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颐和园行走记 一版一印
  • 颐和园行走记 一版一印
  • 颐和园行走记 一版一印
  • 颐和园行走记 一版一印
  • 颐和园行走记 一版一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颐和园行走记 一版一印

199 九品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秦雷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2

版次1

印刷时间2023-12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纸张胶版纸

上书时间2024-02-06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本书为颐和园前副书记秦雷在颐和园工作研究综合性学术文集,共包含13篇文章,包括人物历史、园林古建筑、文物修复、出版管理等各方面内容。文字和内容可读性较强,其中关于德龄、容龄的文章和王国维的文章,是很让人产生兴趣和吸引人注意力的点;每篇文章又具备一定高度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因此社会效益较好;同时也是了解颐和园近20年各方面管理工作的总结,对园林管理具有较高的启示性。
序 郑欣淼

晚清宫廷中的姊妹花——德龄、容龄

自沉昆明湖的国学大师——王国维

为慈禧画像的外国男画家——胡博·华士

晚清海军“贵胃学校”——昆明湖水操学堂始末

探秘颐和园中的“曼陀罗”建筑——治镜阁

颐和园园林艺术特点漫谈

乾隆诗中的清漪园耕织图景观

龙睛点毕神采飞——耕织图景区建筑楹联

论“三山五园”保护利用的意义与途径

“圆明园总管首领太监公全会议碑”保护记

慈禧油画像修复项目考察记

慈禧油画像修复记

国宝大迁移中的颐和园文物调查

一件圆明园流散文物的征集与考证

“百年颐和——颐和园对公众开放一百周年纪念展”筹展记

“传奇·见证——颐和园南迁文物展”策展记

“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炼成记

“‘玉’见生机——中国古代动植物题材玉器展”策展记

《颐和园文物菁华》前言

《仁和万寿——乾隆诞辰三百年颐和园珍宝展》前言

《名园记胜——民国时期颐和园诗文选粹》序

《名园旧影——颐和园老照片集萃》前言

《顾和园藏文物大系》总序

《颐和园园墙保护性修缮研究》序

《青铜化玉——马洪伟玉雕作品精粹》序

《颐和园谐趣园彩画故事全集》序

后记

清朝从康熙皇帝开始,诸帝都有暑热时在宫苑理政的习惯,主要原因是清皇室来自寒凉的东北,不耐酷暑,加之园中水土好,空气清新,环境安静,适于热天理政。康熙在《畅春园记》一文中赋予宫苑理政“文武之道,一弛一张”的诠释,反映了一种与传统不同的施政理念。康熙、雍正和乾隆祖孙三代,前后130余年,相继在西郊海淀以北东西10公里内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作为皇帝长期居住、进行政治活动的离宫御苑。皇帝在宫苑起居理事制度化的重要标志是在宫苑建专门的官殿区域。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三山五园”中*后建成的一座。颐和园总面积300公顷,划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两部分。宫廷区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处理朝政的场所,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苑林区是全园的精华。颐和园还曾存放陈设了丰富的文物及各种用品,现在仍存贮有相当珍贵的文物。咸丰十年(1860年)颐和园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银两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工程结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

晚清时颐和园不仅是帝王们散志澄怀的游娱场所,也成为与紫禁城紧密相连的政治中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颐和园目睹了清廷争夺*高权力的一次惨烈角逐:是年四月,已亲政的光绪帝下诏变法,并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在园中与朝内部分势力共同酝酿发动宫廷政变,于八月五日突然宫囚禁了光绪帝,废除了变法诏令,自此开始独揽朝柄。

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根据优待条件“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颐和园在溥仪退位后仍为逊清内务府管理,直到1928年7月,方为民国政府“内政部”接收,作为公园开放,并于8月移交北平市政府管理。

