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第10版)
  • 中医学(第10版)
  • 中医学(第10版)
  • 中医学(第10版)
  • 中医学(第10版)
  • 中医学(第10版)
  • 中医学(第10版)
  • 中医学(第10版)
  • 中医学(第10版)
  • 中医学(第10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学(第10版)

60 7.3折 82 全新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巍;范恒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8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B3

上书时间2024-12-28

鸡冠山

六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徐巍;范恒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4-08
  • 版次 1
  • ISBN 9787117365901
  • 定价 82.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字数 740千字
【内容简介】
中医学(第10版)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导论、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四诊、辨证、防治原则与治法;中篇为:中药、方剂、针灸学基础;下篇为:内科常见病证、外科常见病证、妇科常见病证、儿科常见病证、骨伤常见病证、五官常见病证、肿瘤常见病证。借此可以概览中医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方向,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认识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熟悉诊法、辨证、治则治法、中药与方剂、针灸学等中医学独特的诊疗手段;通过常见病证的理、法、方、药应用,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目录】
上篇/1

第一章 导论/2

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2

一、 中医学的起源/2

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3

第二节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9

一、 元气论/10

二、 阴阳学说/12

三、 五行学说/19

第三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25

一、 整体观念/25

二、 恒动观念/27

三、 辨证论治/28

第四节 中医学与其他医学的交流/29

第五节 中医学发展现状与展望/30

一、 中医学的发展现状/30

二、 中医学的展望/34

第二章 藏象学说/38

第一节 概述/38

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38

二、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38

三、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39

第二节 脏腑/39

一、 五脏/40

二、 六腑/50

三、 奇恒之腑/52

四、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53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神/56

