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阴谋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24.85
7.1折
¥
35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唐灿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98113
出版时间201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86页
字数172千字
定价35元
货号SC:9787308098113
上书时间2024-12-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
1994年前后,靠前风险投资进入中国市场,掀起了新的资本浪潮。风投成了向导,大大小小的企业竞相追随,如今折戟沉沙者却越来越多,“一年盈利、二年平、三年亏损、四年ST”的案例屡见不鲜。风投进入中国绝不仅是市场大势所趋,更是精心布下了一盘大棋局。 靠前风投为什么会进入中国,是以何种方式渗透,对中国经济和企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风投阴谋》通过描摹风投进入中国近20年来的动向,试图剖析这背后深藏的玄机。 用不好风投,企业犹如寄居资本篱下,卖血后无法造血。进退间,企业到底该如何把握分寸,才能让弹指间的财富不化为泡沫? 《风投阴谋》由唐灿编写。
摘要:
吞食不良资产
1998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长达10年的亚洲奇迹终结,东南亚各国经济野蛮生长的表面繁荣被戳穿,过度透支的经济增长和日益膨胀的不良资产使亚洲经济陷入泥潭。
大量不良资产的处理成为了亚洲各国在“灾后重建”的重头工作,国外投行也伺机而动。据报告显示,中国是外资眼中的亚洲第四大不良资产投资市场。
面对中国这场不良资产处置盛宴,各大投行心中各有算盘,分成了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两大派别。高盛借机示好,“大摩”则投机获利。
1995年前后,因为忙于处理内部危机,高盛在中国市场拓展的脚步停滞了两年之久。错过与中国建设银行共建中国少有合资银行的机会,高盛处于一时沉寂的状态。1997年,新装上阵的高盛重返中国,面临的却是重新叩门的局面。不良资产处理成为高盛建立良好政商关系的重要契机。
1998年,广东省政府着手为旗下“窗口公司”割股疗伤,粤海企业集团重组案是一次力挽狂澜的行动。高盛获邀担任广东省财务顾问,全力以赴协助完成了这桩亚洲优选的重组案。2001年至2003年,高盛分别从华融、长城两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手总计近100亿元的资产包,并与华融建立了融盛资产管理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为其处置不良资产。
此期间的高盛,十分抢眼,表现出了令竞争对手钦羡的“大智大勇”。
2003年,中国证券零售商的先锋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老大难”,是一颗不良资产的毒瘤,重组刻不容缓。为此,中国政府甚至不惜向外资抛出了“买票入场”的诱饵,欣闻此讯,高盛无比兴奋,表现出慷慨救急的“古道热肠”。在海南证券重组完成后,高盛如愿以偿,得到了中国政府允许其组建合资投行的“回礼”。
与高盛的讨巧不同,以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靠前投行,则把“利”字摆在了首位。
金融风暴之后,从4家国有银行剥离而来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理不良资产。此时的靠前投行,已经被中国大量的不良资产吸引,他们本能地预感到此中将大有可为。
于是,国外投行开始制造各种舆论压力,不良资产的危害性、处置的紧迫性和复杂性,被不断地放大。“中国从没有一个行业如此吸引全世界所有的知名投行。他们集中在北京、上海举办各种论坛和学术讨论,中心主题只有一个:中国银行体系内大量的不良资产今天就必须卖掉,而买主就是这些外国投资银行自己。”
尽管当时中国在不良资产处理上属于摸着石头过
...
目录:
序言 停下来,等一等灵魂
第一部分 风投新大陆
第一章 低风险高收益
安全地带
一粒粟收万颗子
“中国机会”
第二章 一张大网
衣食住行:“外资说了算”
第二产业:并购风潮
民生行业:“外”来居上
影视文化媒体:“市”不可当
第三章 资本为王
华尔街一华盛顿复合体
大浪淘沙
瓜分――竞争也合作
第二部分 中国式风投
第四章 敲门
借道
“患难之交”
从“傍大”到“食弱”
第五章 暗器
离岸公司
对赌协议
灰色地带
第六章 唱念做打
市场鼓吹手
上市包装师
“金融鸦片”贩卖商
第七章 资本谋略
资本双鹰联手
牵线搭桥
吞食不良资产
第三部分 寄资本篱下
第八章 泡沫背后的真相
“网”破“鱼”亡
“高烧”房地产
迷狂电商
第九章 卖血不造血
扩张盲局
转型迷途
揠苗之殇
第十章 资本的紧箍咒
资本之下,畸形毕露
羽翼渐丰,欲罢不能
渔翁最得利
尾声
资本阴谋,御之而非惧之
后记
参考文献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