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史稿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史稿

正版二手书籍,有少量笔记,套装书先咨询客服再下单,无光盘,无册

23.92 4.0折 59.8 八五品

仅1件

山东枣庄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申凡 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560965727

上书时间2024-08-15

诚信旧书社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申凡 著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9
  • 版次 1
  • ISBN 9787560965727
  • 定价 5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轻型纸
  • 页数 358页
  • 字数 47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史稿》记录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30年的历史,是这个时期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诞生于改革开放初的教育改革萌动期,成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之中,其间经历了破冰筹办、红火初创、艰辛探索、迎风起飞、发展壮大五个时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成为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面培养能力的学院,成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第一梯队的学院。同时,它又是我国新闻教育发展的一个典型——30年来走了一条特色探索之路: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首开文理交叉课程,90年代初首先使用计算机进行报纸编辑教学,90年代末前瞻性地开办网络新闻班等,“文理交叉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是这个学院始终不变的追求。另外,从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30年凝聚的学院文化:团结,心往一处想;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创新,特色化发展学科。正是这种学院文化,使这个学院遇到困难能扛住,不退不让,顽强坚守;每逢机遇就大干快上,迎风起飞,才成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事业。
【作者简介】
  申凡,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务院突出贡献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目录】
第一章破冰筹办期(1981—1983)

第一节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筹办的背景

一、20世纪中期的华中工学院

二、20世纪80年代的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

三、朱院长办文科首选新闻系的缘由

第二节新闻系筹办的各项工作

一、新闻系创办的机缘与设想

二、向教育部申报新闻学专业

三、成立筹建新闻系的工作班子

四、实施“以招生促建设”

五、新闻系办公室开始工作

第二章红火初创期(1983—1991)

第一节华中工学院新闻系成立

一、隆重的开学典礼

二、干部专修班的招生与入学

三、新闻干部专修班的教学探索

四、新闻干部专修班的后续

五、突出实践经验的提高式教学活动

第二节迅速到位的硬件建设

一、快速建成的资料室

二、工科学校的气派:实验室

第三节走特色之路的本科生培养

一、文理交叉的课程设置

二、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新闻事业管理班与其他成人教育

一、国内首创的超前专业:新闻事业管理干部专修班

二、成人教育的其他办学层次

第五节面向社会的学术与教学活动

一、建系第一会:“史沫特莱在中国”学术研讨会

二、学生“海疆万里行”旅行报道

三、学生航拍《绿园曲》

四、创办《改革信息报》

五、举办全国首届新闻新学科学术研讨会

六、创办《新闻探讨与争鸣》

第六节起步的科研、教研与著述

一、从无到有的科研

二、摸索中的教研

三、异军突起的著作

第七节新闻系的行政管理

一、行政机构的沿革

二、师资的管理与培养

三、与学校管理部门的磨合

目录第三章艰辛探索期(1992—1997)

第一节文理交叉教学的推进

一、报纸编辑课率先使用计算机

二、课程调整与特色的推进

三、成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第二节教学管理经验的积累

一、教学管理日趋完善

二、试行本科生导师制

三、教材建设基本配套

四、教学研究的推进

第三节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一、打开对外交流的渠道

二、举办华文报刊国际学术研讨会

三、走上正轨的科研

第四节姗姗来迟的硕士点

一、艰难的“挂靠招生”之路

二、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三、努力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

四、招收在职研究生

第五节行政管理与师资的变动

一、机构与干部变动

二、师资的变动

三、与学校机关的再磨合

第四章迎风起飞期(1998—2005)

第一节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成立

一、学校成立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决策

二、两次学科研讨会与“十五”规划

三、学校文科工作会议

四、以多媒体网络实验室为代表的硬件建设

五、院庆20周年庆典

六、陆续召开的学科研讨会

第二节教学特色进入网络时代

一、开办网络新闻班

二、建立广告学专业

三、从新闻评论团到新闻评论方向班

四、精品课与创意团队

五、教材的修订

六、获三种教学奖励

第三节进入收获期的教改

一、教学研究的新议题

二、级别提升的教改立项

三、第一个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近20年办学特色的总结

四、又一个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20年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提炼

第四节由硕士教育到博士教育

一、获得传播学硕士点

二、获得新闻学博士点

三、影响深远的全国博士生教育研讨会

四、获得新闻传播博士一级学科授予权

五、新闻学院的博士生教育

第五节活跃的学术活动

一、科研项目大增

二、论文与著作分量的加重

三、新世纪新闻策划学术研讨会

四、两届品牌传播论坛

五、新世纪首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

六、全国首届电子与网络出版发展暨学术研讨会

七、首届新媒体与传播革新论坛

第六节行政管理的改革

一、机构与干部变动

二、师资的变动

三、关于师资建设的两次学科建设研讨会

四、与学校机关的融合

第五章发展壮大期(2006—2013)

第一节教学迈上新台阶

一、“网络新闻班”列入传播学专业(新媒体技术方向)招生

二、新闻评论方向班列入学校招生目录

三、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四、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五、全面调整教学计划

六、省级、校级精品课

七、再次修订与增补教材

八、成批的教改项目与教学获奖

九、多维创新基地与创新团队

十、《新闻青年》和《新青年时代》

十一、再次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培养模式的创新

十二、省级、校级优秀本科论文的指导

第二节国家级的特色专业与课程

一、新闻学国家级特色专业

二、广电新闻国家级特色专业

三、国家级精品课:外国新闻传播史

四、国家视频公开课程:传播的历程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编写专项项目

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三节学科建设的新发展

一、学科建设的5次研讨会

二、设立广播电视博士点

三、设立广播电视传播学硕士点

四、设立广告公关硕士点

五、设立广告公关博士点

六、设立编辑出版硕士点

七、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

八、增设公共关系学博士点

九、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十、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十一、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

第四节跨越式的科研与学术活动

一、学术著作大丰收

二、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琳琅满目

三、丰硕的国家课题

四、三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

五、文理交叉社会服务项目的突破

六、科研获奖的升级

七、召开首届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

八、召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术会

九、持续召开学术会议的多个论坛

第五节行政管理的成熟

一、机构与干部变动

二、人事的变动

三、管理制度的配套

四、聘任制的推进

五、青年教师群体的崛起

六、再提学院文化建设

附录

附录A新闻学院(系)大事记

附录B新闻学院(系)行政机构演变

附录C新闻学院(系)30年人事变动统计表

附录D新闻学院(系)历年科研、著作统计表

附录E新闻学院(系)历年本科招生统计表

附录F新闻学院(系)历届本科生、专科生被评为

校级各类优秀学生名单

附录G新闻学院(系)历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统计表

附录H1983年学校给教育部关于设置新闻学

专业的报告

附录I教育部批准华工等校设置新闻学等专业的批复

附录J84级本科培养计划

附录K《湖北日报》1987年9月25日对新闻系

办学特色的报道

附录L《湖北日报》1984年“史沫特莱在中国”

会议报道

附录M《改革信息报》停刊“致读者”信

附录N90年代新闻系给学生提供的阅读书目

附录O《武汉晚报》2000年6月28日报道的

网络班毕业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