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
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为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神户大学特任教授。主治中国古代文学与美学,兼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与文化批评。著有《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批评的考究》等13种;合作主编有四卷本《中国诗学》、二十卷本《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等4种。曾获教育部和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奖,中国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至三等奖多项。200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内容简介:
本书以当代日本的世相、人物与书情为切入点,辅之以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考述,对相扑、能乐到宅男腐女,物哀、粹美到可爱风尚等一系列人事物象作了详切生动的解读。诚如作者所言:“我真的是想学一学老一辈的知识人,他们就是想去了解一个民族,然后去摆正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关系。”
作者将批评的修养功夫融入到对异文化的观察与体验中,总能以别样的眼光,将纷杂事象背后的传统根由——揭出,用情深至,用语雅赡,是一本的文化随笔佳作,值得细细品读。
摘要:
从大处说,只消看看他们还把外国人一例称为“外人”,就可知一二。与中国人说的“老外”不同,这一称谓看似中性,内里却深埋着一种戒惕与排斥的意思。因为你的行事方式与他们不同,这令他们很难忽视并接受。当然,无论是戒惕还是排斥,都是非常有礼貌的那种。迈克尔?齐伦齐格曾经是美国奈特一里德公司驻东京办事处主任,他的感觉,自己在日本的生活并无任何不适,也受人尊敬,但日本文化鄙视个性,偏爱电影《复制娇妻》(TheStepfordWives)中机器人妻子般的顺从,实在让他难以融人。许多巴西人、秘鲁人甚至中国人,初来乍到,每每被这种礼貌打动,但知道就里的,尤其是那些已获准永住的,面对日本人,彼此鞠躬,礼成而退,不一旋踵,就会在心中生出一丝凉意,因为这种礼貌告诉他们:你不同于我们,所以即是如此,你还远远不能算进入。
眼下,随着少子化、老龄化加剧,日本社会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不用数十年,总人口将一定跌破一亿。但是,究竟是“放人”还是“迎入”外劳,全社会仍无共识;甚至在到底要不要引进这个问题上,对立的双方仍在扯皮中。说到底,那种不同的说话行事方式,连同不同的穿衣吃饭习惯,再干脆点说,不同的外貌表情,要接受起来,还真是困难。电视上的讨论,太多的日本人貌似对异文化的种种很感兴趣,对着前方记者传来的画面啧啧称奇,然而,一阵阵低低的惊呼声还是戳破天机――这简直没法称作是生活。然后,所有异域的荒蛮与落后,都成为其确认自己安全和优裕的触媒。此时你看得到,他们脸上的笑容难得地舒展开了。当此际,想想有名民族学家、京大名誉教授梅棹忠夫所说的日本是“黑洞国家”,光吸收外部,不敞开内里,你感到他是真把话说到极处了。
再从小处说,就是日本人自己,对同一集群之外的“闯人者”,通常也取一种冷漠与疏远的态度,在学校、会社、团地甚至街头公园,这样的情形经常可以看到。它的好处是能增加内聚力,那种由一体感造成的团队精神,能让利益相关的日本人团结得像一个人。可随着年功制的解体,工蜂式工作伦理崩溃,传统习尚的权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挑战,其中也包括对这种同一性的挑战。当然,长期的教养和习得使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变得像西方人一样独任自我。端着一张公式化的脸,他们对上司和先辈,仍然谨慎地用着敬语;租屋或搬家,仍会主动拜访邻居,问好道别,但心里早已不是那么回事了。
这样做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了主流社会的排斥。现在,年轻人的常用词语中,出现了以“村八分”为词源演变的“□□□”,即证明这一点。有些人抗争了,结果并不理想;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是无力抗争的,所以只得在公众场合端着公式化的表情做大家,只有独处的时候才放纵狂野的内心做回自己,乃至拒绝社交,用特别的排他与自闭,表示个人的坚持。其中,尤以上世纪70年代初,也即战后第二次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为甚。这群人眼下被日本社会称为“团块次代”,
...
目录:
代序:当我们谈日本的时候我们谈什么
落寞的背影
寂灭之美
那时的衣冠
无情成解脱
湮没在人群中的我的脸
人间、间人与间文化
礼貌的芳香
夏之风物诗
岂可食无鱼
达人与职人
缪斯的驻足
漫画脱亚
川柳中的牢愁
此翁白头真可怜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幸福终点站
时间汤中的平田老人
遍路上的情侣
浮世中,一种叫“粹”的表情
逝川·落花·无常
女性的大河剧
外面的世界太无奈
松之恋
如川而逝
大梦谁先觉
最后的武士
浪花节人生
久留米妖魅的画魂
一条运河与一个主妇
无垢的利益
身体的语言
草食男的恋爱经典
幼稚的力量
渡边淳一的幻觉世界
芥川奖中的女孩
村上的祛魅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乡愁”
后记
再版后记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