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时此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此时此地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30.38 6.2折 49 全新

库存14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保罗·奥斯特,(南非)J.M.库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46994

出版时间2018-0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12页

字数196千字

定价49元

货号SC:9787020146994

上书时间2024-06-13

文源文化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J.M.库切:
南非当代有名小说家,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南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曾两度获得布克奖,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现居澳大利亚。

保罗·奥斯特:
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被视为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的纽渥克市,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曾在法国生活数年。 

郭英剑: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英美文学研究专家与翻译家,主要文学翻译包括《大瀑布》(2006)、《杜立德医生航海奇遇记》(2007)、《神秘的河流》(2008)、《创造灵魂的人》(2010)等。
主编推荐: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度重磅动作:库切文集 第一部作品!
两位重量文学大师
一段意想不到的友谊
三年不断的书信往来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与文学巨匠保罗·奥斯特
两个伟大灵魂的交流和碰撞
媒体评论:
“在很多人看来,库切是在世的英文小说家中很优秀的。”——《纽约时报书评》

“这是两个有教养和见识的人之间的文明对话,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中令人愉快。”——《华盛顿邮报》

“阅读《此时此地》,就像在一场迷人的晚宴上偷听两个充满智性的头脑进行着言之有物的交流。这本书中,两个作家的形象迷人而真实。”——“书页”网站

“让人手不释卷的不仅是书中无处不在的精彩见地,更是文字间流露的温暖、平实和真诚。”——《多伦多星报》
精彩内容:
最后的书信集——《此时此地》译序(节选)
郭英剑


作为200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库切(J. M. Coetzee )这位来自南非、现居住在澳大利亚并已是澳大利亚公民的著名作家已广为世人所知。他既是一位小说家,也是一位文学批评家,同时还是一位翻译家。其代表作有《耻》(1999)和《等待野蛮人》(1980 )等。
保罗?奥斯特(Paul Benjamin Auster )的名声不如库切,他是美国有名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其代表作有《纽约三部曲》(1987 )等。作为剧作家和导演,他创作并参与执导了多部影片。奥斯特不仅是国际笔会美国中心副主席,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和美国艺术与人文学院的两院院士。
虽然库切和奥斯特两人都早已读过彼此的作品,可谓神交已久,但他们两个开始有所接触还是在2005 年。当时,奥斯特邀请库切为自己所编纂的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百年四卷本文集写篇序言。这算是两位文坛巨人交往的开始,但即便到这时,两人并未谋面。直到2008 年2 月,奥斯特与同为作家的妻子一同赴澳大利亚参加阿德莱德文学节时,才得以与在此定居的库切相识并成为朋友。
从澳大利亚回到美国不久,奥斯特就接到了库切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我有个提议,不知你是否感兴趣,我们能不能合作做点事情,要比我们此前的合作还要更实质一点。此前我还没有跟其他人如此合作过,但我想,如果跟你合作,一定会非常有趣,同时我们彼此也一定会碰撞出火花来。收到此信的奥斯特感到喜出望外。他很快在回信中建议说,两个人可以进行一种公开的对话,主题随意,只要两人感兴趣,什么都可以谈,就像是两位居住在同一座城市的老朋友经常见面聊天一般。当然,这种聊天不是那种随意的侃大山,而是选择一些更为严肃的话题去谈。
于是,就有了《此时此地》这本书信集。他们从友情谈起,谈世事,聊人生,议文学,论艺术,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库切与当红作家保罗?奥斯特于2008年至2011年间的通信集,两人探讨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从友情谈起,谈世事,聊人生,议文学,论艺术,话题涵盖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生活中的小故事,经济危机,现代战争,体育运动以及个人经历等等,可谓无所不谈,包罗万象。
摘要:
    2010年10月22日
亲爱的保罗:

今天早晨,我读完了菲利普?罗斯的《鬼魂退场》,晚上我还观看了弗朗索瓦?欧容 的电影《时光驻留》。两者共同的主题:癌症。《鬼魂退场》的主人公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他在切除了前列腺身体虚弱的情形下,依然死心塌地地爱上了一个年轻女子。电影说的是一个相当空虚而又自私自利的年轻男子得知自己身患晚期癌症后的故事,他在最后的日子里,逐渐变成了一个我们所谓的好人。所以,一部是关于癌症的喜剧,带有罗斯式犀利多变的风格,而另一部则是一曲非常动人的挽歌。
我并不认为《鬼魂退场》有何特别值得关注之处,算不上罗斯经典作品中的一部。我知道罗斯喜欢挑战,总要从普通的情景中挤压出新鲜感,但是这样做的专享好处,不过是让人看到了一个年迈的男性为了最后一次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在做垂死挣扎罢了。
欧容的电影却恰恰相反。你看过他的这部作品吗?这部电影非常完美地捕捉到了垂死之人的孤独,以及那些交织在一起的他人的同情、冷漠、焦虑等复杂情绪。电影很巧妙地采用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到别人手里可能就会显得怪诞了:在咖啡店里,一个女服务员来到那个年轻男子身边,称赞他长得英俊潇洒,然后主动提出希望男子能让她怀孕,因为她的丈夫没有生育能力,已同意这一提议。她甚至提出了要付费。起初,这个年轻男子很生气,但最后他往好的方面想了想:这样他就能在自己死后留下点什么了。
欧容对这一插曲的处理有一种契诃夫式的感觉:令人同情但又冷静而头脑清醒。在告别的时候,那对夫妇忧心忡忡地问这个年轻人:你确定自己是(要死于)罹患癌症而不是艾滋病?年轻人显然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重逢;这对夫妇却没有这样的想法。
我想你应该读过《鬼魂退场》,所以你知道这本书有点像大杂烩。书中有很多地方是对所谓的文化新闻主义潮流的毫无来由的猛烈抨击,且都是借罗斯笔下的人物朗诺夫之口说出来的。作为一个非纽约人,我对这种猛烈抨击自然不会像纽约人那样感同身受。但是,朗诺夫(罗斯自己也如此?)显然非常鄙视被视为你们(也包括我们)的文化机构中的批评的说教与简化传记的结合体。(我所谓的“简化传记”是指作家把小说当成了一种变相的自我推销形式:批评家的任务就是要去伪并揭开其背后的“真相”。)《鬼魂退场》中的反面角色就是这种批评家。他威胁要揭露朗诺夫小说中的一个片段,就是一段隐瞒了的他与姐姐的乱伦史(或者是一段被遮蔽的历史——无人知晓罢了)。
我很能理解为什么像罗斯这样一位在文学界声名显赫的人物会对这种形式的文学批评有强烈感受,其实他非常清楚自己越是严词谴责,就会有更多的克里曼(这样的反派批评家)蠢蠢欲动(他到底要掩藏什么呢?)。我敢肯定,你和罗斯畅游在同一领域,与他相比稍稍不那么惹眼,但对这样的主题一定会有你自己的看法,这我能猜到。于我而言,我更愿意这样去思考问题:作为生活在这个已知世界极为边缘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够逃离克里曼们的视野,但我有可能是在自欺欺人。

祝好!
约翰

又及:
我不想没完没了地继续讨论南非的历史,但还想多说一句。若没有冷战,南非整个国家的混乱早就得
...
目录:
保罗·奥斯特著作表
J.M.库切著作表
最后的书信集——译序
此时此地
译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