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27.75
4.7折
¥
59
全新
库存17件
作者(英)罗伯特·哈里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67949
出版时间2020-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64页
字数232千字
定价59元
货号SC:9787520167949
上书时间2024-12-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主编推荐:
★“在读它的时候,就算房子着火了,我可能也注意不到……”
★ 世界很好历史小说家、百万级畅销书作家罗伯特·哈里斯
★ 用小说笔法生动呈现慕尼黑会议前后的历史细节
★ 入围《泰晤士报》、《每日快报》、《旁观者》周刊、《旗帜晚报》年度图书
媒体评论:
从头到尾都紧抓人心……《慕尼黑》精准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情绪:怀疑与恐惧、政治阴谋、纳粹机器的狂妄自大,以及人们因战争得以避免的错觉而产生的欢欣鼓舞之情。十分精彩。
——西蒙·汉弗莱斯,《星期日邮报》
哈里斯的智慧、判断力和对细节的洞察力无人能及……他的研究是如此无懈可击,以至于就算删除所有的间谍小说要素,《慕尼黑》也可作为一本历史读物出版。哈里斯对英国最受非议的首相的处理是如此有力,如此具有说服力,是我在虚构作品中读过的对政治人物最触动人心的刻画。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部充满智慧的惊悚小说……在历史细节上一丝不苟。
——《泰晤士报》年度图书推荐语
让人爱不释手到了危险的地步:在读它的时候,就算房子着火了,我可能也注意不到……
——杰克·凯里吉,《星期日快报》
哈里斯在每一个转折点都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真实感人地展现了张伯伦如何基于正确的理由做了错误的事……
——《每日快报》年度图书推荐语
一个关于个人关系和政治戏剧的精彩故事……非常非常值得一读。
——文斯·凯布尔,《旁观者》周刊年度图书推荐语
内容简介:
1938年9月,希特勒一心一意要发动战争,而英国首相张伯伦不顾一切地试图维护和平。当张伯伦的专机颠簸着飞过英吉利海峡,希特勒的专列无情地从柏林南下时,两个年轻人也带着各自的秘密踏上旅途。休·莱格特是张伯伦的私人秘书之一,德国外交官保罗·哈特曼则是反希特勒团体中的一员。在希特勒上台之前,他们在牛津大学结为挚友;但自六年前在慕尼黑不欢而散后,他们就断了联系。欧洲的未来危如累卵,他们注定要在慕尼黑重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你会背叛谁?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国家,还是你的良心?
摘要:
第一章 斯巴达谷地
给布拉格的最后通牒
—
要和平还是战争?
莱格特的眼神不时穿过餐厅扫向入口。也许这是他的想象,但客人们甚至侍者们在暗粉色的软垫椅之间来回走动时,似乎都显得异常压抑。没有人笑。厚实的平板玻璃窗外一片寂静。在潮湿的天气里,四五十个工人,有些光着膀子,正在格林公园中挖壕沟。
此时此刻,全世界都不会怀疑,这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领袖,而是所有德国人在演讲。我知道在这个时刻,所有人—数百万坚强的人民—都同意我所说的每一个字。(万岁!)
在这演讲发表的时候他从BBC上收听过它,它是金属般的、冷酷的、危险的、自卑的、自负的,可怕却令人印象深刻。它一直被希特勒用手敲打演讲台的砰砰声打断,被一万五千人表示认同的高声呼喊打断。那噪声是不人道而可怕的,仿佛从一条黑色的地下河里涌起,从扬声器里喷涌而出。
我感谢张伯伦先生所做的一切努力,我向他保证,德国人民除了和平别无他求。我进一步向他保证,并且现在强调,当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时,德国在欧洲将不再有领土问题。
莱格特拿出钢笔在这个段落下画线,然后同样在之前提到《英德海军协定》的地方画线。
这样的协议只有在两国彼此承诺永远不再互相开战时,才具有道义上的正当性。德国有这样的意愿。让我们共同希望有同样信念的人在英国人民当中占得上风。
他把报纸放在一边,看了看怀表。他不像他那个年龄的大多数人一样用手表看时间,而是更喜欢用怀表。他只有二十八岁,但看上去比真实年龄更年长一些—脸色苍白,举止庄重,西装深黑。他在两周前预订了座位,那时危机还没有爆发。现在他感到内疚。他会再等她五分钟,然后他就不得不离开了。
当瞥见她的影子出现在墙上镀金镜面中的花丛间时,他已经等了一刻钟了。她站在餐厅的边缘,几乎踮着脚尖,茫然地张望着,脖子修长而雪白,下巴向上扬起。他又打量了她一会儿,好像她是个陌生人似的,他好奇如果她不是他的妻子,他究竟会如何评价她。“引人瞩目的人物”—这是人们对她的看法。“不能用漂亮来形容。”“对,但很俊俏。”“帕梅拉是一个家教很好的姑娘。”“是的,家教极好,可怜的休接近配不上她。”(这段对话是他在他们庆祝订婚的派对上无意中听到的。)他先挥挥手,然后站了起来。最后,她注意到他了,微笑着挥手向他走去。她穿着紧身裙和合身的丝绸夹克,快速从桌椅间穿过,引得众人回首注视。
她紧紧地吻了他的嘴。她有点喘不过气。“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没关系,我才到。”在过去的十二个月里,他学会了不去过问她去了哪里。她手上除了拿着手提包,还拎着一个小纸盒。她把纸盒放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摘下了她的手套。
“我们不是说好了不要礼物吗?”他掀开盖子。一个防毒面具凝视着他,它以黑色橡胶为底,有着金属鼻子和空洞又呆滞的眼眶。他向后退了一步。
“我带孩子们去试了试。显然,我得先给他们戴上,这很考验一个母亲的奉献精神,你不这样觉得吗?”她点了一支。“我可以喝一杯吗?我快渴死了。”
...
目录:
《慕尼黑》无目录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