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 共和国重大思想决策论争纪实 纪念版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47.52
7.2折
¥
66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王炳林 等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88808
出版时间2010-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16页
字数356千字
定价66元
货号SC:9787010088808
上书时间2024-09-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炳林,196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任课题组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博士论文《理论与中共党史学》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精彩一课”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所讲课程被评为重量精品课程。
内容简介:
回望共和国的辉煌历史,无论是开辟道路还是理论创新,都离不开思想争鸣。每当时局变化的紧要关头,每当重大决策的出台前后,总会有一些不同观点的碰撞,总会有不同意见的争辩。从抗美援朝到和平发展,从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从真理标准讨论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书选取影响共和国发展进程的重大思想观点争论,考镜源流,澄清是非。历史是优选的教科书。通过探讨思想争论中利弊得失,更好地汲取历史智慧,能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摘要:
1.“武训不足为训”?——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这场由一部电影而引起的风波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震动,而且影响深远,首开新中国成立以后把学术文化批判与政治批判相结合的先例。
(1)“修个义学为贫寒”的武训被搬上银屏
电影《武训传》是由进步艺术家孙瑜导演、赵丹主演,上海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一部历史故事片。它从1949年初开始拍摄,于1950年底摄制完成。它以清末山东人武训行乞办农村义学的事迹为素材创作而成。
武训(1838~1896),原名武七,“训”这个名字是清朝政府后来为嘉奖他“行乞兴学”、“为天下后世训”而赐给他的。武训出身于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7岁丧父,随母四处乞讨流浪。十几岁时,武训给地主家扛活,地主欺侮他不识字,侵吞了他辛辛苦苦挣来的工钱。他由此感受到不识字的苦处,于是立下了行乞兴学、让穷孩子读书识字的志愿。
“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在这个信念激励下,武训开始了艰辛的办学实践。为此,武训四处乞讨,甚至自残自贱,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经过各种努力,武训逐步积累起上百亩土地、万贯家财,全部用来修义学。从1888年到1896年,他先后在山东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分别建立起崇贤义塾、杨二庄义学、御史巷义学。武训行乞兴学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受到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们普遍赞扬,有许多人学习武训兴办义学。其中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尤其推崇武训,积极倡导武训精神。
电影《武训传》以一个小学教师给学生讲故事为引子,以武训行乞兴学和周大带领一支农民武装斗争为线索,描写和赞扬了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电影的梗概是:在清朝末年,有一个叫武七的穷孩子,由于不识字被地主张老辫以伪造账目的手段白白赖掉了3年的工钱,武七与之争辩,遭毒打并被赶出门外。他无家可归,又气又急之下病倒在一座破庙中。在3天3夜的梦幻中他游历了地狱天堂,看到穷人之所以受到地主的欺压从小苦到老,就是由于不识字,而识了字就可以上天堂,就有好日子过。于是,武七下决心用行乞的办法创办义学,让穷人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不再受人欺压。为了乞讨几个钱,他耍把戏、唱小曲、竖大顶,还采取了种种自辱自贱的做法,到处向人下跪磕头,吃砖头、瓦块、蛇蝎、粪便,喝脏水,爬在地上做驴当马让人骑,甚至任人拳打脚踢,代价是“打一拳,一个钱;踢一脚,两个钱”。武七用这种自辱和苦行的办法感动了举人、豪绅、官府,在他们的赞助和支持下办起第一所义学,穷人的孩子高高兴兴地上学了。武七并不因此而满足,他又风尘仆仆地为办更多的义学而去乞讨奔波。影片颂扬了武训的行乞兴学活动,称武训是“至仁至勇,千古一人”。
(2)《武训传》上映之初的赞誉和批评 1951年2月,电影《武训传》在上海和南京公映,反应热烈,不少观众被感动得流泪。为了扩大影响,孙瑜携拷贝到北京。2月21日,由周恩来批准《武训传》在中南海
...
目录:
导言
1.从“不争论”说起
2.在思想争鸣中前进
3.思想争论带来的启示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能否确立?——过渡时期的意见分歧
1.“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2.“提早消灭资本主义是错误的”
3.围绕农村合作化的意见分歧
4.能否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
第二章 是学术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三次论争
1.“武训不足为训”?——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论争和批判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4.对三次论争与批判的反思
第三章 艰难的抉择——抗美援朝决策始末
1.朝鲜战争爆发及各方反应
2.战局扩大与出兵决策
3.对抗美援朝的持续关注
第四章 是太快还是太慢?——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速度之争
1.农村合作化运动的稳步推进
2.农业合作化的急躁冒进与“停、缩、发”方针
3.批判“小脚女人走路”
4.三大改造的超高速发展
5.社会主义改造的反思
第五章 欲速则不达——“三面红旗”的起落
1.反保守还是反冒进:“三面红旗”提出前的一场论争
2.一年“升起”三面旗
3.徘徊在纠“左”与反右之间
4.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六章 “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中苏大论战的前前后后
1.中苏两党裂缝的产生
2.中苏两国矛盾的深化
3.中苏全面论战及其后果
第七章 有错必纠——平反冤假错案过程中的纷争
1.《人民日报》吹响平
...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