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重共现的知识发现方法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57.6
7.2折
¥
80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庞弘燊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9435
出版时间2017-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B5
纸张胶版纸
页数133页
字数181千字
定价80元
货号SC:9787030529435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庞弘燊,1983年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情报学博士,全国专利信息师资人才,兼职硕士生导师,现为深圳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曾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信息情报中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专利计量学以及科技政策管理研究、软科学研究等。主持科研项目18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及省部级项目10项;组织撰写情报分析报告20余篇,其中专利与情报分析报告曾获国家部委采用及地方政府领导批示;在SCI/SSCI/CSSCI等收录的期刊中发表论文40余篇。
内容简介:
基于多重共现的知识发现技术是将载体中的多特征项共现信息定量化、重点热点信息内容可视化的分析方法。目前靠前外对特征项共现的研究方法以及工具软件多集中在两个特征项之间共现的研究,本书致力于将三个或以上特征项共现的现象作为研究主体,在总结现有相关的共现研究方法、数据挖掘技术、可视化技术、知识发现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共现现象的研究范围,并预期设计出一套可应用于学科领域分析的多特征项共现分析方法,很后从应用研究的角度对提出来的理论方法进行验证。本书研究的分析方法在反映科学活动规律和科学知识领域方面可以增加多个分析角度和信息来源,并能为研究人员、科研管理部门多方位了解科学活动模式提供可靠依据。
摘要:
**章 绪论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在信息迅速膨胀与高度开放的今天,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的传播、科学理论的研究、科学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等, 信息源越来越庞大。在激增的信息当中, 包含着许多科学活动规律的重要知识。
1.1 研究背景
文献计量学者很早就注意到论文共现(co-occurrence and occurrence) 现象, 通过分析共现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挖掘隐含在论文中的各类信息, 揭示论文与论文之间的内容关联和逻辑关联。由于共现现象可以转换为形式化的表述方式(如共现矩阵)加以定量测度, 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 共现分析以其方法的简明性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成为支撑信息内容分析研究过程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并得到了大量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
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 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著录规范, 包括正文以及一系列对论文相关信息进行描述的特征项。因此, 期刊论文作为科学知识、科研成果的有形载体, 除了直接反映成果的研究内容, 还蕴藏着大量表征科学活动基本性状的信息。例如, 题名是对论文主题的扼要表达;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的学术词汇;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而其他特征项如作者、机构、引文、发表期刊、出版年份等则是对论文外部特征全方面、多角度的补充。
这些在学术期刊上单独成篇发表的论文数据看似孤立, 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每一篇论文都由若干个特征项(entities) 组成, 包括关键词、作者、机构、发表期刊等[1] 。这些特征项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篇论文的重要特征, 也是论文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特质。在文献计量研究中, 通常用分析特征项之间关联的方法探索论文的关联, 进而映射科学领域在不同方面的关联结构, 揭示科学活动的发展规律。
而要实现对海量论文数据的量化分析, 就必须对文献数据进行特征提炼, 抽取可以定量分析的结构化数据。揭示某种特征项内部的关联结构是目前大部分可视化技术所能实现的, 并在科学计量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如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等。这些可视化技术揭示的是一种特征项之间的关系, 如关键词共现、作
...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
1.2.1 知识发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
1.2.2 共现的相关研究 2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9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0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1
1.6 研究方法 12
1.7 本书组织结构 13
第2章 多重共现的基础理论研究 15
2.1 相关概念内涵 15
2.1.1 共现的分析范畴 15
2.1.2 多重共现的定义与研究范畴 16
2.2 多重共现特征项的变量符号 17
2.3 多重共现的矩阵定义与数据组织形式 19
2.4 多重共现的延展系数 23
2.5 小结 25
第3章 多重共现的可视化方法研究 26
3.1 可视化概念简介 26
3.2 知识图谱的可视化软件工具简介 28
3.3 可应用于多重共现的可视化方式研究 33
3.3.1 多重共现的社会网络可视化方式 33
3.3.2 多重共现的交叉图技术可视化方式 38
3.3.3 多重共现的可视化方式对比研究
...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