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研究、重译及校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研究、重译及校注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61.38 5.2折 118 全新

库存4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彭春凌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9111

出版时间2021-0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720页

字数461千字

定价118元

货号SC:9787208169111

上书时间2024-09-16

文源文化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彭春凌,重庆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999-201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2014-2015), 多次赴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2009-2010、2017、2019),曾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2019年秋季学期)。2020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思想史。近年来尤其关注近代儒教与国学、东亚地区及中英日三种语言圈之思想文化交流,以及章太炎、康有为与其周边思想人物等。出版有专著《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1898-1927)》,并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荣获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
内容简介: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首屈一指的国学大师,而其早年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亦积极向东西洋学习,大量接收、引介西方思想与学术,或批判,或吸收,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个人的思想体系。他不但大量阅读西学、日本著述,还亲自动手翻译西方重要著作,他与曾纪泽之子曾广铨合译的《斯宾塞尔文集》即是其中之一。对此,以往学界研究较少,也影响到我们对章太炎和西学关系的认识。

本书仔细爬梳文献,对比了斯宾塞的《论文集:科学的、政治的和推断的》的1858年版、1868年版和1891年版及1850年代年在《威斯敏斯特评论》的原刊本,再对照章太炎的译文,正确指出章太炎翻译所据底本为1868年版,为进一步研究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斯宾塞是19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严复即曾翻译《群学肆言》,将其社会学引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世界范围来看,斯宾塞对全球思想史亦有重大影响。而长期以来,对斯宾塞著述的译介仍显单薄,直至今日依旧如此。而且,一百多年来对斯宾塞著述的译介,也仍旧走在晚清严复、章太炎和颜永京开拓的三条道路上。理论上讲,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所包括的《论进境之理》和《论礼仪》,集中、简练地展现了斯宾塞“综合哲学体系”从观念到内涵,到政治社会思想的外延的整体面貌。可以说,章太炎选择翻译《斯宾塞尔文集》,是有眼光的独到之举。

章太炎的翻译,文笔古奥,今人多难以理解,对此,本书对章太炎的译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注释,不仅注出古词古义及所用典故,还从章太炎的全部著述中举出与章氏用字、用词的典型例子,以与译文对照,从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章氏译文及其行文风格乃至隐藏在其背后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章氏译文亦有不准确、错误及漏译之处,本书则将斯宾塞原文列出,并翻译成白话文,以兹对照。可以说,本书不仅是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的基础性研究,也是对斯宾塞思想的引介;不仅对章太炎研究,甚至对整个中国对十九世纪英国文化的理解,都会有极大帮助。

目录:
绪论建筑跨国思想史的文献基础1

一、斯宾塞百年汉译史中的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上):潮起憾生2

二、斯宾塞百年汉译史中的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下):潮落憾存15

三、从语言临界处走进两个思想时空35

凡例53

上编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的原作底本与全球史审视

第一章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原作底本问题研究61

一、引论61

二、译著《斯宾塞尔文集》原作版本之流变67

三、译著《斯宾塞尔文集》原作底本之审定72

四、发现《斯宾塞尔文集》原作底本的思想史意义86

第二章关于“变化”的观念碰撞和知识生产:全球史视域下的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93

一、“进步”时代两大帝国知识人的心态落差95

二、近代中英间两条接触线的交汇点104

三、建立中、英、日间的思想连锁116

中编《论进步:其法则和原因》(Progress:ItsLawandCause)与《论进境之理》的原译对照、原作重译及原译两种校注

《昌言报》第一册127

一、自“言进境者”始127

二、自“凡物之体质”始135

三、自“由是观之,吹万不同,而同出于一尘点”始139

四、自“以是推之,又可以测地球”始145

五、自“天气之变化,以区域殊”始151

六、自“将求之于动植诸物”始155

七、自“人有得古物者”始161

八、自“虽然欲免是驳,则请以兽类推言之”始164

九、自“由一而化万,其理杳矣”始169

《昌言报》第二册176

一、自“请言教化”始176

二、自“当是时也,必有辅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