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
  • 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
  • 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
  • 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
  • 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
  • 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
  • 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
  • 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
  • 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
  • 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

58 九五品

仅1件

江苏常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思中 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3660

出版时间2008-04

版次1

印刷时间2008-04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302页

上书时间2023-11-10

阙本书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试图从十八世纪清宫瓷胎画珐琅的历史演变,追溯那段从器物制造上所折射的物质史和心灵史。本研究确定了清宫珐琅作彩瓷研制生产时间多历时73年(康熙五十五年~乾隆五十四年),又阐明其地点、协助者、主导者、管理者、历任御窑督陶官、协造及作用;珐琅作的画、工匠的来源、姓名、分工、人数;与铜器珐琅生产及艺术风格的密切关系;与铜料供御的关系以及生产特点;分析它的胎质、造型、纹饰、款式、风格的演变;指出其技术与文化的链接和融合,具有聚技术、文化集成的两大特点。此外,清初对知识分子高压的政治环境迫使社会的精英“创造性转向”,他们由积极参政转向寄情艺术反而是清代御窑成功的条件之一。而“年款的激励效应”则使清帝们更加认真地对待御窑产品,使其质量、工艺更加精细,也是清代御窑成就的重要因素。御窑的性质可归结为独断性、垄断性、封闭性、象征性、脆弱性六个特征。宫中工匠心理变化是从“集体创造”到“集体抑制”的过程。清宫珐琅彩瓷也可以说为景德镇瓷业从十八至二十世纪的密集化生产提供了物质及精神样本。它也是顺应时代的民族文化融合创造的新势能在艺术创造上的象征。当然,这同时也是对清代瓷艺发展的一种制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