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供给经济学
¥
8.7
1.5折
¥
58
全新
仅1件
作者贾康、苏京春 著
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C29
上书时间2025-01-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贾康、苏京春 著
-
出版社
山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8
-
版次
1
-
ISBN
9787807679240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3页
-
字数
32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新供给经济学》收录了近年来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成员的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综合篇的三个报告是研究小组的集体研究成果,理论基础篇、宏观政策篇、财政分配篇、热点专题篇、国际借鉴篇共25篇文章是小组成员及部分特邀研究员的相关主题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
贾 康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税务学会、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和中国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财政学会顾问,北京市、上海市人民政府特聘专家,福建省、安徽省、甘肃省人民政府顾问,西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东商学院、首都经贸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多次参加国家经济政策制订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参加国内外多项课题,撰写和出版多部专著和数百篇论文、数千篇财经文稿。多次受朱镕基、温家宝、胡锦涛和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 “财税体制改革”专题的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院长、秘书长)并积极推动“PPP研究院”(任院长)等交流活动,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智库和跨界、跨部门学术交流平台。
苏京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毕业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现有专著一部,合著多部,并参与多部学术著作编写工作。曾在《人民论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财政研究》《财经问题研究》《中国金融》《中国证券报》、《中国经济时报》《环球时报》等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曾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税务》(复印报刊资料)收录,被光明网、中证网、环球网等多家网站转载。曾荣获“邓子基财税学术论文奖”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
- 【目录】
-
导论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
一、“新供给”研究中的“破”
二、“新供给”研究中的“立”
三、“新供给”的政策主张
四、拒绝简单化标签,注重从实际出发,供给端发力服务全局
第一部分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五维一体化”框架创新
第一章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五维一体化”框架
第二章传统经济学:“供给侧”经济学派的两轮“否定之否定”
一、“供给侧”学派发展脉络的四大阶段
二、“供给侧”学派源流呈现的两轮“否定之否定”
三、对于“供给侧”学派的评价
四、启示与展望
第三章制度经济学:从制度学派到新制度经济学
一、制度学派及评价
二、新制度经济学及评价
三、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及评价
第四章转轨经济学:转轨模式与制度供给
一、华盛顿共识:由针对拉美而影响其他
二、北京共识:中国发展模式之争
三、思考:两模式的偏颇与包容创新
第五章发展经济学:从技术演变看供给端与经济发展
一、后发优势理论
二、发展的后发优势理论
三、追赶假说
四、“蛙跳”模型
五、技术模仿函数
六、技术转移、模仿和创新的一般均衡模型
第六章新兴经济学:信息、行为经济学带来的启发
第七章“五维一体化”框架:“物”与“人”的联通
一、认识供给侧的“物”和“人”
二、从供给侧“物”与“人”的有机联通看中国
第二部分世界金融危机“反思”:新供给经济学基础理论的重点创新
第一章“动物精神”的分析解读与理性的“供给管理”
一、“动物精神”的内涵及发展
二、“动物精神”引发“非理性繁荣”:联系中国现实的启示
三、化解“动物精神”的路径:理性的“供给管理”
第二章“理性预期失灵”及“供给管理”对其的矫正
一、对理性预期理论的简要述评
二、理性预期失灵原理:假设、发生路径与机理分析
三、理性预期失灵的几点相关考察
四、理性预期失灵的矫正路径
第三章“新框架”与“新供给”创新
一、回应经济实践诉求的新认识
二、新框架“与”新供给“:理论视角的联通
三、”新框架“的缺陷:对”新供给“的诉求
四、重要的总结:理论与经济实践的互动式完善
第四章“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
一、“三驾马车”认识框架基于需求,但实已体现需求侧管理也必须面对结构性问题
二、需求侧“元动力——三动力”的得失悖论
三、由悖论认知分析的指向:探究对应于需求侧的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
四、深入认识响应需求侧“元动力”的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大任务
第三部分中国和平崛起破非常之局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联系实际”思路创新
第一章“胡焕庸线”引发的供给侧思考
一、对经济发展中“胡焕庸线”的再审视
二、“半壁压强型”的三重叠加
三、与“供给管理”的天然联系及政策建议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制度供给的重大创新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发展
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新制度供给在中国释放潜力的三大正面效应
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与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的内在联通
五、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与四中全会全面“法治化”主题的贯通:催化新时期相辅相成的现代文明演进——法治建设与契约精神培养
第三章城镇化及后发追赶中的制度供给
一、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矛盾
二、发达地区为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矛盾
三、运用“供给管理”思路应对矛盾、实现共赢
第四章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制度改革的难题破解路径
一、中国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土地制度改革的难题
一、难题破解的重要实践启示:深圳的突破路径
三、远景展望:在单一国有平台上,通盘规划土地开发利用,使市场充分起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职能,动态优化、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我国的土地制度体系
第五章“理性预期失灵”原理的应用:对我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一、“理性预期失灵”原理及市场中典型现象的思考
二、基于理性预期失灵对我国科技金融现状的再认识
三、缓解理性预期失灵:成都市高新区科技金融模式
四、财政支持科技支行的杭州经验及启示——杭州银行科技支行调研报告
五、“珍珠项链”模式、科技金融生态创新与新供给管理——基于浙江中新力合公司调研
六、供给侧视角下政策性金融与民间资本、中小企业的对接
第四部分新供给经济学的时代诉求与政策主张
第一章时代为什么需要新供给经济学
一、“新供给经济学”的背景
二、西方经济学和传统供给学派的核心观点及运用成效
三、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刺激实践在欧洲和日本:教训多于经验;德国有亮点
四、立足中国实践看“理性供给管理”
五、中国“供给管理”的切人点与侧重点
第二章中国制度供给变革的总纲: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法治化
一、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取向推进全面改革优化制度供给
二、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联结《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领的试解读
第三章从供给端着手改革:化解潜在风险,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环境、新局面及新挑战
二、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已难以适应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的总体要求
三、成本推动是中国通货膨胀的重要特征
四、我国将继续面临潜在增长率下降
五、宏观调控的弹性空间收窄,加大调结构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化解潜在“滞胀式”威胁,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
六、以改革为依托,从供给端机制创新人手
第四章新供给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一、“新供给”的“八双”
二、“新供给”的“五并重”
第五章重要应用:引领“新常态”,增加有效供给的选择性“聪明投资”
一、增加有效供给的“聪明投资”必要性分析
二、增加有效供给的“聪明投资”可行性分析
三、注重“理性供给管理”的政策建议
并非结束的结束语:“供给创造需求”的新解读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