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
  •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
  •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
  •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

12 1.5折 80 九品

仅1件

山东济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维歧、焦德成、柴炽章 著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年5

上书时间2023-03-19

奭航书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维歧、焦德成、柴炽章 著
  •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1
  • 版次 1
  • ISBN 9787502845735
  • 定价 8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5页
  • 字数 45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对断裂带的结构和分段特征、活动断裂走滑段的变形和运动学参数、挤压段的变形和缩短量及两者的转换平衡关系,开展了全面的研究;特别是在断裂带东南段庙山活动褶皱带开展了专门性工作;获得了各段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来的位移量、位移年龄及位移速率;通过多个探槽开挖及多探槽古地震事件的对比,识别了古地震事件及其复发问隔;对1709年71/2级地震及地表破裂带的分布、同震位移量等进行了实测;对天景山活动断裂带上大地震的活动及其与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应力场的关系和动力学背景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活动断裂带不同断裂段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评估;由于拟建的黄河黑山峡大柳树水利枢纽坝址位于断裂带西段附近,作者张维歧、焦德成、柴炽章还立足于在天景山活动断裂带上所取得的实际资料,对工程坝址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目录】
第一章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第一节区域地层及岩浆活动
一、区域地层
二、岩浆活动
第二节区域地质演化历史
一、大地构造位置
二、前新生代演化简史
三、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演化史
四、第四纪构造活动史
第三节区域地貌概述
一、北部带状地貌
二、南部弧形地貌
第四节现代地壳变形特征
一、区域垂直形变场特征
二、主要活动断裂带的位移
第五节区域深部构造环境
一、区域重力场特征
二、地壳上地幔电性特征
三、区域地壳厚度变化特征
第六节地震活动特征
一、地震区、带划分
二、地震活动基本特征
第七节主要活动构造带及其运动学特征
一、海原活动断裂带
二、天景山活动断裂带
三、烟筒山活动断裂带
四、牛首山-罗山活动断裂带
第二章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
第一节断裂带的空间分布及其地貌特征
第二节次级剪切断层
一、西梁头-红石沟断层(SF1)
二、孟家湾-粉石沟断层(SF2)
三、窟窿山-碱沟断层(SF3)
四、青驼崖-双井子断层(SF4)
五、寺口子-团部拉断层(SF5)
六、团部拉-桃山断层(SF6)
七、杨家河-井家口子断层(SF7)
八、李家堡子断层(SF8)
九、次级断层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岩桥区构造
一、拉分构造
二、推挤构造区
第四节外围相关断层
一、孟家湾北断层
二、下河沿断层
三、腰岘沟-阴洞沟断层
四、刘岗井断层
五、卫星坡断层
六、蛇腰渠断层
第三章庙山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其第四纪地壳缩短量
第一节庙山褶皱带的组成及其展布
一、喊叫水背斜
二、贺家口子背斜
三、肖家口子背斜
四、西岭子背斜
五、黑烟洞山背斜
六、石峡口背斜
七、红岭背斜
八、田子躺背斜
九、罗泉湾背斜
十、陈儿山背斜
十一、大红湾背斜
第二节庙山山前斜冲断裂
一、北段
二、中段
三、南段
第三节庙山断褶带变形特征及其与天景山断裂带的关系
一、庙山断褶带的变形特征
二、庙山断褶带与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关系
第四节庙山断褶带形成时代、成因及其第四纪地壳缩短量
一、庙山断褶带的形成时代及其成因
二、庙山断褶带的第四纪地壳缩短量
第四章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走滑位移及其滑动速率
第一节水平位移标志和测量方法
一、地质体位移
二、地貌位移标志及其测量方法
第二节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水平位移及其分布
一、地质体位移
二、地貌位移及其分布
第三节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左旋走滑速率
一、断裂带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
二、断裂带晚第四纪水平滑动速率
第五章天景山构造带的演化历史及其活动断裂带的形成
第一节前新生代构造演化
一、中卫-同心地区的早期构造变形史
二、逆冲断裂特征
第二节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及活动特征
一、早期挤压活动阶段的构造变形特征
二、晚期左旋走滑活动阶段的位移标志
三、断裂力学性质转化的时代
第三节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形成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特征
一、活动断裂带的发育背景与形成
二、活动断裂带的发展
三、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一全新世早期和全新世中期以来的活动特征
第四节活动断裂带不同段落的力学性质、运动方式与其构造变形特征
一、活动断裂带不同段落的力学性质与运动方式
二、活动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
三、走滑断裂与其端部挤压构造的转换平衡
第六章1709年中卫71/2级地震及其地表破裂带
第一节烈度分布
一、极震区
二、破坏区(Ⅵ一Ⅷ度区)
三、有感区
第二节基本参数
一、宏观震中
二、震级
三、震源深度
第三节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形变遗迹类型
一、地震沟槽
二、地震陡坎
三、地震滑坡和地震土堆
四、地震断层与水系断错
五、地震裂缝与鼓包
第四节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
一、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范围
二、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
三、地震地表破裂带与次级断层及岩桥区的关系
第五节1709年地震位移分布特征
一、位移判别标志及其位移量的校正
二、地震最大位移值的确定
三、位移分布
第六节1709年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破裂机制
一、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形成
二、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破裂机制
第七节1709年71/2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
一、1709年地震发震断层的基本特征
二、拉分构造区内部张剪切断层与次级走滑断层交会的挤压效应
三、走滑断裂的运动闭锁是地震孕育和发生的一种机制
第七章天景山活动断裂带大地震重复间隔
第一节断层滑动速率与大地震平均重复间隔
一、大地震平均重复间隔的计算方法
二、大地震平均重复间隔的计算结果
第二节天景山活动断裂带古地震事件的确定及大地震实际重复间隔
一、古地震事件的确定标志
二、古地震事件的空间分布
三、古地震事件的时间分布
四、古地震事件的震级讨论
第八章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分段性
第一节不同类型分段方法与分段性的研究意义
一、活动断裂不同类型的分段
二、活动断裂分段性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历史地震、古地震事件与断层分段
一、分段原则与方法
二、1709年中卫南71/2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特征
三、探槽剖面分析与古地震重复序列
四、断裂带分段与各段落活动习性的差异
第三节分段界限区的稳定性与断层活动的迁移
一、分段界限区的特征与地震破裂终止
二、分段界限区的构造演化与地震破裂的关系
三、分段界限区的稳定性与断层活动的迁移
第九章关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壳动力学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区域构造应力场
一、确定构造应力场的地质依据
二、震源机制解结果
三、地应力测量结果
四、形变测量结果
第二节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运动学与变形特征
一、弧顶的迁移
二、早期褶皱的改造
三、第四纪断裂活动向南偏转
四、左旋走滑
五、弧顶以东的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第三节各断裂带活动性对比
一、海原活动断裂带
二、天景山活动断裂带
三、烟筒山活动断裂带
四、罗山东麓活动断裂
第四节次级条状块体的运动特征及所反映的地壳动力学问题的讨论
第十章天景山断裂带地震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天景山断裂带的分段和潜在震源
一、前人工作的回顾
二、天景山断裂带的分段与潜在震源划分
第二节天景山断裂带各段地震强度和危险度的预测
一、天景山断裂带各段最大地震强度预测
二、天景山断裂带未来百年的地震强度
第三节夜明山-小洞山断层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一、夜明山-小洞山(F7)断层与第四纪地层
二、夜明山-小洞山断层的微地貌特征
三、夜明山-小洞山断层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