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考察华北平原一个村落的语言现像,分析出其中宗族文化、村民关系、宗亲称谓、婚俗变迁、民俗信仰等,揭示出凝聚在语言现像中的民众心理和民众精神。
摘要:
传统社会中媳妇对公婆的顺服主要是两种力量制约的结果:一是文化规则系统的制约。父统子,夫统妇,媳妇在父系家族体系居于丈夫附庸的地位,她是作为丈夫的附属品孝顺公婆的。社会舆论(在农村体现为家族和村落的道德评价)也以此为准绳,对媳妇的行为形成规约力量。同时媳妇自身由于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形成与这套文化规则相协调的心理机制,也就是造成对自己行为起支配作用的良心的压力。子媳对父母不孝会受到国家力量和宗族组织的干预,重者丧命丢职、轻者受到众人的蔑视而无法体面做人。媳妇还会因此被出弃。二是经济利益的制约。文化规则是有经济利益分配规则做保障的。在封建社会,父亲是地产、房产及其他家产的拥有者,一般直到他离世时才把这些财产分配给儿子,他在世时是否分家以及分家时财产如何分配都由他说了算,所以子媳的生存条件是受制于父母的,这对子媳的行孝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由于财产的父系传承制度,儿子是财产的继承人,从夫妇关系来看,丈夫是家产的所有者,如妻子被休弃并不能平分丈夫的家产,所以这决定着媳妇从属于丈夫对公婆行孝。
在当代农村,这种局面有了根本的转变。媳妇再也不是附属于夫、受制于婆的角色。她的地位的改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绝大多数家庭中,妻子和丈夫分享家庭权力,而不是听命于公婆;二是在对待公婆的礼仪上,媳妇不再以低夫一等的身份恭顺他们,以奴仆的姿态侍奉他们,她只是遵守与丈夫等同的礼仪要求。这样陈述媳妇地位的转变是比较保守的,事实上许多媳妇的权力往往高于丈夫,许多媳妇对公婆的态度是无礼的。这"许多"一词在许多地方意味着"大多数"。我们来看黄庄的情况。
在黄庄,媳妇们总体上巳脱出了公婆的约束。从家庭代际构成看,约三分之二的家庭是由夫妻一代或夫妻、子女两代成员构成,在这种家庭里,权力的重心当然在夫妻手里;另三分之一的家庭是三代成员之家,但其中大部分家庭的权力重心在第二代夫妻手上,失去劳动能力的公婆(一般只剩一人)已处于附属地位,不仅没有支配家政的权威,而且大多数往往享受不到晚辈的敬老礼仪。
……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 亲属称谓
第一节 血亲称谓
第二节 姻亲称谓
第三节 亲属称谓与亲缘互助
第二章 拟亲属称谓
第一节 村落的拟亲属称谓制与村民关系
第二节 村外婚习俗的变迁与村内通婚引起的改称呼现象
第三节 从“哥们儿”称谓看城乡拟亲属称谓的差异
第三章 人名
第一节 姓名
第二节 乳名
第三节 绰号
第四章 咒语
第一节 咒语灵力信仰
第二节 巫术仪式中的咒语灵力和神灵法力
第三节 宗教仪式中的咒语与神谕、祈祷语
第五章 语言民俗综论
第一节 语言民俗的情境
第二节 从语言情境角度来确定民俗主体
&n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