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书有少量笔记
12-07-28
¥
2
七五品
仅1件
作者季羡林 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8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12-07-28
上书时间2024-07-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七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季羡林 著
-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8
-
版次
1
-
ISBN
9789787561348
-
定价
134.8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内容简介】
-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它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季羡林素以学术造诣较深著称,他虽是年事耄耋却神思焕发,有大量散文随笔问世,亦是文坛一大幸事。《季羡林人生哲学系列丛书(4册套装)》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散文随笔,蕴涵着作者一生的追求、理想和人生观,它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从平实无华的叙述中,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读过之后让人的心灵不禁为之一振。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书中可以领略欣赏季羡林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对待人生的态度。读他的作品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从中可以窥见国学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
- 【作者简介】
-
季羡林,(一九一一—二○○九) 字希逋,又字齐奖。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鞠译家、佛学家、作家。一九一一年八月六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一九三。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一九三五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一九四一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德国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奠定了其在国际东方学和印度学界的地位。一九四六年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并任首任系主任。一九五六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豁委员,一九七八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建树颇多,著作等身,悬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等十二种文字。他研究翻译了大量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年逾八旬后,他开始撰写80万字的学术巨著《糖史》,还出版了《牛棚杂忆》、《阅世心语》、《病榻杂记》等多部著作。
- 【目录】
-
志虑心物:< br> 第一篇 期颐泛言< br> 中国的民族性< br> 沧桑阅尽话爱国< br>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r> 回到历史中去< br> 恐怖主义与野蛮< br>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br> 莫让时间再怕东方人< br> 谈所谓“老龄化社会”< br> 长寿之道< br> 长生不老< br> 老少之间< br> 春色满寰中< br> 朵朵葵花向太阳< br> 论“据理力争”< br> 从小康谈起< br> 公德< br> 忘< br> 真理愈辨愈明吗< br> 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br> 对号入座< br> 难得糊涂< br> 论怪论< br> 论说假话< br> 炼话< br> —个值得担忧的现象< br> 对广告的逆反心理< br> 给“拆”字亮红灯< br> 第二篇 杏坛语丝< br>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br> 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br> 研究中国文化应该把宗教考虑进来< br>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br> 我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范围< br> 我和佛教研究< br> 把学术还给人民大众< br>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br> 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br>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br> 满招损,谦受益< br> 精华与糟粕< br> 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 br>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br> 文字之国< br> 写文章< br> 文以载道< br> 作文< br> 意匠惨淡经营中< br> 汉语与外语< br> 成语和典故< br> 漫谈古书今译< br> 漫谈吐火罗文< br> 谈翻译< br> 多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 br> 青年的使命< br> 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 br> 第三篇 游目骋怀< br> 游石钟山记< br> 登庐山< br> 法门寺< br> 逛鬼城< br> 游小三峡< br> 大觉寺< br> 富春江边 瑶琳仙境< br> 兰州颂< br> 登黄山记< br> 洛阳牡丹< br> 赞西安< br> 观秦兵马俑< br> 春城忆广田< br> 延边行< br> 下瀛洲< br> 游唐大招提寺< br> 国际大学< br> 深圳掠影< br> 火车上观日出< br> 上海菜市场< br> 汉城忆燕园< br> 海棠花< br> 枸杞树< br> 石榴花< br> 神奇的丝瓜< br> 第四篇 陶然忘机< br> 北京忆旧< br> 清华梦忆< br>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br> 几件小事< br> 温馨的回忆< br> 病房杂忆< br> 天上人间< br> 老人< br> Wala< br> 三个小女孩< br> 黄色的军衣< br>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br>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br>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br> 难忘的一家人< br> 追梦< br> 晨趣< br> 红< br> 年< br> 丢书< br> 咪咪< br> 兔子< br> 一条老狗< br>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 br> 一座精美绝伦的汉白玉雕像< br> 忆往述怀:< br> 第一篇 阅尽沧桑< br> 生命的价值< br> 我们面对的现实< br> 谈老年< br> 养生无术是有术< br> 回头看看< br>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br> 一寸光阴不可轻< br> 希望在你们身上< br> 三思而行< br> 园花寂寞红< br> 人间自有真情在< br> 老马识途< br> 珍爱大自然< br> 走向天人合一< br> 寸草心< br> 回忆< br> 寂寞< br> 爽朗的笑声< br> 毁誉< br> 谈礼貌< br> 漫谈撒谎< br> 论恐惧< br> 漫谈消费< br> 坏人< br> 傻瓜< br> 隔膜< br> 送礼< br> 宗教< br> 第二篇 学林漫步< br>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br> 一个信念,一个主旨,一点精神< br> 一个老留学生的话< br>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br> 治学的态度与方法< br> 学问中没有捷径< br> 我与东方文化研究< br> 漫谈书院< br> 文得学养< br> 谈东方文学< br> 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 br> 谈西学东传< br> 我和外国文学< br> 追求一个境界< br>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br> 谈文学交流< br> 谈中国书法< br> 漫谈散文< br> 论新体旧诗< br> 语言与文字< br> 文章的题目< br> 光彩的文明< br> 拿来和送去< br> 我和东坡词< br> 学外语< br> 第三篇 此情犹思< br> 我的 第一位老师< br>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br>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br> 忆念胡也频先生< br> 哭冯至先生< br> 我眼中的张中行< br> 记周培源先生< br>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br> 悼许国璋先生< br> 忆念郑毅生先生< br> 遥远的怀念< br> 谈中国的“学统”< br> 梦萦未名湖< br> 天竺心影< br>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br> 文明人的公理< br> 医学士< br> 两个乞丐< br> 母与子< br> 寻梦< br> 戏剧< br> 师生之间< br> 一朵红色石竹花< br> 芝兰之室< br> 一个流传欧亚的笑话< br> 第四篇 心与物游< br> 听雨< br> 清塘荷韵< br> 二月兰< br> 香橼< br> 黄昏< br> 槐花< br> 怀念西府海棠< br> 胭脂古井< br> 换了人间< br> 马缨花< br> 处处花开夹竹桃< br> 幽径悲剧< br> 春满燕园< br>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br> 海上世界< br> 游天池< br> 火焰山下< br> 石林颂< br> 西双版纳礼赞< br> 在敦煌< br> 虎门炮台< br> 访绍兴鲁迅故居< br> 富春江上< br> 星光的海洋< br> 登蓬莱阁< br> 佛教圣迹巡礼< br> 贤行润身< br> 阅世心语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