1998年,顾和园“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主要文明之一的强有力的象征”的普遍价值,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成为中国古代园林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镇。数十年来,颐和园日益加强园林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和文物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文物管理保护和文化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与故宫的学术合作交流也不断扩大,从一个方面丰富和拓展了“故官学”的研究,共同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秦雷同志的这本《颐和园行走记》,是一本颐和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记录和反映颐和园近二十余年保护历程的工作实录和学术笔记。我感到此书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特点突出、别开生面,作为一名在北京故官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故官人,翻看这样一本在顾和园工作了二十多年的颐和园人的心路历程,难免产生一些相知相惜的会心之感。我感到此书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文字生动。这是本书非常值得称许的一个特点。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学科,必然有着一定的专业壁垒,阻挡着普通人的阅读求知兴趣,因此文博作品的通俗化、生动性十分重要。《颐和园行走记》一书总体上还是一本文博类通俗读物,但文字流畅生动,善于化用各种档案文献,善于讲故事,比如《晚请宫廷中的姊妹花一一德龄、容龄》一文,虽然句句皆有出处,事事皆引用史料,却绝不枯燥,写出了历史小说般的吸引力;即使是《慈禧油画像修复项目考察记》《圆明园总管首领太监共仝会议碑保护记》《一件圆明园文物的征集与考证》这种工作记录性强的文章,作者也述说得行云流水,意兴盎然,甚至加以想象化的诗歌吟咏,引人入胜,可以看出作者应该颇受中国古代笔记类文体的影响。

第二,富有学术含量。文字生动,可读性强,并不意味着作品的文化含量和学术品质一定简化浅显。长期以来,顾和园的历史文化、园林艺术研究已有比较深厚的积累,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等专业机构的相关研究持续多年,代不乏人。秦雷同志能够敏锐抓住颐和园研究的空白之处进行学术挖掘,如他对园中的重要建筑遗址治镜阁的研究,从建筑形制、历史功能到文化内涵,都进行了周密翔实、富有学术深度和文化说服力的剖析;又如对昆明湖水操学堂的研究,尽管慈禧重建顾和园与北洋海军关系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长期持续的一个热点,但秦雷同志仍能通过对新的档案史料的运用,将水操学堂的完整历史置于晚清海军建设与宫廷政治的背景下考量,对水操学堂毕业生后来的跌宕命运进行了追踪,填补了昆明湖水操学堂研究的空白。我尤感欣喜的是《国宝大迁移中的顾和园文物调查》-文,对发生在20世纪3040年代以故官文物为主体的大规模国宝迁移壮举中的颐和园文物的调查,为我们对国宝大迁移这一宏大叙事的研究增加了新的章节,等等。在我看来,本书的很多文章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体现了作者敏锐的学术认知能力和扎实的学术功底。

第三,内容丰富,知行合一。本书涉及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文博工作的多个方面:历史文化、园林艺术、文物修复、文物展览、藏品征集、古建筑修缮、遗产保护、学术出版等,涵盖了园林文物遗产保护工作的多个专业领域。由于文物保护工作的专业化和细分程度愈来愈高,这一综合全面的特点在文博类书籍中是比较与众不同的。同时,由于作者是多年来颐和园保护工作的亲历者和经手人,具有独特优势,不仅能够直接接触到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档案,更能了解具体文物工作决策和实施的完整过程。作者既善于对具体的顾和园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学术化归纳总结,又长于以学术思维和学术方法谋划和开展颐和园文物工作,这使得该书较好地体现了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既是可读性强的文物保护通俗读物,又是可以存史的当代文物工作实录。我觉得这是本书*大的特点和优点。

第四,图文并茂,设计精美,配以大量珍贵的文物图片和精美的顾和园风光照片,可谓美轮美奂。这些图片、照片不仅可独立欣赏,更配合说明和深化表达了文章内容,有些图片还是非常罕见和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档案资料,这一特点类似于文物工作者策划展览时常用的图文结合、相辅相成的手法,从中可见作者对颐和园研究积累之丰富,以及对读者态度之虔敬。

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保护*、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努力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讲好中国文物的故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是摆在全国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秦雷同志的这部《颐和园行走记》,可以说是当前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发展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借此也希望文物界的同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推动文博事业取得新的高质量发展。

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2023年10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