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传记:柯勒律治的写作生涯纪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学传记:柯勒律治的写作生涯纪事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49.28 5.6折 88 全新

库存5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7306

出版时间2018-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纸张胶版纸

页数544页

字数355千字

定价88元

货号SC:9787514617306

上书时间2024-06-26

文源文化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哲学家和神学家,湖畔派代表诗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古舟子咏》《忽必烈汗》等。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柯勒律治在诗歌和评论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且与当时的众多文学巨擘交往密切。他还致力于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引入英语世界的文化之中,且贡献卓著。其作品不仅对英国文学影响深远,对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美国超验主义亦产生了重大影响。王莹,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理事,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士。曾获国家公派访学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并做全英文官方学术讲座。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空间与文化》(Space and Culture,SSCI,世哲出版社)等刊物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独立主持并完成重量、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中、英、德等国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4部,译著1部,古籍整理2部,所著图书被大英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
主编推荐:
本书为英国文学巨擘柯勒律治的经典著作,是欧美高校英语系学生的推荐阅读书目,但目前问世的中译内容全部加起来不及全书的二十分之一,甚至连一个完整的章节都没有,所以此次中文全译本的出版意义重大。该书并非一部纯理论著作,不仅包含理论见解,更有一些篇幅是对作者个人文学生涯的记述,以及对当时文坛一些现象的描述和评价,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杰出的理论建构与文人自传的复合文本。书中提及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华兹华斯、骚塞……展开一幅由柯勒律治辐射开来,18—19世纪名垂青史的欧洲文化巨匠群体交游的历史画卷。
媒体评论:
柯勒律治没有把《文学传记》写成文学传记,而是作了部微自传,其结果,英国文坛少了部传记名著,却多了本批评杰作。——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文学学会(WLA)会长 赵白生
精彩内容:
新自传批评的双飞翼——《文学传记》记要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文学学会(WLA) 会长 赵白生

