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95.04 4.8折 198 全新

库存1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弘编译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44402

出版时间2022-0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696页

字数950千字

定价198元

货号SC:9787569944402

上书时间2024-04-30

文源文化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沈弘,杭州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世纪90年代起遍访波士顿、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难得一见的珍贵记录。目前承担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外国人眼中的浙江和浙江人”。著有《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晚清印象》等书。
主编推荐:
《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新闻刊物1842创刊正值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史开端,几十年持续关注,是关于晚清最完整、最系统的海外图文史料报道几十位外国画家记者、上千张速写、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多重旁观视角,图像清晰生动,新闻细节写实,相对客观全面呈现不一样的晚清物超所值、考究厚重的历史典藏  16开700页诚意巨献老照片历史研究专家、浙江大学外语系教授沈弘十年考据编译 还原真实原貌的西方视角沈弘教授从英国图书馆直接获取一手资料,图片原版高清,直接根据原稿文件翻译整理,大大减少图文讹误,耗时十年,将《伦敦新闻画报》与中国相关的文字与图片翻译集结成册出版。独特的视角:从西方找寻中国近代史《伦敦新闻画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观察视角,提供了中国留存文献中漏记误记的内容, 使我们知道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还可以这样去论述去讨论。二十多年前,近代中国史学界受益于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打破了“欧洲中心论”,开始从中国自身寻找历史发展的因素。今天,我们应该注意“在西方发现历史”,应该从西方的记录中寻找近代中国发展变化的另一种记录。历史知识与图像美术的结合典范 历的史学界、美术界、老照片出版界权威联袂推荐有名历史学者、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勇,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陈琦分别从历史学、美术学的方向讲述了《伦敦新闻画报》的价值所在,国内一线老照片杂志总编辑冯克力读后也欣然留下推荐词。其中大量制作精美的铜版插图和颇具现场感的速写,不仅给我们展现了宽广的19 世纪中国世俗社会生活图景,同时也为新闻纪实性铜版画艺术研究提供大量的范本。
媒体评论:
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世界各地云彩爱好者们近期新拍摄的精彩大片,也看到古老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中对云与大气现象的生动描绘。一幅幅独一无二的时空快照,再加上科学有趣的文字内容,使本书的每一页都为我们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 朱进这本可爱的小书提醒我们,不管你年龄多大、身体多虚弱,只要向窗外瞥一眼,就能得到疗愈。——《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这本书是对变幻无穷的天空的礼赞……我敢打赌,任何读到它的人都会开始偷偷向窗外看。——《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懒人》(The Idler)在《一天一朵云》中,找到合适的天空灵感。                 ——《田野》(The Field)一场绚丽的云朵奇观盛典。                 ——《大众之友》( The People’s Friend)
内容简介:
创始于1842年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其以细腻生动的密线木刻版画和石印画,以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再现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画报初始就对中华帝国表示密切关注,派驻大量画家兼记者,仅1857年至1901年就向英国发回了上千张关于中国速写和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它们大多是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它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往往跟中文史料中的观点和看法相左,这就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其中报道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是许多其他中西文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
摘要:
        在西方发现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马勇
    中国文明原本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会排外。因为中国文明如果具有排外的因子,那么所谓的中国文明至今应该还在黄河中下游某一个地方徘徊。从历史主义观点看,中国文明具有不可思议的包容性,一切异质文明因子都会被中国文明接纳、重组与吸收,成为中国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渐渐成为不可须臾再离开的组成部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固有本性。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问题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文明曾经在历史上包容、吸纳了本土的异质文明因子,比如周边族群的“胡文明因素”,也曾接纳域外文明印度佛教。更厉害的是,经过八百年磨合,到了唐末宋初,原本纯粹的印度佛教文明,竟然完成了“中国化”改造,竟然衍生出一个“中国佛教”,竟然有一个与印度佛教关联并不太大的禅宗。凡此,都是中国文明的奇迹,也是中国文明不会排外的证明。
    中国文明排外还是后来的事情,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接近不同的西方文明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文明也没有排斥西方文明。假如我们回望过去两千年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可以看到中西之间的交往,可能远大于我们后来的想象。秦汉帝国已经与西方往来,后来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已经到了纯粹西方的边缘地带。至于元朝,尽管与唐朝一样,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中原王朝,但在中国的历史序列中,我们并不会排斥元朝,甚至以为元朝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元朝的征战固然给东西方带来一些灾难,但中西文明在那个时代确实出现过一次为时不短的正面接触。
    那么,中国文明究竟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让我们面对西方的时候有一种被欺凌受伤害的感觉呢?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课题。大致上说,应该归咎于满族人的统治。满族人入主中原的时候,毕竟面临着汉化、西化双重压力,满汉之间的心里纠结几乎始终困扰着满汉这两个大的族群。清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内部原因而没有延续明朝中晚期与西方文明坦然交往的历史。
    而清朝的早中期,也就是17世纪、18世纪的时候,正是人类历史发生突飞猛进变化的时期,中国在满族人的统治下闭关锁国断断续续不过一百多年,当中国再度面对西方的时候,此时的西方已经不是原来的西方了,中国与西方从原来的异质文明变成了两个时代的文明。中国文明还是一个纯正的农业文明形态,而西方文明已经在这两个世纪变成了工业的、商业的,也即近代的文明。
    两个时代的异质文明并不构成交往的滞碍,中国如果在那个时候——准确地说在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时候——打开国门,开放市场,中国肯定会经过一场阵痛,但中国必然会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增加一个工业的、商业的文明,一定能够像几百年前接纳印度佛教文明一样,重建一个新的文明形态。
    然而,历史没有办法复盘。聪明绝顶的乾隆大帝就是不愿接纳西方,不同意与西方——其实那时也就是英国——构建一个与“朝贡贸易体制”不一样的近代国家关系,不同意让“红毛番”进驻北京,不愿意与西洋人同城。
    乾隆大帝的失误不是使中国继续自外于世界多少年,而是使中国问题越到后来越复杂。中西之间不能构建和平
...
目录:
出版说明

在西方发现历史

图像的力量

译序

1842

中国的道光皇帝

(Taou Kwang, the Emperor of China)

中国

(China)

海德公园角的“万唐人物馆”

(The Chinese Collection, Hyde Park Corner)

中国报道:对乍浦的描述

(China: Description of Chapoo)

中国报道:扬子江、广州、南京、上海、大运河、黄埔

(China: Yangtze River, Canton, Nankin, Shanghai, the Grand Canal, Whampoa)

中国的外交

(Chinese Diplomacy)

长城与大运河

(The Great Wall and the Grand Canal)

中国的大使

(The Chinese Ambassador)

1843

中国人的贡金

(The Chinese Tribute)

福摩萨(台湾)岛与广州十三行

(The Island of Formosa and the British Factory in Canton)

鸦片贸易

(The Opium Trade)

1844

中国的葬礼和坟墓

(Funerals and Tombs of the Chinese)

温莎城堡里的中国战利品

(Chinese Trophies, at Windsor Cast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