一、 精/57

二、 气/57

三、 血/60

四、 津液/61

五、 神/62

六、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63

第四节 体质/65

一、 体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65

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67

三、 体质学说的应用/68

第三章 病因病机/71

第一节 病因/71

一、 外感致病因素/71

二、 内伤致病因素/75

三、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77

四、 其他致病因素/79

第二节 病机/79

一、 邪正盛衰/79

二、 阴阳失调/81

三、 精、气、血、津液的失常/82

四、 其他病机/86

第四章 四诊/87

第一节 望诊/87

一、 全身望诊/87

二、 局部望诊/89

三、 望排出物/91

四、 望小儿指纹/91

五、 望舌/92

第二节 闻诊/95

一、 听声音/95

二、 嗅气味/96

第三节 问诊/96

一、 问寒热/96

二、 问汗/96

三、 问疼痛/97

四、 问饮食口味/97

五、 问睡眠/98

六、 问二便/98

七、 问小儿及妇女/98

第四节 切诊/99

一、 脉诊/99

二、 按诊/103

第五章 辨证/105

第一节 八纲辨证/105

一、 表里辨证/105

二、 寒热辨证/106

三、 虚实辨证/107

四、 阴阳辨证/108

五、 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109

第二节 脏腑辨证/109

一、 心与小肠病辨证/109

二、 肺与大肠病辨证/111

三、 脾与胃病辨证/113

四、 肝与胆病辨证/115

五、 肾与膀胱病辨证/118

六、 脏腑兼病辨证/119

第三节 六经辨证/121

一、 太阳病证/122

二、 阳明病证/122

三、 少阳病证/123

四、 太阴病证/123

五、 少阴病证/123

六、 厥阴病证/123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124

一、 卫分证/125

二、 气分证/125

三、 营分证/125

四、 血分证/126

第五节 三焦辨证/126

一、 上焦病证/127

二、 中焦病证/127

三、 下焦病证/127

四、 三焦病证的传变/127

第六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129

第一节 防治原则/129

一、 养生与预防/129

二、 治病求本/130

三、 调整阴阳/132

四、 扶正与祛邪/132

五、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33

六、 三因制宜/133

第二节 治法/134

一、 汗法/134

二、 吐法/134

三、 下法/135

四、 和法/135

五、 温法/136

六、 清法/136

七、 补法/136

八、 消法/137

九、 其他治法/137

第三节 中医常用的外治法/138

一、 热熨法/138

二、 贴敷疗法/139

三、 吹药法/139

四、 熏洗法/139

五、 膏摩疗法/139

六、 导引术/139

中篇/1 4 1

第七章 中药/142

第一节 中药概述/142

一、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142

二、 中药的炮制/143

三、 中药的性能/144

四、 中药的用法/145

第二节 中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148

一、 解表药/148

二、 清热药/150

三、 泻下药/156

四、 祛风湿药/158

五、 化湿药/158

六、 利水渗湿药/159

七、 温里药/161

八、 理气药/162

九、 消食药/163

十、 驱虫药/163

十一、 止血药/164

十二、 活血化瘀药/165

十三、 化痰止咳平喘药/167

十四、 安神药/170

十五、 平肝息风药/170

十六、 开窍药/171

十七、 补虚药/172

十八、 收涩药/177

十九、 涌吐药/178

二十、 攻毒杀虫止痒药/179

二十一、 拔毒化腐生肌药/179

第八章 方剂/181

第一节 方剂的基础知识/181

一、 方剂与治法/181

二、 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181

三、 方剂的剂型/182

四、 古今用药度量衡考证/183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184

一、 解表剂/184

二、 泻下剂/185

三、 和解剂/187

四、 清热剂/188

五、 祛暑剂/189

六、 温里剂/190

七、 补益剂/191

八、 固涩剂/192

九、 安神剂/193

十、 开窍剂/194

十一、 理气剂/194

十二、 理血剂/195

十三、 治风剂/196

十四、 治燥剂/197

十五、 祛湿剂/198

十六、 祛痰剂/199

十七、 消食剂/200

十八、 驱虫剂/200

十九、 涌吐剂/201

二十、 外用剂/201

第九章 针灸学基础/203

第一节 经络/203

一、 经络学概念/203

二、 经络的组成/203

三、 经络的走向、分布/205

四、 经脉的循行/206

五、 经络的作用/214

第二节 腧穴/216

一、 腧穴的基础概念/216

二、 腧穴的分类/216

三、 腧穴的主治规律/217

四、 特定穴的意义/218

五、 腧穴的定位法/219

六、 常用腧穴/220

第三节 针灸法/234

一、 针法/234

二、 灸法/239

第四节 针灸治疗/241

一、 概述/241

二、 针灸治疗原则/242

三、 针灸选穴与配穴/242

四、 针灸异常情况及处理/243

第五节 其他疗法/244

一、 耳针疗法/244

二、 推拿疗法/246

三、 拔罐疗法/260

下篇/2 6 3

第十章 内科常见病证/264

第一节 感冒/264

第二节 咳嗽/265

第三节 喘证/268

第四节 心悸/270

第五节 胸痹/272

第六节 不寐/274

第七节 痴呆/275

第八节 胃痛/277

第九节 泄泻/278

第十节 便秘/280

第十一节 胁痛/282

第十二节 黄疸/283

第十三节 中风/285

第十四节 眩晕/287

第十五节 头痛/288

第十六节 水肿/290

第十七节 淋证/293

第十八节 遗精/295

第十九节 郁证/296

第二十节 血证/298

第二十一节 消渴/302

第二十二节 汗证/303

第二十三节 肥胖/305

第二十四节 内伤发热/306

第二十五节 痹证/308

第二十六节 腰痛/310

第二十七节 痿证/311

第十一章 外科常见病证/314

第一节 瘾疹/314

第二节 痈/315

第三节 湿疮/316

第四节 痔病/318

第五节 肛漏/319

第六节 肛痈/321

第十二章 妇科常见病证/323

第一节 月经不调/323

一、 月经先期/324

二、 月经后期/325

三、 月经先后无定期/326

第二节 闭经/326

第三节 痛经/328

第四节 崩漏/330

第五节 经断前后诸证/332

第六节 带下病/333

一、 带下过多/333

二、 带下过少/335

第七节 不孕症/335

第八节 缺乳/337

第十三章 儿科常见病证/339

第一节 小儿性早熟/339

第二节 小儿遗尿/340

第三节 小儿抽动症/342

第十四章 骨伤科常见病证/345

第一节 骨质疏松症/345

第二节 颈椎病/347

第三节 膝骨关节炎/349

第十五章 五官科常见病证/352

第一节 鼻鼽/352

第二节 白涩症/353

第三节 聚星障/355

第十六章 肿瘤/357

第一节 中医肿瘤学发展历程/357

一、 中医认识肿瘤的逐步深入/357

二、 中医辨治肿瘤的方法不断发展/358

第二节 肿瘤的病因病机/359

第三节 肿瘤的辨证论治及治则治法/360

一、 肿瘤辨证论治要点/360

二、 肿瘤的治则治法/360

第四节 治疗肿瘤的常用中草药、调护及治法的研究/362

一、 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362

二、 饮食治疗/363

三、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特殊症状和并发症/364

四、 中药治疗肿瘤多种给药途径研究/364

五、 防治肿瘤恶变、复发、转移、耐药的研究/365

附录 方剂汇编/ 3 6 7

推荐阅读 /3 7 4

索引 /3 7 5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