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8年的夏日 一个德国记者的中国观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1898年的夏日 一个德国记者的中国观察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47.6 7.0折 68 全新

库存9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保罗·戈德曼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5254

出版时间2022-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56页

字数393千字

定价68元

货号SC:9787020165254

上书时间2024-12-22

文源文化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保罗·戈德曼,1865年1月31日生于德国布雷斯劳市(现为波兰弗罗茨瓦夫市),1935年9月25日在维也纳去世,奥地利及德国新闻工作者、公关人员、旅行作家、戏剧评论家、翻译。1892年至1902年,他在布鲁塞尔、巴黎和中国担任《法兰克福报》的记者,并于1898年期间在中国进行游历和采访。
内容简介:

吴伟栗: 旅居德国华侨,长春市人,曾主修通讯工程、汉语言文学、经济信息学等专业。九十年代曾在中国从事边贸、运输、酒店、房地产等业务,1998年赴德国留学,2001年创立德国格兰茨公司(GLNZ GmbH),在**贸易、酒店、文化交流等多领域发展。2013年整理出版本书的德语版。 1898年是中国代有名的一年。德国《法兰福报》的记者保罗·戈德曼,受报社指派,在这一年来到了中国,专程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司法等进行考察。他从香港登陆,经广州、上海深入中国腹地汉口、武昌、胶州、天津、北京,采访了李鸿章、荣禄、陈季同、广东总督秘书兼厘金局局长、上海道台等晚清人物。作为外国人探访中国的历史记录,该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读者可以通过富有现场感的“他者”视角,感受晚清帝国在艰难危局中转型的重要历史细节,进而看到清末中国社会的鲜活风貌。 这既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文学书,有清晰的社会风貌,也有鲜活的历史场景。通过外国记者的眼睛,普通读者可以看到1898年的风情与故事,专业读者则可以验证某些史料和细节的真实。 ——作家 唐浩明 一个德国记者对清末官场和社会的观察,总不免带有一些西方人的偏见,但换个角度看,他的观察和分析也多有独到之处,常常是中国人自己容易忽略和熟视无睹的地方。应该承认,保罗·戈德曼的游历和采访,展示了国人未曾想到的1898年前后中国社会的一些原始样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忠文 19世纪末德国《法兰福时报》记者的中国之行,记录了晚清通商口岸城市社会风貌的方方面面,也给今人留下了李鸿章、张之洞、荣禄、谭钟麟、蔡钧、王存善等人物的时代剪影,为我们了解“代中国”打开一双“异域之眼”。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海斌


