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
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他顺应时代需求,创办湘军,开创了书生治军的先河;他在清朝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他专修朱子理学,成为清朝很后一个理学大师;他提倡立志高远;做人唯诚信二字而不立;他始终认为,凡事要亲身入局;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的处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避免过于暴露自己。他的这些观点、做法,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
本书对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进行了剖析,包括曾国藩如何营造自我发展的舞台;如何集中众人智慧成就大事;如何对待上司、同僚与下属;如何保持居官不败、晚场善收……
内容简介:
曾国藩是中国历历史记录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独服曾文正”。本书通过对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的剖析,包括曾国藩如何借助时代变局,营造自我发展的舞台;如何集中众人智慧成就大事;如何对待上司、同僚与下属;如何保持居官不败、晚场善收……总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养分,以使今天的优选者能够“可戒可法”。
摘要:
第二章 学养——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
2.典当衣物。重价购书
曾氏为官一生,他的主要财物就是书,搬家的时候,他主要是搬书。早在做京官时期,他的存书就可供在家乡开个小图书馆,他曾计划一旦罢官归家,就把这些书“存贮在利见斋中”,以供兄弟及后辈借阅。而曾氏的衣服,总值不足三百两银子。
曾国藩在青少年时代就酷爱学习,酷爱书籍。道光十六年,曾氏赴京会试,落第。他自知功力尚浅,便立即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运粮船南归。这次会试虽然落榜,但却使这个生长在深山僻壤的寒门士子大开眼界,他决定用这次回家的机会,作一次江南游。这时他所剩盘缠已不多。路过睢宁时,遇到知县易作梅,也是湘乡人,他与曾的祖父、父亲很好熟,也认识曾国藩。他乡遇故人,易知县自然要留这位老乡在他这里玩上几天。在交谈中得知这位年轻的举人会试未中,但从其言谈举止中,可知这位老乡是非凡之人,前程无可限量。他见曾国藩留京城一年多,所带银两肯定所剩无几,有心帮助他,便借与曾氏100两银子,还送了几两散银。
曾氏继续南行,经过金陵时,他见金陵书市十分发达,留连忘返。在书市,曾氏看到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爱不释手,一问价格,大吃一惊,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的总和相当。狡诈的书商看透了这位二十五岁的年轻人的心理,一点价也不让,开价一百两银子,一毫都不能少。曾国藩一咬牙,干脆把随身所带的皮袍冬衣,全都当了,好在天气已渐暖和,这才勉强凑足回家用费。
这是曾氏平生靠前次花这么多钱,买的就是书籍,这显现了青年曾国藩志趣的高雅。曾氏一生,他不爱钱财,不聚钱财,却爱书、爱聚书。回家以后,父亲非但没有责备他,反而鼓励说:“你借钱买书,我不惜为你弥缝,但能悉心读之,期不负耳。”从此曾国藩闭门不出,发愤攻读,并立誓:“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就是不孝。”一年之后,这部《二十三史》全部阅读完毕。这为曾氏后来参与治理国家和社会,打下了知识的基础。从此,曾就有每日点史书十页的习惯,一生从未间断,《二十三史》烂熟于胸。
3.终身治学,到老不辍。
曾氏把治学作为一生之事,相伴终生。
同治十年,曾氏身体每况愈下。1月17日,他写了几句箴言,警示自己读书不要放松。这几句话是:“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他认为“暮年疾病,事变,人人不免”,而读书贵在坚持。他给纪泽的信中说道:“余以生平学术百无一成,故老年犹思补救一二。”在逝世前一年中,他吟诗多首,作文十多篇,其中同治十年五月所作《湖南文征序》与六月所作《重刻茗
...
目录:
第一章 正身——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
第二章 学养——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
第三章 民本——满足下属的基本需求
第四章 识人——具有辨识人才的眼光
第五章 育人——学会培养得力的下属
第六章 管人——对待下属要恩威并施
第七章 兼听——听取多方的不同意见
第八章 合作——单打独斗不会有出路
第九章 人局——亲自参加重要的项目
第十章 变化——革新制度适应新环境
第十一章 养锐——将精锐使用在刀口上
第十二章 拼搏——和下属一起努力奋斗
第十三章 坚忍——不过多计较眼前得失
第十四章 威信——树立自己的威严信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