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艺术的现代主义时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印度艺术的现代主义时刻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35.36 5.2折 68 全新

库存10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颂仁,陈光兴,高士明主编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24265

出版时间2019-0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38页

字数228千字

定价68元

货号SC:9787552024265

上书时间2024-09-16

文源文化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吉塔·卡普尔(Geeta Kapur )是生活工作于德里的批评家和策展人,她的文章被广泛选编与收录。她的著作包括《当代印度艺术家》(1978),《K. G.苏布拉曼扬》(1985),《批评家指南:在航行中实践》(即将出版)
精彩内容:
缘起
“从西天到中土”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交流方案,由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和汉雅轩发起,梦周文教基金会资助研究,从学术思想和当代艺术两个角度去亲近印度,进行视觉文化和亚洲现代性的文化比较。读本中的学者于2010年秋的上海双年展期间陆续来华演讲;为了让听众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思想,每位学者为我们精挑了这个选集,以中英双语出版。
当今的印度离我们既近且远,除了被西方传媒渲染的新兴经济的龙象之争和模糊偏见之外,印度不在一般国人的视野之内。印度咸称古国,但作为当代文明,一个甚至在现代西方思潮中举足轻重的印度学界,并不在普遍意识之中。作为人口的大国和现代国家,印度的经济、文化、科技皆有不可估量的前景;作为中国近邻与久远的故交,印度早就应该被中国关注。但与印度交流的当务之急不在于此;中国须要深切思考印度、亲近印度是为了自明。
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已逾一世纪,从革命到冷战到自由资本全球化,我们的道路一直摆脱不了欧美的世界想象,话语也固定在“东西”和“中西”之说法。无怪中国百年来的各种自强运动的结果,都脱不了西方制度的模式。作为典范的欧美,中国钦羡为“优选文化”——于今天的国情已不适宜无条件借鉴。但面对中国的历史资源时,我们又往往囿于欧美范式而无法善用。如何在冷战的两种西方历史计划以外找到中国的位置,如何发掘被欧美视野冷落的历史资源,就必须放眼其他的发展经验。如果要寻找在亚洲现代化道路上与中国采取截然另途,但依我们的“富强”尺度又是成就可观的例案,我们则无法不审视印度。
中国引以自豪的现代之路是民族革命,推翻过去,重新再造大一统,但结果我们离自己的历史文化越来越远。印度的道路则是摆脱殖民帝国,但在民族独立后依然承继了殖民时代机制。然而,当中国的“后革命”经验与印度的“后殖民”相遇时,我们又不能不讶于左翼革命在印度至今不衰的事实。目前各种倾向的
...
内容简介:
《印度艺术的现代主义时刻:吉塔·卡普尔读本》由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吉塔·卡普尔撰写的一篇导言和四篇长论文构成。吉塔注意到,过去几十年有关当代艺术的讨论,总是围绕“民族-现代”和“全球-本土”这些二元对立的概念展开。作者批判这种分析方法,倡导超越两分法去思考“共同生成的现代性”。作者通过分析近年来世界各地艺术展中的一些例子,结合自身的策展经历,描述了这种共同生成的艺术结构。在本书的后半部中,作者进一步将这种方法推至“身体”领域,分析了“性别”和“死亡”两个主题,体现出印度学者独特的思考维度。
摘要:
    这次收入《读本》里的四篇论文都意在指明我作为批评家和策展人的双重身份之间相互重叠的领域。回顾我过去几十年的写作,我替换了一些关键的主题,希望能够为读者们相对紧凑地解释我的这种重叠。
    
《读本》的第一部分(section )名为《场域》,第一篇文章是《现代主义何时在印度艺术中现身?》。在过去五年多,这篇文章有好几个版本,还曾经被命名为《何时曾是现代主义:当代印度的文化实践》(2000)。这篇文章后来成为了统领整个《读本》的命题。本书和本文都涉及长期以来关于传统和现代性的辩论,并且把以连词符连接的概念“民族—现代”(nation-modern )放在了舞台中心,为它设置了一套范式。这个概念制高点来自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化。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和“现代”两个术语(不论分开还是放在一起)总会广泛地出现,不断被讨论,受到各种赞扬或批评。后来,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全球和本土”(global and local )这一术语开始流行起来,就好像“既是中心的,又是边缘的”。我在某种程度上有意避开这些东西,从而不受到被殖民群体长达一个世纪努力的影响。他们努力地考察民族的(national )与现代的(modern )之间的结合,也在努力发展一套能够为构建民主的民族国家作出贡献的对话论证。在后殖民话语中,我们现在既承认又争论这套民主构建的要求。这就是说,不要忘记去殖民化的痛苦经历,不要接受关于全球化政权的文化霸权——很明显它是全球化资本胜利的产物,并且务必要拒绝那些总是强加到非西方社会的对本土和边缘的划定。这个论点,基于对共同生成的现代性(co-produced modernity )的主张,探索了(定位于后殖民理论中的)自我、身份、他者性等问题,还将它们发展到了与艺术的实践和语言相互交织的存在状态这一层面上。
    
第一部分的第二篇论文(像我从20 世纪90 年代末以来
    
写作的很多其他文章一样)转向了“全球”(the global )这一问题,一方面论述艺术的全球化,另一方面也通过一些不寻常的事例来讨论。切入到“全球”需要一个论争定位,用这个定位让朋友与敌人进入到特殊循环中,使得全球的合约不仅仅是永远充满疑问的。在我的这一写作阶段,我开始推出“当代”(the contemporary )这一概念(在我更早的论文中,“当代”都被“现代”[modern ]所定义)。我允许自己从历史化的窠臼中解脱出来。我没有将这一精准的时刻认定为某种停滞不前,而是将它视为过渡。这一时刻曾经被充分地历史化,但是又充满了自发性的优点。然后就艺术而言,带着一些必要的莽撞。此外,我没有把这个全球的当代同艺术的资源和实践(在这其中我持续地强调情境性[situatedness]、强调现代性语言各种复杂的校对标准,以及它们在当下和超越当下的时空中丰富的展现形式)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反,我更
...
目录:
第一部分:场域

3/现代主义何时在印度艺术中现身?/戚育瑄 林书全译

33/穿越多重论争世界的策展实践/许芳慈译

第二部分:身体

77/性别的流动性:透过五位女性艺术家的镜头/陈佩甄译

109/遗体/申舶良译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