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丹尼尔·内特尔(Daniel Nettle),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行为科学教授,专注利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对行为、衰老和健康等问题的研究,著有《人格:认识自己,做更好的你》(Personality: What Makes You the Way You Are)、《幸福:追求比得到更快乐》(Happiness: The Science behind Your Smile)、《心理学的演化和遗传学》(Evolution and Genetics for Psychology)、《强大的想象力》(Strong Imagination)。 内容简介: 幸福,是人类的基本欲望,同时也带来基本的焦虑与失望。每个人都期待幸福,每个人也都对幸福问题感到困惑。本书作者丹尼尔·内特尔希望结合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哲学的全新成果来揭示幸福背后的科学原理,去探究这样一些问题:人类总体来说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福的?成功能让我们幸福吗?对于不幸福有什么样的补救措施吗?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幸福呢?全书包含太多有趣且令人惊讶的观察。我们会了解到,为什么在进化上,负面想法比正面想法更有力。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瑞士、保加利亚、中国——人们的幸福状况都不一样。内特尔也特别讨论了脑结构对于幸福感的影响,比如血清素能在一小时内减少负面情绪,用电刺激大脑的某个部分会带来宜人的平静甚至快感。最后,作者提出,如果人们都能用收入或物质来交换时间和兴趣,那我们就可能过得更幸福一些。 摘要: 第一章 舒适与喜悦 乍看之下,幸福这东西与爱情有那么一点相似:倘若你还要问自己是否身处其中,那答案十有八九是否定的。虽然很少有人专门花心思去研究幸福的定义,不过一旦幸福降临,我们还是能感受得到。人们对幸福这个概念的感觉主观而且模糊,因此几十年来,对幸福的研究一直被心理学界所忽视。1985年出版的《企鹅心理学辞典》(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hology)的词条毫不犹豫地直接从haploid(单一的)跳到了haptic(触觉的),中间并未出现happiness一词,而仅在几页后才出现关于hedonic tone(快乐情调)的三行解释。当时的心理学大师们肯定都认为,幸福只是人们用来在茶余饭后闲聊的那类俗气事物,不足以登上学术研究的大雅之堂。但我不这样认为。无论我们试图在学术讨论中多么卖力地使用听起来更顺耳的替代词语,例如效用(utility)、快乐情调、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ality)等,我们实际上谈论的是在日常交谈中令我们感到痛苦的一些方面。如果我们试图用新词混淆这一点,那真是自找麻烦。不过话说回来,进行一定的概念梳理也是有必要的。 一些早期的心理学家,例如有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rny James)的哥哥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无疑都认为应该进行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不过,他们也很喜欢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通俗心理概念,例如爱情、幸福、信仰等,作为这门新科学的研究起点。但他们却因此常被人误解成所知甚少。在那个年代,动物行为学才刚刚起步,其中的理论词汇很少能为人类心理学借用,而神经科学又尚未问世。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只能被困在宽大的扶手椅里,苦苦思考着人们的想法和感觉,等待着新理论的诞生。 一旦找到方法,心理学便会立刻甩开扶手椅和酒吧间。在20世纪中期,心理学家在房间里讨论眨眼频率的时间要比爱或喜悦多得多。彼时,对眨眼的研究演变成了更为复杂的行为测量,比如对既定刺激产生的反应在频次上的细微差异的测量。不过,此时还没有人有多少兴致将这些现象与抽象而混乱的日常概念(比如幸福)联系起来。实际上,关心日常交谈中的信仰、欲望和感觉的大众心理学在专业人士眼中纯粹是“坏心理学”,它对心理学真理的坚持就好比将人涂成蓝色,在日出时围着他们跳舞,却坚持用抗生素。 尽管如此,事实上,威廉-詹姆斯从人们的日常概念出发思考心理学的想法,背后的确有一个积极的理由。詹姆斯似乎看到了心理学与人类学的相似之处。优秀的人类学家往往懂得先从研究对象的想法着手。虽然研究对象的想法不一定正确,但是他们看待生活的方式正是人类学家们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因此,假如人们花了很多时间思考幸福这个概念,我们就有充足的理由来研究它。无论人们是否获得过幸福,是否能给出关于幸福的完美定义,这个理由都是成立的。对幸福的思考和追求是人类自然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值得引起科学研究者的关注。 ... 目录: 导言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