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学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21.17
7.3折
¥
29
全新
仅1件
作者陈涛 b2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30904
出版时间2007-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79页
字数505千字
定价29元
货号SC:9787562030904
上书时间2024-09-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法的起源问题,主要探讨了中国法起源的两种途径及其相应的模式。其后,作者又对中国古代的刑罚体系以及以五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之间的发展过渡着手。此外,作者又结合当前法学研究的热点与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民事法例及司法制度乃至近现代以来的宪政发展内容与特点逐一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说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界定概念
一、中国法制史学的定义
中国法制史学是记述、研究并阐明中国法律的起源、各种法律制度的创制、内容、特点以及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兼及中国近现代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原则和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为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历史和文化借鉴的社会科学学科。它既是史学的重要分支,更是独立的法学学科。
中国法制史概念最初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日本,并随之传入中国,逐渐为中国史学界与法学界所接受,成为专门指以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或历史上的中国法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近现代社会科学独立学科的名称。不过,由于其中“法制”一词的含义,古今既不尽相同,中外理解也有差异,因而对其意义的解释,历来都是见仁见智,难趋统一。
“法制”作为一个术语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作为其构成部分的“法”和“制”则出现很早。其中“法”字原本写作“?”,从字形上说,由“?”、“水”、“去”构成,其义指过“獬席”审理的方式判定案件,把有罪者置于水上,随流漂去;从字音上说,钟鼎文中“瀵”音“废”,“?”、“废”相通,意指陆上放逐,相当于后世的流刑或驱逐。至春秋战国时代,“渥”被赋予抽象意义,即《说文》所说的:“?,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席,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在此后的中国古代,“法”一般只含有以刑罚惩罚犯罪,以求得社会公平正义之义,故而往往与“礼”对称,与刑连称为“刑法”,自然偏重于刑狱律例方面。至于“制”本作“杨”,指裁断和制止,最初是指具体的与植物果实的采割有关的活动,后来引申为裁断及制止社会纠纷与争端;又因上古之时裁断之权均操之于头人(君主或酋长)之手,故而“制”又多用来表示君主的命令。
……
目录:
法学的法制史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界定概念
第二节 探明方法
第二章 中国法源论
第一节 中国法律起源论
第二节 中国法律渊源论
第三章 中国古代刑法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犯罪概念与犯罪形态
第二节 中国古代罪名体系
第三节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定罪科刑规则
第四章 中国古代民事法例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民事法例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民事主体的身份制度
第三节 物权法例
第四节 债权法例
第五节 亲属法例
第六节 继承法例
第五章 中国古代狱讼制度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司法组织
第二节 狱讼通制
第三节 告诉程序
第四节 审判制度
...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