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故吴王李恪墓志铭拓片孤品旧藏,唐太宗李民世与隋炀帝之女妃杨的儿子,排行第三。 武三德年(620年)六月,封长沙郡王;武八德年(625年),改封中汉郡王。贞元观年(627年),晋汉封王。贞观二年(628年),改蜀封王,予益州都大督。贞十观一年(637年),封为吴王,改授安州都督。 永元徽 毛东泽感慨:“李英恪物,李朽治物
¥
3000
九五品
仅1件
传拓年代2010年代 (2010-2019)
尺寸58 × 58 cm
上书时间2023-04-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陇西狄道人 (甘肃临洮),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为吴王,改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650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2年),加授太子太师。永徽四年(654年),因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 神龙元年(705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志盖】大唐故李君之墓志铭


大唐故恪墓志铭并序
恪字厶,陇西狄道人也。太祖武皇帝之孙,太宗文皇帝之第二子也。弗遵大训,侮慢彝则,譬以周德休眀,管、蔡为文王之子;汉邦隆盛,胥、旦为武帝之男。爰自髫绮,早纡宠命,封汉中郡王。太宗龙德既升,帝业方远,康建茅社,式固盘石,进封蜀王,仍授大都督益简绵嘉邛隆六州诸军事益州刺史。纶绂已行,輶轩未驾,大开盛府,高选僚属。第优逰於未邸,又育景於宸扃。改授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乃拥旆梁岐,駈马岍雍,度关山而眀月,逾陇首而吟箫。跨蹑尽於华戎,刺举穷於河渭。
七年,还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居鲁卫之亲,任侯伯之重,春秋鼎盛,血气渐刚,傅相怀赐罢之忧,宰司申切责之旨。改封吴王,徙授潭州都督,不行,转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
十一年,又与诸王同诏代袭安州刺史。天爵弥厚,逸情转纵,逞骛豊淩践稼穑,扼青兕於云泽,褫文豹於平林。大马悠悠,掩旬弥晦。主相之奏,屡闲於丹陛;士师之请,频造於青蒲。天子算前王之辙迹,念姬德之仁厚,虽王赫斯怒,物皆无妄,而思贷之,旨恕以更新,自是颇脩外迹,怀卷凶戾。今上以大眀纂位,敦序九族,饫赐加等。荣望益隆,策拜司徒,徙授梁州都督,寻又重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任揔方隅,位升台辅,履霜弗诫,坚氷转积。潜构之恶,情灭於人理;干纪之衅,罪极於常刑。皇帝冕旒常宁,思八辟而兴念;公卿进执,三刺而无舍。春秋卅有五,以永徽四年二月六日罄于有司之别舍。
呜呼哀哉!积恶数稔,自贻灰灭,虽行父之志,鹜鹰鸇而不已;姬文之泣,寔有怆於 宸衷。乃下诏曰:恪等性各凶愚,识皆庸鄙,苞祸心於睥睨,彰逆节於家国,虽不义所割,旬人之制难亏;深衷所悼,私亲之情何已。以其年四月十五日,优赐国公之仪,葬於高阳之原也。攅涂夙启,遣罇宵溢。悼精魄之离散,闵生灵之永毕。遵陇路之超远,望松庭之箫飋。卷嚻雾於韬扛,翳愁云於豊卛。负深衅於重壤,背休眀之白日。庶千载而申鉴,纪凶德於泉室。其铭曰:
地纪効灵,天枢来庆。宗文祖武,光临寳命。帝喾才子,姬昌公姓。玉叶载敷,金柯以映。诞维凶戾,赤叨嘉福。属系琁景,气分青陆。接萼文昭,连华武穆。照曜光宠,声眀事服。拥万里,锡壤千城。履危忘惧,[注一]招满遽。辚辚车马,靡靡旃旌。駈驰原陆,骋须麋麖。乾鉴匪谌,临下有赫。警无妄肃,[注二]敛凶迹。大眀载纂,重滋宸泽。燮衮台衡,董司方伯。履霜既积,祸滛斯著。清问靡辞,金耕有附。三千莫比,八辟奚恕。敛衽眀刑,甘心泉路。圣慈恻隐,庸被哀荣。蜃宵引,悲笳夜惊。凄凉原野,寂漠坟茔。勒铭申诫,永志佳城。
[注一]此处夺一字。 [注二]此处夺一字。
此系永徽四年时的墓志,神龙年间复爵土备礼改葬时,或有重新书写的墓志。
2005年7月,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羊元村附近,李恪的墓志被发现。但是由于基建,附近的墓葬大多已被破坏,故其墓葬已不可考。此地是否为李恪最后葬地,可能性颇大。
《李恪墓志铭》现存西安市长安区博物馆。
可就是这样一位血统高贵的皇子,最终不但没有拥有皇位,反而被冤杀惨死,人生结局堪称悲剧,成为大唐王朝最璀璨的一颗流星,这又是为了什么?
毛泽东感慨:“李恪英物,李治朽物

