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向 世界如何步入现代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46.24
6.8折
¥
6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6169
出版时间2020-0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48页
字数247千字
定价68元
货号SC:9787520116169
上书时间2024-09-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有名文学史家、莎士比亚研究学者、作家,哈佛大学约翰·科根校级教授(John Cogan University Professor),《诺顿版莎士比亚全集》主编,曾获梅隆杰出人文学者奖、威廉·莎士比亚古典戏剧奖等奖项。作为格林布拉特代表作,《大转向》荣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詹姆士·洛威尔奖,他还著有《莎士比亚的自由》(已由甲骨文推出中文版)、《暴君》(即将由甲骨文推出中文版)、Will in the World等知名作品。
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由杰出学者和历史学家撰写的极具启发性的文艺复兴史。
——《柯克斯书评》重点书评
《大转向》蕴含的思想巧妙地融入了有关寻找的叙事之中……格林布拉特在《大转向》中提供的历史细节既生动又准确……本书的大量事例可以证明格林布拉特作为一个作家所具有的杰出且罕见的天赋:借用《大转向》中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充分感受“被埋葬的过去的全部重量”的能力。
——《纽约时报》
在《大转向》中,文学史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探究了(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为何濒临毁灭,如何被拯救,以及这一拯救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莎拉·贝克威尔,《纽约时报书评》
每一个关于思想史保存的故事,都应该像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这部从历史尘埃中挖掘和重新发现卢克莱修的《物性论》这样,内容丰富且令人赞叹。
——约翰·麦克法兰,《书业资讯》
阅读格林布拉特追溯这些思想在15世纪的欧洲乃至更远的地方传播是很有趣的,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布拉乔利尼让卢克莱修的诗重见天日。
——Salon网站
本书知识丰富、引人入胜,不仅是传记,也是一部思想史,哈佛大学莎士比亚学者格林布拉特将他的注意力转向文艺复兴的前沿,转向西方文化基础的起源:对真理的自由质疑。
——《出版者周刊》重点书评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充满悬念的故事,读者会从中得到启发,并对眼下的人类文明进程充满疑问。
——《波士顿环球报》
一首诗能改变世界吗?哈佛大学教授、莎士比亚传记畅销作家格林布拉特在这个令人着迷的思想史故事中巧妙地证明它是可能的。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具有激进思想的古罗马文本如何震撼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并激发令人震惊的现代思想(如原子论),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回响。
——《新闻周刊》
《大转向》讲述了一个紧张、有趣、充满感情的真实故事,一个与我们所有人都利害攸关的故事。你越往下读,故事就变得越惊心动魄。这是讲述我们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如何形成现有世界观的一个篇章。没有人能尽述整个故事,但格林布拉特抓住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一个发现的时刻,一个传播的时刻,就像小说情节一样神奇。
——《费城询问报》
内容简介:
1417年1月,猎书人波焦·布拉乔利尼从一个偏僻修道院尘封的书架上取下一份年代极其久远的抄本,无意间唤醒了一部湮没长达千年之久的作品——卢克莱修的《物性论》。这首行文无比优美的拉丁文长诗引发了巨大的讨论,也深深影响了如波提切利、布鲁诺、伽利略、弗洛伊德、达尔文、蒙田、莎士比亚、爱因斯坦等艺术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还经杰斐逊之手在《独立宣言》中留下了痕迹。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大转向》中讲述了这个引人入胜却鲜有人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冒险故事。他认为,正是由于《物性论》的重见天日才开启了西方文明走向现代的序幕,进而改变了全人类的历史。
摘要:
第一章 猎书人
1414年冬天,波焦·布拉乔利尼骑马经过德国南部树木繁茂的丘陵和山谷,前往遥远的目的地——一座被认为藏有旧手稿的修道院。对于从小屋门口朝他望去的村民来说,此人显然是个陌生人。他身材修长,胡子刮得精光,看上去穿着得体,身着做工考究但式样简单的束腰外衣和斗篷。很明显,他不是乡下人,然而他也不像城里人或王室成员,当地人会习惯地时不时瞥上他们一眼。他没带武器,也没有穿护身的铠甲,当然不是一个条顿骑士——一个骨瘦如柴的乡巴佬用棍子可以轻松地把他打趴下。虽然他似乎不是个穷人,但也没有常见的财富和地位的迹象:他不是朝臣,朝臣会穿着华丽的衣服,头上洒了香水,留着长长的发卷;也不是个外出打猎和放鹰的贵族。从他的衣着和发型上看,他显然也不是个神父或修道士。
德国南部那时很繁荣。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 指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译者注]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乡村被洗劫,该地区所有的城市被摧毁。但那是以后的事情,就像我们时代的恐怖行为毁掉了从这个时期幸存下来的大部分东西。除了骑士、朝臣和贵族,其他阶层的人忙着在车辙纵横、拥挤不堪的道路上穿行。拉芬斯堡靠近康斯坦茨,曾进行亚麻交易,最近开始生产纸张。乌尔姆位于多瑙河左岸,是个繁荣的制造业和商业中心,如同海登海姆、阿伦、漂亮的陶伯河上游的罗滕堡(Rothenburg ob der Tauber),以及更漂亮的维尔茨堡。城市自由民、羊毛经纪人、皮革和布料商人、葡萄酒商和其他酿酒商、工匠和他们的学徒,还有外交官、银行家及收税官,都是常客。但波焦是个陌生人。
还有一些不那么富裕的人——佣工、补锅匠、磨刀师傅及其他流动的生意人;朝圣的信徒,他们去圣地膜拜现存的一块圣骨或一滴圣血;走街穿乡的杂耍艺人、算命先生、小贩、杂技和哑剧演员;逃亡者、流浪汉和小偷。还有犹太人,他们戴着圆锥形帽子及基督教当局强迫他们佩戴的黄色徽章,作为蔑视和仇恨的对象可以很容易被认出来。波焦当然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类人。
对那些旁观者来说,事实上,他一定是个来历不明的家伙。那时,大多数人会显示他们的身份,即他们在社会等级体系中的位置,有一些大家能明白的标志,如染工手上擦不掉的污渍。波焦则难以辨认。孤身一人,从家族结构和职业之外去考虑,没有多大意义。重要的是你属于什么,乃至你属于谁。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以嘲讽的语气写于18世纪的一首两行诗,影射女王的一条小哈巴狗,但可以很恰当地引用到波焦所生活的世界里:我是陛下的裘园之狗;请告诉我,先生,你是谁家之犬?家庭成员、亲属关系、行业协会、社团组织——这些是人格建设的基石。独立自主则没有文化的立足点;确实,它们几乎不被意识到,更别说珍惜了。在指令和服从的关系中,身份获得了恰当和彼此认同的位置。 试图打破这种关系是愚蠢的。一个鲁莽的举动——拒绝对特定的某人鞠躬、下跪或摘下帽子——会导致鼻梁被打断或脖子被扭断。这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猎书人
第二章 发现的时刻
第三章 寻找卢克莱修
第四章 时间的利齿
第五章 出生与再生
第六章 谎言工厂
第七章 捕狐陷阱
第八章 事物的存在方式
第九章 回归
第十章 转向
第十一章 来世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图片说明
索引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