摘要:
        第一章  登船“普鲁士号”
    一八九八年四月十日
    热那亚—那布勒斯—塞得港途中
    易碎品—“普鲁士号”—启程—德法蒸汽船—少许食物—船舰协会—船长—繁忙的船—行政官员—高等服务员—离开欧洲
    在热那亚港口边上,行李工人们忙着把小纸箱装船。整个搬运行李的流程是再简单不过了,那就是把行李丢弃到停泊在石阶尽头的船上而已。难道行李不会因此而掉入水中吗?这的确是有可能的,而且也时常会发生。掉入水里的行李箱在喧闹声中被打捞上来时,那些看似英勇的码头工人,情绪也随之沸腾了起来。他们不懂得整件事情的荒谬之处,因为每一个滚下石阶的箱子上面,都清清楚楚地漆着德文“易碎品”字样。我对要带我去登船的渡船人说,如果他能够用其他方式把我的行李送到船上,而不是把它们丢下石阶,我心里会舒服些。他会意地对我眨了眨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则半开半闭地说:没有四个里拉他就无法为我渡船,即便我是他的亲兄弟也不能再便宜了。我们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甚至连圣母马利亚都搬了出来。我把一个里拉攥在手里,说这是我仅存的意大利钱,他如果不想要,那我就待在陆地上;他要是不相信我的话,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有些棘手。但是,最后他还是把那一个里拉收进了他的口袋里,将我的行李稳稳当当地放到了船上,并奋力摇桨向前划去。    我们的小船在锚链和松动的缆绳下方滑行,一下往右弯,一下往左转,甚至,还差点撞上其他船只。“普鲁士号”这艘北德航运公司的大型东亚航线蒸汽船,她停泊得实在是有些远。顺带一提的是:在英文语法中所有的船都用代名词“她”,而德文的蒸汽船是阳性冠词“他”,船是中性冠词,普鲁士王国也是中性冠词。但是,为什么这艘“普鲁士号”却是阴性冠词“她”呢?我不知道为什么,不过大家都是这么说的。
    “普鲁士号”停泊在远处,你只有靠近了才能看清她的全貌。首先,必须得绕过停泊在热那亚港内的“珀修斯号”,接着看到一艘巨大而修长的白色船以及两个深黄色的烟囱。当人们看着她的船首,会看到Llyod的标记刻印在锚上面,也就是不来梅皇冠搭配着钥匙。另一侧大船的舷梯已经放下来了,一艘小船牵着其他小船,有些船上飘扬着黑白红的三色旗帜。
    人们登上舷梯,然后站在上面,周围尽是启程前最后几个小时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我有个奇异的感觉:这里的人们在某些方面,并没有协助要去中国的人,他们也相当习惯这件事情。有人问友善的服务员哪里是分配好的客舱。我穿越长长的通道,这让人想起大酒店中的长廊,这里不时还听到某处有小孩的嬉笑声。通道统统都是白色的,干净得闪闪发亮。船的内部设施都是明光锃亮的,这使得船舱的友善度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服务员开门说:“请进!这就是您的客舱。”这将是我接下来几周的住处。这房间是如此地宽敞,以至于我感觉有可能是在另外一艘船上。床之外还有一个沙发,以及几件木制家具,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小房间,但是,却让我觉得气势非凡,让我回想起第一次海上旅行。那是搭乘意大利的船,船上必须要打开窗户,才会有足够的空间刷牙。
    甲板上有个礼拜堂,尽管是一支只有八个人的乐队,但
...
目录:

出版说明 1898年,是中国代一个重要的年份。 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4月10日,德国记者保罗·戈德曼受《法兰福报》指派,从意大利热亚那港出发,对中国进行采访。 戈德曼乘坐的德国“普鲁士号”远航机械船出发后,穿越地中海,经由埃及、苏伊士运河、亚丁湾,远航至欧洲式东方新城——新加坡。而后,他从香港登陆,经广州、上海,一直深入到中国腹地,进行详尽考察。途中,他先后采访了时任广东总督秘书兼厘金局长王存善、上海道台蔡钧。从上海又沿长江乘船而下,在镇江、汉口、武昌等地停留。 在汉口,戈德曼参观了欧洲在中国内地建立的商业机构与修道院。在武昌,考察了湖广总督张之洞所聘德国教官主持训练的新式军队。在胶州湾的青岛、威海、芝罘(烟台)等地,深入探访了刚刚纳入德国租界的胶州地区。 戈德曼此行所见到的中国代史人物颇多。在烟台,他与原清政府驻欧洲外交官陈季同相遇。这是一位曾在欧洲大力推广中国文化的代史重要人物。在天津,他采访了清政府的陆军总领、直隶总督荣禄。在北京,他拜访了刚刚下野的李鸿章。 他记下的目睹所见,对于我们了解19世纪末沿途城市的风光风貌以及中国社会的面貌,有一定的帮助。尤为可贵的是,在书中,戈德曼对他所接触到的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给予了高度肯定。他当时曾预言:上海会以数十年的努力,成为东方一座伟大的城市。这个预言后来成为了现实。 在书中,他也以记者的客观,披露了*初中国铁路规划过程中,欧洲列强资本竞争的内幕,以及中国经济与欧洲经济相融相斥的情况和列强之间的利益纷争。通过与清政府不同级别官员的互动,他记录下清末官员对改革和与西方合作的不同主张,以及民间对这种主张的不同反应。 保罗·戈德曼在中国的这段采访记录,观察细微,文笔优美,对中国民间和中国老百姓的认可度也很高。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难能可贵。时隔百年,这本书能够被发现、翻译、出版,也是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