贞观十七年之前,李世民对于李恪的定位一直是起辅佐之能的贤王。李恪也的确做到了。新旧唐书中都有类似“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太宗诸子,吴王恪
可就是这样一位血统高贵的皇子,最终不但没有拥有皇位,反而被冤杀惨死,人生结局堪称悲剧,成为大唐王朝最璀璨的一颗流星,这又是为了什么?
毛泽东感慨:“李恪英物,李治朽物

贞观十七年之前,李世民对于李恪的定位一直是起辅佐之能的贤王。李恪也的确做到了。新旧唐书中都有类似“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等记载,至于与此相对应的事例,墓志铭上只说“国史为详”。

▲ 李恪墓志铭盖石
出于各种原因,我们今天已然看不到国史上的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然而,这也为以李恪为男主的文学作品《长安骊歌》的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想象。《长安骊歌》中李恪在面对各种内忧外患之时所表现出的大仁大义应不愧于史书上这样高度的评价。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在处置了先后谋反的嫡长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以及五子李祐后,立李治为法定继承人,然而在局势刚刚平复,人心尚还惶惶之时,突然提出要更换李恪为太子。

▲ 李治画像
究其原因,无非有两个:其一,李治太弱;其二,李恪太强。
在李世民看来,李恪文武双全,处事明快果决,若自己可以缔造一个贞观之治,何愁李恪不能缔造第二个?至于李治,或许真的只能做一个闲散亲王。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将这想法告诉了长孙无忌。
后世常有人说李世民此举实属昏招。明代王夫之就为此扼腕:“太宗一言之失,问非其人,而不保其爱子,不永其宗祧。”毛泽东也曾感慨:“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 长孙无忌画像
然而,在当时形势下,这或许是最无奈却也是最明智之举。因为一旦搞定了长孙无忌这个李治最大的簇拥,就再不可能有人反对李恪上位。毕竟在法定继承人上台没多久,又无过错的情况下贸然更换,想要不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李恪和李治,最好与最合理之间的博弈

让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长孙无忌竟会毫无留情地驳回了他这种“荒唐”的想法。李世民在极怒之下,说出了“公岂以非已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这样的重话。
这几句话说得太有意思了。其一,直白地点出了长孙无忌的私心。你站队李治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是你的亲外甥;其二,肯定了李恪英武果敢的“类我”才能。在夸赞李恪的同时顺便安利了自己一把。这两个字可不是普通的好评。刘邦说过刘如意“类己”,刘彻说过刘据“不类己”。这可都是动了实打实废立念头的。其三,肯定了李恪的人品。意思是,如果他登基,一定会像我一样重用你的。

▲ 玄武门之变
长孙无忌当时估计有点懵,可很快,他就开始“固争”。不过,他并没有否定李恪的才能。而是换了个角度,说李治是“守成之良主”。适时转换论题,确实是个很高明的辩论选手。史书上没有再记载更多“固争”的内容。或许,他们谈到了武德年间的兄弟之争,谈到了玄武门之变。李恪不是“英果类我”吗?
或许,当一个盛世王朝传到第三代继承人的时候,“名分”是远比才华和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因为朝臣和百姓习惯了安定,王朝也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守成之君。李恪的血统再尊贵,品性再好,能力再强,终究只是庶子,差了一个“名分”。
才华血统终成困境:无解的人生命题

就在太子风波过去没几年,唐朝打了次高句丽,结果失败了。这对于一个像李世民这样在马背上争天下的常胜帝王而言,当是致命的打击。他更没有心思和力气去为李恪争一把了。虽然李恪也未必想争。

李恪没有经历过祖父辈建国的凶险,生活于一个相对安稳的大环境和一个充满温暖的小环境中,从小受的都是忠君守规的传统教育。所以他不愿、不能、不敢,甚至从未想过去主动打破。尽管他所展现出的出类拔萃的才华和由此而生成的如日中天的名望已经足够能支持他如此去做。这样的矛盾是他死亡的必然原因。并且,无解。这是历史导致的遗憾,也是时代造成的悲剧。
史载,李恪在受冤被害之前,说了九个字的诅咒:“社稷有灵,无忌当族灭”(不久果如其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只是将元凶归结给了长孙无忌,却只字未提他的皇帝弟弟。从李治敢在李世民病重之时与庶母武才人生出私情的大胆作风,以及后来处置长孙无忌等一班顾命大臣时的果断态度来看,若说冤杀李恪一事没有他在身后默许和支持,恐怕连他自己都不会信。而无论李恪知不知道真相,他都不可能对着李治说出那样“大逆不道”的话。这是他的心性和教养,也是终生束缚着他的枷锁。

武氏屠尽李家后人,唯独放过李恪一脉

李恪死的那年只有三十四岁,当时朝野扼腕。《旧唐书》中说李恪死后,“绝天下望,海内冤之”。真是好惊人的措辞!
然而,令长孙无忌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们设计害了李恪后不久,大唐江山会被一个女人,一个嫁了李世民又被李治纳入后宫的女人搅得天翻地覆。长孙无忌死在她的手中,王皇后与萧淑妃死在她的手中,褚遂良、韩瑗、来济等贞观老臣也因她而被贬。
虽然,这个女人的底气从来都是李治所给的。

