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稀缺 自动化与未来工作
  • 后稀缺 自动化与未来工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后稀缺 自动化与未来工作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33.18 4.2折 79 全新

库存4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亚伦·贝纳纳夫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ISBN9787500169338

出版时间2022-0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16页

字数140千字

定价79元

货号SC:9787500169338

上书时间2024-09-18

文源文化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亚伦·贝纳纳夫(Aaron Benanav)是经济历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柏林洪堡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并为《新左派评论》撰稿。研究领域包括19世纪和20世纪的全球经济史、失业和就业不足、经济增长和发展、人口变迁等。
主编推荐:
《后稀缺:自动化与未来工作》既为我们描述了值得期待的未来社会,那个人人享有接近自由的社会,又为我们指明了就业难与用工荒矛盾的症结所在。阅读这本书,我们不再因担心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会取代人类而忧心忡忡,也不再因为认识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而郁郁寡欢,我们会清楚地认识到结构性失业的症结,了解到自动化的发展与未来工作的关系,对未来有希望实现的后稀缺社会充满期待。
媒体评论:
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程恩富倾情推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旭作序推荐。
2.深度解析工作岗位不足的真相,探索内卷时代的新出路;直击劳动力市场的僵局: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
3.荣登“科技评论很好英文书单”。
4.附赠作者近期新研究论文,供读者品读。
5.后稀缺社会是一种值得期待和展望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商品、服务、信息都可以被人们无偿占有,货币也将不复存在。人们之所以能这么做,是由于在后稀缺社会里,物质、能量、信息都大量的存在,并且存在自动系统,使人们不需要付出任何劳动即可获取日常用品和其它产品。
内容简介:
硅谷巨头、政治家、技术未来学家和社会评论家们一致认为,我们正生逐渐步入一个技术快速自动化的时代。这似乎预示着我们熟知的传统工作模式即将终结。但是,亚伦并不同意未来学家们关于自动化、技术性失业和全民基本收入之间关系的看法,即便“机器人崛起”的议题热度不减,这也并不能解释潜伏在新冠肺炎背后的就业危机。通过介绍过去50年中世界经济及劳动人口的发展,着重审视当今世界劳动力需求持续低迷的源起和发展,探讨解决这一市场失灵问题的其他政策选择——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以及全民基本收入,他勾勒出一个后稀缺的世界,作为评估这些政策效果的依据。此外,针对当前一方面求职难、失业率高,而另一方面企业用工难、用工荒的矛盾局面,亚伦深刻揭示了一些结构性经济问题,其认为只有对资源分配方式和生产方式进行重大重组,才能让后稀缺的世界成为现实。
摘要:
        自动化话语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似乎势将推动工作方式的变革。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公司已经在全世界非常优选的工厂推行“熄灯”生产:全自动化的生产流程接近能够在黑暗中运行,而无需人工操作。与此同时,在机器人大会灯火辉煌的大厅里,展示着一台台能够打乒乓球、做饭,甚至交谈的机器。计算机现在不仅可以开发新的围棋对局策略,据说还能谱出让人听之落泪的交响乐曲。有的计算机已经披上了白色实验服或穿上了虚拟西装,开始学习癌症的鉴别,并将很快用于法律策略的开发。在美国,人们正通过机器学习训练的方式推动实现货运卡车的无人驾驶。驮载着军用级武器的机械狗在荒无人烟的平原上穿梭驰行。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人类即将告别辛苦劳作的时代?19世纪的美国小说家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曾在乌托邦小说《回顾》(Looking Backwards)中提出了人人劳动是天经地义的“伊甸敕令”(edict of Eden);但是,随着“人类”过上神仙般的生活(至少富人们能够先行一步),这是否意味着“伊甸敕令”的撤销?
    对于这一夸大其词的论调,有太多种的理由予以质疑。其中可笑的一点是,机器连个门都开不了,哎呀,连衣服也叠不成。商场里的安保机器人常常会跌进喷泉水池。电脑化的数字助理能够回答问题、翻译文件,但是如果没有人工干预,它们仍然无法很好地完成工作;自动驾驶汽车也存在同样的情况。2014年,美国工人发起了“为15美元时薪而斗争”(Fight for Fifteen)的运动;就在这一期间,旧金山立起了广告牌,威胁称,如果提高大力度优惠工资的法案获得通过,就会用触摸屏取代工人。《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将这部法案称为“机器人就业法案”。然而,欧洲的很多快餐业工人已经在工作中用上了触摸屏,他们的薪酬也往往高于美国同行。那么,这些有关自动化的讨论是否夸大其词?
    报纸和流行杂志里耸人听闻的自动化报道依然只是闲言碎语。但是在过去的十年中,这些讨论已经具化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不仅要分析时下技术、预测其未来,还要探索技术变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这一套自动化话语基于四个主要观点:第一个观点认为,日益优选的机器已在不断地取代工人,导致了“技术性失业”的不断增长;第二个观点是提出,机器取代工人是一种确然的迹象,意味着我们已经处于高度自动化社会的边缘,在这个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工作都会由自动机器和智能计算机来完成;第三个观点指出,尽管自动化应当将全体人类从辛苦劳作中解放出来,但是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大多数人还是需要工作才能维持生计,这意味着这个梦想或许终究只是一场梦魇;第四个观点则表示,能够阻止大规模失业灾难(如美国2020年失业潮,尽管其原因颇为不同)的专享方法是推行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从而实现收入水平和工作量的脱钩。
    机器来了
    自诩为未来学家的群体是这一自动化话语的主要传播者。在广为阅读的《第二次机器时代》(Second
...
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自动化话语

机器来了

忧虑重重

岗位稀缺

第二章劳动力的全球逆工业化

生产率悖论

制造业产能过剩之弊

第三章笼罩在停滞的阴影下

增长引擎失速

替代引擎的缺位

技术的影响

第四章劳动力需求低迷

不计代价地工作

全球范围内的剩余劳动力

后工业低谷

第五章“银弹”妙药

凯恩斯主义:弹药再上膛

无偿的津贴

局限之处

第六章必要与自由

后稀缺学派

合作型公正

人人享有的自由时间

后记变革的主体

注释

附录怎样制造一支铅笔(附原文)

译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