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英街往事:特区中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英街往事:特区中的"特区"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34.65 6.3折 55 全新

库存8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霄著

出版社深圳报业出版集团

ISBN9787807098386

出版时间2017-02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其他

纸张胶版纸

页数339页

字数300千字

定价55元

货号SC:9787807098386

上书时间2024-09-18

文源文化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孙霄,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创馆馆长、研究馆员,主要作品有《中英街》《中英街的形成与变迁》《孙氏家族一脉》《中英街与沙角头区》《东纵在盐田》等
主编推荐:
中英街的百年蜕变
——跨越世纪的历史追忆
一国两制窗口,百年历史见证
精彩内容:
序言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1840年,英国国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差距,通过了对中国的军事行动议案。这是世界第一强国向东方大国的宣战。这场战争被学者比喻为:中华民族加入世界的悲壮方式。
战争的起因源于两种植物:茶叶和鸦片。但它背后隐藏的却是贸易逆差带来的苦果。一般而言:当货币流通的平衡遭到破坏后,接下来就是冲突的开始。
在这场持续了两年,由鸦片引发的陆地和海域的战争中,大清王朝不仅吞下了失败的苦果,而且还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目前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英国先后占领了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中国从此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840年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年。 
英国经过与清廷交手,知道自己的对手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封建王朝。1895年,当清朝北洋水师,这支当时亚洲不错大的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灭后,英国趁机向清朝提出展拓香港界址问题。
1898年,李鸿章和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次年3月,中英两国勘界代表来到沙头角勘界。勘界之后,在一条干涸的河床上逐渐形成了一条小街,它就是中英街的雏形。
中英街是深港之间的边界线。勘界后,书有“大清国新安县界”的界桩从小街中间通过,把沙头角分为华界和英界两部分。而小街两边的华人居民经历了整整100年家园分离的历史。
1899年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结束,英国以“租借”为名从新安县攫取了从沙头角海到深圳湾之间最短距离直线以南,割占地九龙界限街以北的广大地区,以及附近岛屿和大鹏、深圳两湾水域。租借地陆域面积975.1平方千米,包括大屿山大小岛屿235个,其陆地面积较原来香港行政区陆地面积扩大了约11倍。
世界上有4条分裂线,它们是德国的柏林墙、朝鲜的三八线、越南的贤良桥和中国的中英街。唯独中英街,经过100多年的变迁和发展,已从单纯的军事分割线转化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1
...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孙霄研究员撰写。作者根据自己在中英街十七年工作的亲身经历,结合对中英街历史调研和研究回忆撰写。本书作者 “就地取材”“实地调研”,将“口述历史”和“人物采访”等成果成为本书素材,并从专著《中英街的形成与变迁》一书中提炼部分素材(该书曾于2008年作为广东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重点读物),通过挖掘中英街的历史故事,使之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客观反映历史史实,在文字表达上追求可读性,力求成为一本轻松、自然和区位性强的普及性读物。
本书是《我们深圳》系列图书其中的一本,这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计划从人文层面,带领读者发现深圳,题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艺术、创意、历史以及人文共100个主题。从内容上我们将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人的深圳、充满情怀的深圳,深入挖掘,撰写内容,做到原创、独特和深入。我们希望呈现的是一个既有真实性又有人文性的写作和叙述,充满故事的张力,又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同时是作者独特的视角,这将是一套让读者了解深圳热爱深圳的人文普及丛书。我们将邀请由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作者,采用图说的形式,梳理深圳人文历史地理自然故事。在选题特色方面,系列图书知识严谨、结构科学,体系性、思想性强;图说和启发引导式的讲述方式,又使图书具有较强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因此,可以说这将是一套系统性、专业性与通俗性兼备的优质文化普及读物。
摘要:
    中英街是怎么形成的
1899年3月,沙头角勘界前只是一个自然小山村。3月16日,中英竖立的靠前根界桩就位于今天沙栏吓村西南方靠海处。
从一号界碑至三号界碑处,由于靠近沙头角海,经常会受到海水涨潮的影响。有时海水涨潮让车坪街一带形成一片。
中英街在形成之前,从三号界碑到七号界碑原是一条小河,后因河水改道而成为荒坝水潭,河床逐日被人们填埋,或成为菜地,或建上小屋。这条河从鸿福桥桥头约30米的地方拐弯,流经新界店铺及一些房基下面,到“海山酒楼”处拐弯,从沙栏吓村西侧的河道流入大海。
1899年中英在此勘划界限时,河道的主流已在今中英街鸿福桥桥头改道向东流入大海。原旧河道,则形成了一个小水潭和低洼草地。英方无视以河中心线为界的惯例,擅自将界桩竖立在河道东侧,将河与小道全纳入英方。河床断流后逐日荒芜,人们将一些草地开垦为菜地(菜园角),一些低洼处变成了水田,也有人填土整基,盖上小屋存放杂物或安放祖宗灵骨。
“鸬鹚径”东侧(中方)是水田、菜地和荒坝。有乡民搭建小房子堆放柴草和基肥。20世纪初,随着河沟的填塞与界碑的竖立,当地乡民不再认为“鸬鹚径”是偏僻的地方,两边乡民往来逐日频繁,新界居民 或来华界挑水,或参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宝诞庆典。虽然乡民们家住界碑两侧,但仍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1905年,港英政府工务局在未征求中方意见的情况下,将界桩换成了界碑。碑文由中英文字组成,字体为阴刻,雕凿得不太工整,有“中英地界”四字,“1898”被刻在“光绪二十四年”下面。界碑中文字面朝着华界,英文字面朝向英界。
1905年港英政府工务局在中英街竖立较为性麻石界碑,便有了“中英地界”名称,碑名对街名的形成有直接影响。碑名在前,而街名在后。换言之,先有“中英界碑”,后形成既成事实的中英街。
目录:
第一章? ? 古镇沙头角 
一脉相连
美丽传说 
考古发现
盐业生产 
沙头角居民 

 第二章? ? “十约”与东和墟的发展
沙头角“十约”
东和墟的形成 
民国时期的东和墟 
火车:与民国不期而遇

第三章? ? 英国强占香港“三部曲”
割占港九
强租新界
签约:英国步步紧逼 
定界谈判 
陆地勘界 
海域划界

第四章? ? 中英街的形成 
中英街是怎么形成的
中英街街名缘由 
洋人把持的关厂

第五章? ? 抗战中英街 
英日对峙 
抗日情报工作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