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16.9
6.5折
¥
26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徐康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65218
出版时间2013-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48页
字数201千字
定价26元
货号SC:9787229065218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主编:王川平,男,1950年19月生,汉族,江苏盐城人,中共党员,研究馆员,中国作协会员,曾任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市文化局党委委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
出版诗集《墓塔林》、《王川平诗选》,话剧《王安石变法》,电视剧《陡坡》,诗《雩舞》在《中国》杂志发表后,分别由《新华文摘》、《诗选刊》转载。另有考古学、博物馆学专业文章在《考古》上发表。
主编推荐:
《老重庆影像志》丛书的《老行当》分册用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展现主题。插图精美清晰,其中绝大部分为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第一手资料,首次与读者见面。
作者阵容强大,主编为重庆著名作家和学者王川平;分卷作者均为重庆档案馆、重庆图书馆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学者。强调图书的可读性的同时,也对史实负责。
媒体评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老重庆影像志》丛书的《老行当》分册。船工、纤夫、补瓷器、炼金作坊、算命仙、澡堂、滑竿、人力车、配钥匙……除了这些与人们的衣食密不可分的老行当之外,也收录老四川、庆余堂、冠生园、吴抄手、颐之时、丘二馆、民生轮船公司、人道美、国泰电影院等老字号的影象。它们和市民生活最息息相关。本卷带读者重回陪都时代,感受当年重庆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在陪都逛街的滋味。
摘要:
银楼,就是专门制造、出售金银首饰的作坊、商铺。过去,在朝天门西侧,有条街叫三品金堂街,这条街是当时老重庆银楼最集中的街区。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沿海同胞纷纷逃难到大后方,江浙一带的金银工匠也随之迁到内地。一时间,重庆的“老凤祥”、“老天宝”、“方九霞”、“杨和庆”、“金雀钗”等十几家新旧银楼相继开业,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隆。这一时期也是重庆银楼业的鼎盛时期。这些银楼,有的专营金银首饰,有的兼营珠宝玉器,文物古董,还有的兼营票号、钱庄业务。此外,民间还有手持铁器、哐啷作响,荷担串街的跑摊银匠,这些跑摊匠持的铁器叫做“闹街”。宠爱小孩的父母,一听到“闹街”响,就叫唤银匠到家中,给小孩打造“长命锁”、银项圈、银手镯等等。
为什么老重庆人对金银饰品如此珍视,究其原因有三:
首先,金银首饰是爱情的象征。重庆早年婚礼喜事十分隆重。俗话说:“小登科洞房花烛夜,大登科金榜题名时。”男女两家一经定下婚期,即使住在远郊的乡绅人家,也要唤银匠在家打造金银首饰。男方要打造新娘的簪钏环佩、钗钿璎珞。女家也要有回礼,两只银镶碗,两双银镶筷,一面银打的庚牌,上面刻有新郎新娘的年庚生辰。这些都得叫银匠打造,或事先向银楼订购。
抗战期间各地流亡来重庆的或为官为宦,或为商为贾,这些人在沦陷区虽有“沦陷夫人”,还得在重庆结个“抗战夫人”。虽然战争期间婚礼可以从简,但赠送手镯、戒指给“抗战夫人”作爱情信物,是不能从简的。当时银楼、金店各式戒指、手镯备有现货,随时可以买到。
其次,民间有金银首饰能辟邪的风俗。银子古称“白金”,是有精灵的。据古书记载,金银首饰有辟邪的功能。在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对薛宝钗的金项圈,癞头和尚送了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也就是说,戴上这金项圈不单辟邪,还能永葆青春如花似玉。
抗战时期,日寇屠杀,飞机轰炸,老百姓流离失所,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不测的灾难。人们把现钞买成金银首饰戴在身上,希望能辟邪躲灾。1940年6月较场口大隧道惨案,据说从尸体上取出的金银首饰满箩盈筐。可见金银首饰辟邪的风气多么盛行。当然能否辟邪躲灾是另一个问题。
此外,民间还有“盛世买文物,乱世藏黄金”的习惯。但凡遇上战乱,有钱人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购买黄金白银。抗战期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钞票一日数变,只有黄金白银能够保值、增值。李行建先生当时就写过一篇《竹枝词》哀叹物价的飞涨:“物价一天几十变,扶摇直上九重天。愁卧草堂午梦醒,青蚨半已化青烟。”实际上当时物价飞涨,已达到少有的程度,据统计: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牛,到1938年只能买一头牛,1941年买一头猪,1
...
目录:
总序
前言闲话老行当
衣
机坊
裁缝铺
草鞋匠
剃头匠
银楼
食
老茶馆
烟摊
烟馆
搾坊
油腊铺
毛肚火锅
……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