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尘的旅行
  • 灰尘的旅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灰尘的旅行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13.35 4.8折 27.8 全新

库存52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士其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0875275

出版时间2021-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24页

定价27.8元

货号SC:9787540875275

上书时间2024-06-27

文源文化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高士其(1905—1988),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我国有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福建福州人。192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23岁时,因实验意外感染甲型病毒,留下严重后遗症,最后全身瘫痪。一直坐在轮椅上,为科学传播孜孜不倦地奋斗了60年,为青少年创作了大量的科学文艺作品,会见了数百万的少年儿童,并作为科学与智慧的象征而被全国亿万青少年亲切称呼为“高士其爷爷”。
主编推荐:
《灰尘的旅行》是快乐读书吧书目。本书在原著的基础上,增设名师导读、名师点评、词语在线、品读赏析、延伸阅读等板块,助力学生扫清障碍,提高阅读效率,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本书还附赠一套科学合理的名著阅读课程化方案,明确阅读要求、读什么、怎么读等问题,引导学生实现有价值的阅读,提高综合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本经典,一本集阅读和课程于一体的经典。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科学趣谈:灰尘的旅行》《科学童话:菌儿自传》《科学小品:细菌与人》。《科学趣谈:灰尘的旅行》主要讲述了一些有意思的科学现象、原理等,将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轻松、活泼。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窥探细胞“永生”的奥秘,了解新陈代谢中蛋白质的三种使命,跟着灰尘到处旅行,寻找“大海”中的宝藏……科学趣谈里有着数不清的趣事等着我们去探索。《科学童话:菌儿自传》是这三部分中拥有趣味性的,它以第一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人类日常看不到的细菌世界。主人公菌儿是千千万万细菌中的一员,它有时在食道探险,有时在“肺港”战斗,有时在“水国”漂流……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出现它的身影。《科学小品:细菌与人》选录了高士其的科学小品文,它们是高士其在不同时期写成的。这部分内容不像《科学童话:菌儿自传》那样由一条主线连接在一起,而是介绍了细菌的衣食住行、气味的组成等不同的知识,虽然谈的都是生物界细微琐屑的内容,却又与人息息相关。
摘要:
        科学趣谈:灰尘的旅行
    名师导读
    科学的世界里有许多有意思的现象和无数的奥秘。树皮、破布能造纸,植物、动物、人类的身体里都有铁,人们对于热和冷的感知并不是绝对的,灰尘去过无数的地方旅行……科学的世界是那么神奇,正等着我们前去探索呢!
    细胞的不死精神
    嘀嗒嘀嗒,嘀嗒又嘀嗒……
    壁上挂钟的声音,不停地摇响,在催着我们过年似的。
    不会停的呀!若没有环境的阻力,只有地心的吸力,那挂钟的钟摆,将永远在摇摆,永远嘀嗒嘀嗒。
    苹果落在地上了,大海的潮水一涨一退,天空星球在转动,也都为着地心的吸力。
    这是18世纪,英国那位大科学家牛顿先生告诉我们的。
    但,我想,环境虽有阻力,钟的摇摆虽渐渐不幸停止了,还可用我的手,再把发条开一开,再让钟摆摆一摆,让它又嘀嗒嘀嗒地摇响不停了。
    再不然,钟的机器坏了,还可以修理的呀。修理不行,还可以拆散改造的呀。
    我们这世界,断没有不能改良的坏货。不然,收买旧东西的人,便要饿肚皮。
    钟摆到底是钟摆,怕的是被古董家买去收藏起来,不管环境有多么大的阻力,当有再摇再摆的日子。
    地心的吸力,环境的阻力,是抵不住、压不倒的,人类双手和大脑得一齐努力抗战哪。你看,一架一架、各式各样的飞机,不是都不怕地心的吸力,都能远离地面而高飞吗?
    这一来,钟摆仍是可以嘀嗒嘀嗒地摇响不停了。也许因外力的压迫,暂时吞声,然而不断地努力,修理,改造,整个嘀嗒嘀嗒的声音,万不至于绝响的呀!
    无生命的钟摆,经人手的一拨再拨,尚且永远不会停止;有生命的东西,为什么就会死亡?究竟有没有永生的可能呢?
    死亡与永生,这个切身的问题,大家都还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解答。
    在这年底大战临头的当儿,握着实权的老板们,没有一丝生气,害得我们没头没脑,看见一群强盗来抢,就东逃西躲,没有一个敢出来抵抗,还有人勾结强盗以图分赃哩。真是1935年好容易过去,1936年又不知怎样。不知怎样做人是好,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死的问题愈加紧迫了。
    然而这问题不在于我们悄悄地绝望了。
    我们不是坐着等死,科学已指示我们的归路和前途。
    我们要在生中探死,死里求生。
    生何以会生?
    生是因为,在天然适当的环境之中,我们有一个不能不长、不能不分的细胞。
    细胞是生命最小最简单的代表,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不论是穷得如细菌或阿米巴,一条l生命,也有一个寒酸的细胞;或富得像树或人一般,一身也不过多拥有几万万细胞罢了。山芋的细胞,红葡萄的细胞,不比老松老柏的细胞小多少;大象、大鲸的细胞,也不比小鼠小蚁的细胞大多少。在生物的一切不平等声浪中,细胞大小、肥瘦的相差,总算差强人意吧。
    这细胞,不问它是属于哪一类生物,落到适合于它生活的肉汁、血液,或有机的盐水中,就像磁石碰着铁粉一般高兴,尽量去吸收那环境的滋养料。
    吸收滋养料,就是吃东西,是细胞的第一个本能。
    细胞吃饱了,会胀大,胀得
...
目录:
科学趣谈:灰尘的旅行

细胞的不死精神

单细胞生物的性生活

新陈代谢中蛋白质的三利命

民主的纤毛细胞

纸的故事

谈眼镜

灰尘的旅行

电的眼睛

镜子的故事

热的旅行

温度和温度计

从历史的窗口看技术革命

土壤世界

水的改造

血的冷暖

未来的旅行

蜜蜂的故事

大海的宝藏

大力宣传戒烟



科学童话:菌儿自传

我的智称

我的籍贯

我的家庭生活

无情的火

水国纪游

生计问题

呼吸道的探险

肺港之役

食道的占领

肠腔里的会议

清除腐物

土壤革命

科学小品:细菌与人

人生七期

人身三流

色——谈色盲

声——爆竹声中话耳鼓

香——谈气味

味——说吃苦

触——清洁的标准

细菌的衣食住行

细菌的大菜馆

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祖宗——生物的三元论

清水和浊水

细菌学的第一课

毒菌战争的问题

凶手在哪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