难道说“新自传批评”的先驱,可以算上柯勒律治?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新自传批评”?简言之,传统的自传批评,爱好索隐,潜心钩沉,像考古学家一样挖掘出作品背后的作者底蕴,以期其文其人交相辉映。《红楼梦》的“自传说”,即是一例。新自传批评,反新批评之道而行之,意在开新。作品背后的作者,固然根本,但作者背后的论者,同样关键。探求作者的自传性,揭示论者的自传性,双重主体性之并置,叠韵效果,和盘托出。
那么,柯勒律治的《文学传记》属不属于“新自传批评”呢?
《文学传记》,用当代眼光看,名不副实。这部名著,绝非传记,而是披着传记外衣的微自传。当然,写一部文学传记,柯勒律治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无人能及。跟华兹华斯、骚塞、兰姆等文坛重镇,他有着知音之交;而拜伦、雪莱、济慈等后起之秀,对他莫不引颈而羡,雪莱甚至称之为“鹰立枭群”(“a hoodedeagle among blinking owls ”)。但柯勒律治没有把《文学传记》写成文学传记,而是作了部微自传,其结果,英国文坛少了部传记名著,却多了本批评杰作。微自传部分,虽然章节不多,比重不大,但柯勒律治自报家门,让我们了解了作为批评家的柯勒律治的思想家底:他的文学训练、他的哲学渊源、他的德国学术背景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他作为论者的自传性。而在《文学传记》里,柯勒律治所耿耿于怀、长篇大论评析的是华兹华斯的诗,而不是华兹华斯这个人。也就是说,诗人的自传性,他鲜有论及。至此,《文学传记》是不是“新自传批评”,似乎不言自明。
“什么是诗?这个问题,几乎等同于:什么是诗人?”借助《文学传记》里的这句名言,柯勒律治好像又在宣示,诗人的自传性,乃诗学之核心。《哈姆雷特》不是简单的宫廷内斗剧,也不是单纯的
...
内容简介:
本书为英国文学巨擘柯勒律治的经典著作,自1817年问世至今,几乎每年在英语世界都有各种版本的重印,二百余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读者追捧。书中对于诗歌的本质、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想象与幻想的区别等诸多亘古不衰、言说不尽的话题都有精深的论述,同时对于英国文学中的巨匠华兹华斯、骚塞以及世界哲学巨擘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的创作思想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内容横跨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人文,并从融合多国文化的世界视野对文学文化现象及历史、哲学进行探究,成为一部独特的理论文本。
摘要:
    第一章
不论是在日常言谈中,还是在一些出版物中,人们常要提到我这个人,而且提到我的名字之频繁程度简直让我感到“匪夷所思”,我的作品数量有限、微不足道、发行不广,加之我向来对自己所属的文学圈和政治圈都采取归隐和远离的态度。所以,我就只能说:我这个人算是命中注定了要成为人们的舆论中心的。多数情况下,这与我对某些指摘的否认或我从未考虑某些原则有关。但是,假如我本人并没有其他动机或者愿望,那也就谈不上要烦请读者出面来为我开脱了。下面的文字将说明我的其他目的。
读者阅读本书就会发现,我的著述中最不涉及我个人的利害得失。我动笔写作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保证工作的持续性,有的时候是由于某种特殊事态的出现,诱发我的头脑产生了各种新思考,因而我就动笔写了下来,但在更多时候,是为了介绍我坚持的政治、宗教和哲学原则,并将哲学原则衍生的规则运用到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实践中去。然而,就我自己考虑的目标而言,并非最重要的要达到的效果,是要尽可能妥善地帮助文学界解决好人们在“什么是诗歌语言的真正本质”这个问题上长期存在的争论,同时要给“诗人所应具有的真正的诗学特征”这个概念下一个最为公允的定义。这是因为:人们在“什么是诗歌语言的真正本质”这一问题上之所以会爆发争论,恰是起因于一些诗人写下的文章。自从这个争论爆发之后,诗人们又在那里为这个争论不断地煽风加油。
1796年的春天,我刚刚成年,当时我出版了一本篇幅不大的少年岁月的诗集。该诗集里的作品在当时确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赞许的。尽管我当时年龄不大,可心里还是很明白:这些嘉许并非缘于我的诗歌多么出色,只是人们认为它们是希望的蓓蕾,期盼我未来能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那时社会上的文学评论家们,无论是最宽容的,还是最严厉的,都异口同声地反对诗歌用词晦涩难懂、辞藻浮夸和存在大量人为生造双重修饰语的现象。第一种缺陷是一名诗人下笔之时最不容易由他自己觉察出来的一个毛病。而且,当时我的思想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还没有学会有效地吸收他人的、具有权威性的知识来消除存在于我自己头脑中的那种先入为主的偏执。我感到满意的是,这些思想当时无法以其他方式表达出来,或者至少更清晰地表达出来。我忘了问,这些思想本身是否并不需要去特别关注与诗歌的本质和目标相龃龉的情况。然而,这一说法主要(但非接近)适用于宗教题材的诗歌。对于其他批评,我接近接受,且因其善意忠告,我对个人和公众的批评表示了真诚的谢意。
在后期编辑时,我毫不留情地删减了那些由我自己生造的种种同义反复的双重修饰的部分,并对思想和表述中的浮夸和华丽辞藻尽力进行了调整。事实上,这些年轻诗歌的“寄生植物”在我篇幅较长的诗歌中仍然存在,由于它们缠绕过于紧密,我常常不会剔除“杂草”,以免折断“鲜花”。从那时到现在,我还未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发表过任何文字,所以也不可能受到任何匿名批评家的批判。即使与一位朋友的作品共同刊印的诗集中的三四首诗歌受到了批判,其缺点或者相同,或者类似,但我未得到同等的公平待遇:除了牵强附会和过细陈述,同样存在修饰成分过多的毛病。(见关于《古舟子咏》
...
目录:
第一章
我为什么要写作和出版这本书?社会各界对于我出版的首部诗集的反应;在象牙塔中熏陶我自己的情趣;当代作家对于青年一代的影响;鲍尔斯(Bowles)的十四行诗;在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出生前和离世后出现的诗人之比较
第二章 
假设天才们的易怒状态;当天才面临现实拷问;天才被责难的理由和场合;这种指摘的不公正性
第三章
评论家赋予作者的权利,以及可能的情况;现代评论的原则;骚塞(Southey)先生的作品和特点
第四章
《抒情歌谣集》以及前言;华兹华斯先生的早期诗歌;关于幻想和想象;于艺术而言,重要的词义区分之探究
第五章
关于联想律;追溯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到哈特莱(Hartley)的联想律历史
第六章
哈特莱的体系,就它与亚里士多德体系的差异而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事实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第七章
哈特莱理论的必然结果;被人们接纳的初始错误和模棱两可的表达;记忆之术
第八章
笛卡儿提出的二元论——先由斯宾诺莎改进,后由莱布尼茨(Leibnitz)改进并融入前定和谐概念(Harmonia praestabilita);泛灵论;唯物主义;这些体系,或任何可能的联想理论中,没有一个提供或取代了感知理论,也没有解释可联想事物的形成
第九章
哲学真的能被称为科学吗?它的条件是什么?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文学贵族,或者说学者之间代表着特权阶级的不言而喻的契约;作者对神秘主义者的义务——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康德作品中文字和精神间的差异;在哲学教学中为审慎的辩护;费希特(Fichete)完善评论体系的尝试;费希特的尝试的局部成功和最终失败;对谢林(Schelling)以及英国作家中的索马里兹(Saumarez)的义务
第十章
一章题外话和奇闻逸事,以作为想象力或塑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