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陂史话 千年安丰塘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44.88
6.6折
¥
6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李松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689612
出版时间2020-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92页
字数250千字
定价68元
货号SC:9787533689612
上书时间2024-12-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
本书拟通过芍陂历史变迁、芍陂文化寻踪、芍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这三个部分的撰写,系统梳理芍陂水利工程的历史脉络,推动以芍陂为代表的安徽水利文化研究,提升芍陂水利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图书在史料准确的基础上,力求语言通俗,兼顾历史文化价值和可读性。
摘要:
公元1051年春,一位名叫张公仪的年轻人从京师赶赴安丰任县令,时任京城殿中丞的好友王安石闻讯,即兴作七律一首以赠之。诗云:
楚客来时雁为伴,归期只待春冰泮。
雁飞南北三两回,回首湖山空梦乱。
秘书一官聊自慰,安丰百里谁复叹。
扬鞭去去及芳时,寿酒千觞花烂熳。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送张公仪宰安丰》。这位来自楚地的张公仪就任安丰县令后,急民众之所需,着手组织力量兴修水利,而当时安丰境内优选的水利工程就是芍陂。他通过仔细勘查,了解了芍陂水利面临的问题,决定对芍陂进行治理。他想方设法筹集工料,培修堤岸,疏浚水源,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两年后(1053年),芍陂治理工程完工,而此时的王安石正在赶往桐乡(安徽桐城)发廪救灾的途中,听闻此事,诗兴大发,再次赋诗一首:
桐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日想僝功追往事,心知为政似当年。
鲂鱼鲅鲅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
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这首《安丰张令修芍陂》,不仅抒发了对好友造福一方的充分肯定,也使王安石与芍陂发生了必要的关联。王安石两次为张公仪作诗,并对其修治芍陂水利大加赞赏。这一方面反映了两人的深厚友谊,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两人都高度重视农田水利,是务实的实干家。此后不久,与王安石同年及第的金君卿,见到王安石的这首诗,立即做了一首次韵之作《和介甫寄安丰张公仪之什》:
前贤立事岂徒然,惠政须教振古传。
芍水灌余三万顷,楚人祠已二千年。
近闻令尹开新闸,不避风波上小船。
堤筑已完舆颂洽,去时民吏重留连。
在诗中,金君卿对张公仪修治芍陂的惠政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在治理芍陂过程中不辞劳苦,新开水门,修筑堤防,使芍陂水利得到进一步完善,离任时当地百姓依依不舍。不久,王安石的另一好友陈舜俞也作了一首唱和之作《和王介甫寄安丰知县修芍陂》:
雩娄陂水旧风烟,可喜斯民得继传。
万顷稻粱追汉日,五门疏凿似齐年。
才高欲献营田策,公暇还来泛酒船。
称与淮南夸好事,耕歌渔唱已相连。
再次对张公仪修治芍陂水利、造福地方百姓一事给予充分肯定。
按理说,张公仪出任安丰地方官,对芍陂进行修治,使得淮南水利大兴,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本是应有之义,但却引来这么多名流士人的赞美与唱和,这是当时张公仪万万没想到的。
为何自古及今,文人政客对农田水利如此重视呢?
其实,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水利关系国家之命运,百姓之存亡。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水与农耕、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水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中华文明的诞生、发展、传承莫不与水息息相关。在中华文明的草创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就是从与水打交道开始的。人们沿河而居,逐步创造了大河文明。人们因水兴农,利用地理环境条件,催生了原始种植业的萌芽。农业的发明和进步,把人们引向定居,随着耕地范围的扩大和连续种植,原始农
...
目录:
序一
序二
引言
第一篇 追寻历史的脚步:芍陂古今话沧桑
一、楚国东扩与芍陂肇建:春秋战国时期
二、置官管理与修治利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兴利除弊与芍陂屯田:隋唐宋元时期
四、官民互动与水利社会:明清时期
五、近代命运与环境变迁:民国时期
六、古塘新生与工程再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第二篇 古陂文化寻踪:芍陂水文化探秘
一、《芍陂纪事》:追功述远著千秋
二、芍陂碑刻:往事如烟銘山石
三、芍陂诗文:梦里花落知多少
四、芍陂祭祀:三献灵坛礼容盛
五、芍陂传说:安丰塘畔歌犹在
……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