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正版二手书籍,有少量笔记,套装书先咨询客服再下单,无光盘,无册

4.59 1.1折 40 八五品

仅1件

山东枣庄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晓虹、骈龙江 编

出版社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566107244

上书时间2024-10-07

诚信旧书社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晓虹、骈龙江 编
  • 出版社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1
  • 版次 1
  • ISBN 9787566107244
  • 定价 4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5页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个教学楼的抗震设计为主线,贯穿主要章节,体现了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内容包括地震灾害与对策,抗震设防水准,建筑选址与建筑、结构方案等。
【目录】
 *
第1章 地震灾害与对策
1.1 地震
1.1.1 地震的成因
1.1.2 地震的分类
1.1.3 地震的分布与活动规律
1.2 震害
1.2.1 地震灾害
1.2.2 房屋建筑震害与建筑地震破坏等级
1.3 房屋震害对策
第2章 抗震设防水准
2.1 地震烈度
2.1.1 震级与烈度
2.1.2 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烈度
2.2 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2.2.1 多遇烈度、罕遇烈度及其与基本烈度的关系
2.2.2 三水准的设防目标
2.2.3 两阶段的常规设计方法
2.2.4 抗震性能化设计
2.3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及其相应标准
2.3.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2.3.2 不同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第3章 建筑选址与建筑、结构方案
3.1 选址问题
3.1.1 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和地基失效
3.1.2 有利、一般、不利与危险地段
3.1.3 工程选址
3.2 建筑平、立面布置
3.2.1 建筑平面形状
3.2.2 建筑立面
3.2.3 房屋高度
3.2.4 房屋的高宽比
3.3 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3.3.1 结构材料
3.3.2 结构体系
3.3.3 结构布置的一般原则
3.3.4 防震缝
第4章 地震作用计算(一)——地震反应分析
4.1 早期的等效静力法
4.2 结构动力学方法——弹性解答
4.2.1 结构体系的振动模型及通常的简化假定
4.2.2 振动微分方程及解答
4.3 反应谱法
4.3.1 反应谱的含义
4.3.2 反应谱的获得
4.4 设计反应谱
4.4.1 场地类别及设计地震分组
4.4.2 设计反应谱
4.5 非线性时程分析简介
4.5.1 结构分析计算模型
4.5.2 恢复力模型(材料滞回本构模型)
4.5.3 地震波的选用
4.5.4 结构非线性动力方程的求解算法
第5章 地震作用计算(二)——反应谱的应用
5.1 反应谱用于单自由度体系计算
5.1.1 重力荷载代表值
5.1.2 单自由度体系的计算步骤
5.2 反应谱用于多自由度体系计算——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5.2.1 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型分解
5.2.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步骤
5.3 反应谱用于多质点体系的简化方法——底部剪力法
5.3.1 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
5.3.2 底部剪力法的计算原理
5.3.3 底部剪力法的计算步骤
5.4 扭转的影响
5.4.1 房屋的质心和刚心
5.4.2 结构的振动形式
5.4.3 地震效应的求解
5.5 反应谱用于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5.5.1 高层建筑与高耸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5.5.2 平板网架和大跨度屋架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5.5.3 长悬臂和其他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第6章 混凝土结构抗震承载力及位移验算
6.1 框架结构简化内力计算
6.1.1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6.1.2 竖向荷载下的内力近似计算
6.2 内力组合
6.2.1 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统一表达式
6.2.2 框架梁柱内力基本组合的具体形式
6.3 与计算相关的抗震措施
6.3.1 混凝土结构的震害
6.3.2 延性设计
6.3.3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
6.3.4 内力设计值的调整
6.4 承载力计算
6.4.1 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rm
6.4.2 框架梁截面承载力计算
6.4.3 框架柱截面承载力计算
6.4.4 框架节点抗震设计
6.4.5 抗震墙截面设计
6.5 位移验算
6.5.1 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验算
6.5.2 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塑性位移验算
6.6 PKPM软件中抗震相关问题的介绍
6.6.1 基本参数选取
6.6.2 计算结果查看及分析
6.6.3 例题——PKPM计算步骤与结果
第7章 混凝土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7.1 构件尺寸要求
7.1.1 框架梁及抗震墙结构的连梁
7.1.2 框架柱
7.1.3 节点应满足的条件
7.1.4 抗震墙
7.2 构件配筋构造要求
7.2.1 框架梁配筋构造
7.2.2 框架柱配筋构造
7.2.3 梁柱节点构造
7.2.4 抗震墙配筋构造
7.2.5 钢筋锚固要求
7.3 填充墙
7.4 其他非结构构件
7.4.1 规范的基本要求
7.4.2 非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7.4.3 采用等效测力法时,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计算公式
7.5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总结
7.5.1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
7.5.2 多道防线
7.5.3 刚度、承载力和延性的匹配
7.5.4 关于延性的进一步讨论
7.5.5 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第8章 地基与基础
8.1 地基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
8.2 地基承载力抗震验算
8.2.1 无须验算的场合
8.2.2 验算方法
8.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8.3.1 液化现象及危害
8.3.2 液化判别
8.3.3 液化场地的危害性分析与抗液化措施
8.3.4 软土地基
8.4 对各类房屋基础的要求
8.5 桩基础
第9章 砌体结构,钢结构、单层工业厂房抗震设计
9.1 多层砌体结构
9.1.1 砌体房屋的震害
9.1.2 结构方案与布置
9.1.3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
9.1.4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9.1.5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要点
9.2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房屋
9.2.1 钢结构房屋概述
9.2.2 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9.2.3 多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9.3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9.3.1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概述
9.3.2 结构布置的一般原则
9.3.3 单层厂房的横向抗震计算
9.3.4 单层厂房的纵向抗震计算
9.3.5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构造措施
第10章 隔震和耗能减震设计
10.1 隔震和耗能减震设计概述
10.2 隔震原理和设计方法
10.2.1 隔震原理
10.2.2 隔震技术方法与隔震装置
10.2.3 隔震结构设计计算
10.2.4 隔震结构的隔震构造措施
10.3 耗能减震原理和设计方法
10.3.1 耗能减震原理
10.3.2 消能器与消能部件
10.3.3 耗能减震结构的设计要点
附录
附录A 中国地震烈度表(2008)
附录B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B.0.1 首都和直辖市
B.0.2 河北省
B.0.3 山西省
B.0.4 内蒙古自治区
B.0.5 辽宁省
B.0.6 吉林省
B.0.7 黑龙江省
B.0.8 江苏省
B.0.9 浙江省
B.0.10 安徽省
B.0.11 福建省
B.0.12 江西省
B.0.13 山东省
B.0.14 河南省
B.0.15 湖北省
B.0.16 湖南省
B.0.17 广东省
B.0.18 广西壮族自治区
B.0.19 海南省
B.0.20 四川省
B.0.21 贵州省
B.0.22 云南省
B.0.23 西藏自治区
B.0.24 陕西省
B.0.25 甘肃省
B.0.26 青海省
B.0.27 宁夏回族自治区
B.0.2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0.29 港澳特区和台湾省
附录C 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型正交性原理
附录D 结构自振周期和振型的计算
D.1 矩阵迭代法计算周期和振型
D.2 能量法计算基本周期
D.3 等效质量法计算基本周期
D.4 顶点位移法计算基本周期
D.5 粗略估算基本周期的经验公式
附录E 框架结构水平荷载作用下反弯点高度比
E.1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o(倒三角形节点水平荷载)
E.2 反弯点高度修正值y1、y2、y3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