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则(稀缺版本,非诚勿扰。维卄有四年夏出版(1935年)一部由民国书法家华世奎、王仁安、张寿等鉴定的学生书法教科书,由民国学校(天津私立第二小学校)编写的学校书法教科书, 字的笔画顺序都有数字标注 。)
¥
600000
六品
仅1件
作者华世奎 王守恂(王仁安) 张寿(张君寿)
出版社天津私立第二小学校
出版时间1935-08
印刷时间1935-08
装帧平装
开本40开
上书时间2021-03-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六品
- 商品描述
-
华世奎(1863年—1942年),近代天津著名书法家。字启臣,号璧臣、思闇。祖籍江苏无锡,后迁居于天津。1863年生于天津老城厢东门里。汉族。天津“八大家”之一。因家资丰厚,家中常聚各方名士吟诗谈词。
16岁时得中秀才。19岁时中举人由内阁中书考入军机处,荐升为领班章京。1911年奕劻组亲贵内阁,又被升任清内阁阁丞。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大臣时,升正二品。“百日维新”后,以省亲为名弃官隐居天津,在意租界购置房产,以清朝遗老自居,自号“北海逸民”,终生不剪辫子,不用民国年号,不再入仕,不再参与政事,惟以诗文、书法自娱。
华世奎作为名书法家,订有“笔单”,往年天津各南纸局多代收书件。在当时与孟(广慧)、严(修)、赵(元礼)并称为四大家。因自小父亲对他寄望颇高,4岁时就指定书目让他学习,经常站立书写,腕力、臂力达到超人程度,为日后成为津门四大书法家之首创造了条件。华世奎的书法,真、草、隶、篆诸体,无有不精。而最能代表其书法风格的要算他的楷书作品,走笔取颜字之骨,骨力开张,功力甚厚,有馆阁气魄。手书的“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字大1米,苍劲雄伟,可谓其代表作。被国家定为中华历代名匾。东北角的“正兴德”茶庄、估衣街的“德昌公”等著名商号匾额招牌题字也都是他的手笔。
华世奎经过长期的书法实践和探索,将苏东坡的巧结构和篆隶的笔法与颜的拙字相结合,形成了拙巧相间的“华体”书法;而且在理论上总结出了富于自己个性内涵的六种笔法,即“提、按、顿、挫、内颤、外颤”。他为人写了许多牌匾和碑记、墓志铭等,在天津留下了不少可资纪念的文物。书法作品小至蝇头小楷,大至径尺以上榜书,结构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苍劲挺拔。著有《思闇诗集》留世。他的书法作品也被各美术出版社相继出版,如《津门华世奎孝经帖》等等。
华世奎对天津的文化事业十分关心,经他主持的有“崇化学会”、“国文观摩社”、“城南诗社”等文化团体,并长期作文庙主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在做人方面可谓楷模,在他身上体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程克任天津市长时,因受商震嘱托,每月从市财政局给华世奎拨出千元,用以其生活之需,被他坚持拒绝。于是后来每月拨出600元为崇化学会经费,余款400元为文庙修缮费,直至日本侵入天津为止。
1942年春夏之交,华世奎故于天津里第,终年79岁。其家属及在津遗老联名向伪满溥仪请谥,得赐予“贞节”谥号。
王守恂(1865—1936) 字仁安,别号阮南。天津人。1898年光绪戊戌科进士。授刑部山西司主事。1905年巡警部成立。任警法司员外郎、郎中。1906年巡警部改民政部,任警政司郎中、总办兼掌印参议上行走。1910年出任河南巡警道。辛亥革命后,曾任内务部顾问兼行政咨询特派员、内务部佥事、考绩司第二科科长、浙江钱塘道尹。1920年任直隶烟酒事务局会办。早年负有诗名,学问文章亦见重于时,晚年参与组织城南诗社和崇化学会。著有《王仁安集》、《天津政俗沿革记》、《天津崇祀乡贤祠诸先生事略》等。
张君寿(1877--1947) 张寿,字君寿,号铁生,天津人。清末民国时期国学家。庚子事变后,绝意仕进,力辞天津议会议员之职,以读书挥毫为乐,后与陈荣甫创办《醒华画报》,意在开发民智,唤醒中华民众,热心创办女子学堂,倡导女子礼仪道德,同时与高凌雯、王守恂等人编纂乡邦文献,宣扬天津乡贤功业。他擅长诗文书法,富于文物收藏,精于文物鉴赏,通晓各种书体,尤以隶书、行书驰誉书坛。其隶书以汉隶筑基,汲取晋碑、魏碑笔法,贯通宋元意趣,形成自家法度。其行书锋芒峭劲,神韵飞扬,深得宋代黄庭坚、米元章书风之精奥。其弟子有王颂余、龚望等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