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拓--三体石经--1软片未裱三包孤品旧藏 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 曹魏时期正始二年开始刻制,也叫正始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三体石经 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刻本笔法与结构都很规正,常为初学者取作范本。
¥
3800
九五品
仅1件
特色原刻拓本
尺寸64 × 54 cm
数量1
上书时间2024-04-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民国老拓--三体石经--1,尺寸宽 54 x 高 64 厘米,软片未裱
《三体石经》刻于公元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
曹魏时期正始二年开始刻制,也叫正始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三体石经
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刻本笔法与结构都很规正,常为初学者取作范本。
北魏时,地方官建寺缺乏石料,便就地取材,用了部分石经的石碑。东魏建都邺城,统治者欲通过水路将两种石经一起从洛阳搬迁到邺城,但运至今孟州市境内时,遭遇塌堤,近半石经掉入黄河,运到邺城时,《汉魏石经》只剩下52块了。
公元579年,北周统治者又将石经从邺城迁回洛阳。隋朝建立后,统治者又将部分石经从洛阳运入长安,不久被隋朝某政府部门改制成柱础。到唐朝初年,魏征收集石经时,已“十不存一”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