▲ 武则天画像
可是李治也料想不到,终有一日,他会控制不住她。她所要的,是大唐江山。现代人都习惯于叫她——武则天。
为了巩固权位,武则天在掌权后几乎杀尽李氏子孙。然而,她却在临朝称制后的第一年(光宅元年,即公元684年),开始重用李恪当年被流放至岭南的四个儿子。
长子李仁(李千里)拜左金吾大将军,益州大都督,后被封成王。
次子李玮病逝于永淳元年(公元686年),后被追封朗陵王。
三子李琨历任缁州、卫州、郑州、梁州、幽州等地刺史。政绩斐然。后被封张掖王,追封吴王。
四子李璄任宗正卿,后被封归政王。
其中以李琨一脉为最荣耀,子孙多有任宰相高官者,青史留名。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陇西狄道人 (甘肃临洮),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为吴王,改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650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2年),加授太子太师。永徽四年(654年),因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 神龙元年(705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志盖】大唐故李君之墓志铭


大唐故恪墓志铭并序
恪字厶,陇西狄道人也。太祖武皇帝之孙,太宗文皇帝之第二子也。弗遵大训,侮慢彝则,譬以周德休眀,管、蔡为文王之子;汉邦隆盛,胥、旦为武帝之男。爰自髫绮,早纡宠命,封汉中郡王。太宗龙德既升,帝业方远,康建茅社,式固盘石,进封蜀王,仍授大都督益简绵嘉邛隆六州诸军事益州刺史。纶绂已行,輶轩未驾,大开盛府,高选僚属。第优逰於未邸,又育景於宸扃。改授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乃拥旆梁岐,駈马岍雍,度关山而眀月,逾陇首而吟箫。跨蹑尽於华戎,刺举穷於河渭。
七年,还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居鲁卫之亲,任侯伯之重,春秋鼎盛,血气渐刚,傅相怀赐罢之忧,宰司申切责之旨。改封吴王,徙授潭州都督,不行,转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
十一年,又与诸王同诏代袭安州刺史。天爵弥厚,逸情转纵,逞骛豊淩践稼穑,扼青兕於云泽,褫文豹於平林。大马悠悠,掩旬弥晦。主相之奏,屡闲於丹陛;士师之请,频造於青蒲。天子算前王之辙迹,念姬德之仁厚,虽王赫斯怒,物皆无妄,而思贷之,旨恕以更新,自是颇脩外迹,怀卷凶戾。今上以大眀纂位,敦序九族,饫赐加等。荣望益隆,策拜司徒,徙授梁州都督,寻又重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任揔方隅,位升台辅,履霜弗诫,坚氷转积。潜构之恶,情灭於人理;干纪之衅,罪极於常刑。皇帝冕旒常宁,思八辟而兴念;公卿进执,三刺而无舍。春秋卅有五,以永徽四年二月六日罄于有司之别舍。
呜呼哀哉!积恶数稔,自贻灰灭,虽行父之志,鹜鹰鸇而不已;姬文之泣,寔有怆於 宸衷。乃下诏曰:恪等性各凶愚,识皆庸鄙,苞祸心於睥睨,彰逆节於家国,虽不义所割,旬人之制难亏;深衷所悼,私亲之情何已。以其年四月十五日,优赐国公之仪,葬於高阳之原也。攅涂夙启,遣罇宵溢。悼精魄之离散,闵生灵之永毕。遵陇路之超远,望松庭之箫飋。卷嚻雾於韬扛,翳愁云於豊卛。负深衅於重壤,背休眀之白日。庶千载而申鉴,纪凶德於泉室。其铭曰:
地纪効灵,天枢来庆。宗文祖武,光临寳命。帝喾才子,姬昌公姓。玉叶载敷,金柯以映。诞维凶戾,赤叨嘉福。属系琁景,气分青陆。接萼文昭,连华武穆。照曜光宠,声眀事服。拥万里,锡壤千城。履危忘惧,[注一]招满遽。辚辚车马,靡靡旃旌。駈驰原陆,骋须麋麖。乾鉴匪谌,临下有赫。警无妄肃,[注二]敛凶迹。大眀载纂,重滋宸泽。燮衮台衡,董司方伯。履霜既积,祸滛斯著。清问靡辞,金耕有附。三千莫比,八辟奚恕。敛衽眀刑,甘心泉路。圣慈恻隐,庸被哀荣。蜃宵引,悲笳夜惊。凄凉原野,寂漠坟茔。勒铭申诫,永志佳城。
[注一]此处夺一字。 [注二]此处夺一字。
此系永徽四年时的墓志,神龙年间复爵土备礼改葬时,或有重新书写的墓志。
2005年7月,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羊元村附近,李恪的墓志被发现。但是由于基建,附近的墓葬大多已被破坏,故其墓葬已不可考。此地是否为李恪最后葬地,可能性颇大。
《李恪墓志铭》现存西安市长安区博物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