧重、有所偏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在西方,虚构即使是作为一种艺术方,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得到正视的。柏拉图因为艺术是模仿的模仿而根本无视它的存在。出于偏见,柏拉图几乎称虚构为撒谎,并决意将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使用虚构之类的概念,却将想象与记忆混为一谈,谓“想象是萎褪了的感觉”,“可以想象的东西本质上都是记忆的东西”。为虚构(尤其是想象)正名的西方理论家一直要到浪漫主义时期方始产生。在浪漫主义之前,少有诗人或理论家谈及虚构或想象。个为虚构、为想象、为自己辩护的是英国诗人·锡德尼,他针对柏拉图说:“诗人什么也不证实,因而,也永远不会说谎。因为我认为说谎是证实的是真的,所以其他艺术家,尤其是历史学家,要以人类模糊的知识来证明很多事情,难说很多谎话。但是,诗人从不证实什么。诗人不会围绕着你的想象兜圈子施魔,让你相信他写的是真实的。他不会援引其他史书里的典故,但是甚至在一开始,他恳求温柔的缪斯给他注人匠心独运的灵感;实际上,不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或者不应该是什么。因此,尽管他叙述的事不真实,但因为他并没有当作真实的来讲述,他没有说谎。”而塞万提斯则在创作上率优选行了否定之否定。也是说,骑士小说是前人的有意识虚构的开端。盖因神话传说是先民无意识幻想的产物,而后来的神学又有意无意地视神为真实,从而遮蔽了神及神的世界作为虚构的本质属性。至于虚构的内涵外延及其与想象或幻想、理性或非理性等诸如此类的关系问题,则皆因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而见仁见智,迄今未有定论。鉴于本文侧重于讨论塞万提斯及其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姑且将想象和幻想视为虚构的不同等级与方。
史忠义先生在梳理中西关乎虚构问题时,从本体论出发,认为中西方在虚构问题上的初始认知并不一样。“原因之一是,《诗经》中的‘国风’‘雅’‘颂’都是当时真实社会风貌的反映,人们丝毫没有怀疑《诗经》(艺术)内容的真实性。原因之二,老庄信奉自然,以自然为道的基本内容,这种观念不怀疑大自然的真实性,因而也无缘于从本体论角度讨论世界之真和艺术之‘真’等问题……西方则不同。由于荷马史诗和雅典悲剧或颂扬奥林匹斯山的诸神,或以传奇中的英雄人物为对象,与眼前的社会真实和真实相差甚远,人们对艺术内容的真实性甚为疑惑。事实上,柏拉图以前的古希腊先民一直怀疑他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的真实性,民间流传着‘模仿’一说。毕达哥拉斯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现象都是表面现象,世界的本源(本原)在于‘数’。柏拉图提出了后来颇为有名的‘理念,说”。这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问题的是:一、中国除了《诗经》和老庄,也有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还有墨子的“天志”思想(这与柏拉图的“理念”说颇为接),甚至还有《易》的“以无为本”思想,等等;二、古希腊也不尽是“理念,,本体论,早期有巴门尼德的存在本体论,后期有亚里士多德的综合本体论,有学者于是将古希腊本原思想归纳为范畴本体论和宇宙本体论;三、更为奇妙的是,双方关于文学虚构的讨论与肯定却差不多都是从16世纪开始的。西方有塞万提斯和锡德尼爵士;中国有谢肇涮的“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之说,袁于令的“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云云。
事实上,由于人类现代文明是以人本(“人事”)取代神本(“天道”)为前提,以现实的理性战胜幻想的神话为基础的,因此,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非原生形态便不可避地被赋予了极功利的现实主义精神。“文以载道”“理性模拟”,几千年来中外文学流变几乎都是以现实(自然)为主要指向和出发点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