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与文李道新影视文化批评集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影与文李道新影视文化批评集

正版二手书,图片套装请联系客服再下单,均有笔记不影响使用,无赠品、光盘、MP163557等

25.6 3.8折 68 八五品

库存4件

山东枣庄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道新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301304730

上书时间2024-06-20

诚信旧书社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道新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6
  • 版次 1
  • ISBN 9787301304730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 页数 424页
【内容简介】
  《影与文:李道新影视文化批评集》是北大教授、著名电影学者李道新的影视文化批评集,收录了他近年来撰写的各种影视评论、影史勾陈、影人掌故等文章。这些文字摆脱了学术论文的固有窠臼,在写影、写事、写人上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以及对于时代电影的深切关照,可以让读者从一个细微的视角,来了解中国电影史的全貌。 

  李道新是当代中国电影史的研究重镇,近年来在电影史研究领域树立起很高的声誉,在国内电影学界及影迷群体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作为作者的首部非学术类影视专著,更符合普通影迷及电影学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必将引起较高的关注热度。
【作者简介】
  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在北京大学开设“中国电影史”“影视理论与批评”专业必修课及全校通选课,相关教材《中国电影文化史》《影视批评学》重版数次。主要研究中国电影史、影视理论与批评以及影视文化产业。发表学术论文、影视评论200篇左右;独立出版学术著作12部。
【目录】
影视批评 

《孤儿救祖记》:“孤儿”救电影 

《神女》:旧上海残酷之写真 

《压岁钱》:温暖而悲怆的人间关怀 

《万家灯火》:无限悲悯与人伦至情 

《刘三姐》:革命年代的声色之娱 

《阿诗玛》:游走在文化禁锢的边缘 

《街头巷尾》:归家念想与道统坚守 

《巴山夜雨》:意境与抒情 

《童年往事》:为生而死与向死而生 

《双旗镇刀客》:另类的武侠经典 

《东陵大盗》:早产的印第安纳·琼斯 

《顽主》:沉痛的调侃与无因的反叛 

《红樱桃》:一座影院与一部影片 

《玻璃是透明的》:历史·文化与个体·尘世 

《说话算话》:电视电影新空间 

《跆拳道》:女性意识及其艰难浮现 

《和你在一起》:心灵探询与价值重建 

《寻枪》:物恋悲剧与生存幻象 

《农民工》:阶层的寓言与电影的社会学 

《东京审判》:民族意识与大众心理的契合 

《投名状》:面向死亡的不忍与善良 

《我叫刘跃进》:“作家”在“电影” 

《两个人的房间》:两代人的怀旧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众善待与善待观众 

《大灌篮》:好看就行 

《樱桃》:母爱原生态 

《左右》:左右的空间与方向 

《隐形的翅膀》:开掘体育片的新路径 

《长江七号》:我们需要周星驰 

《民歌大会》:歌中的家园 

《我的兄弟叫顺溜》:独辟蹊径的英雄叙事 

《买买提的 2008》:民族梦想的表达方式 

《鲜花》:风情叙事与文化生产 

《锹里奏鸣曲》:民族电影的空间感与生态意识 

《清水的故事》:面向本土的人文关怀 

《叶问 2》:肯定性的怀旧政治 

《叶问 3》:回家的叶问与中国化香港 

《梅兰芳》:戏中人与影中人 

《赤壁》:求求观众别笑场 

《南京!南京!》:国族创痛,个体无法承担 

《让子弹飞》:叙事的圈套与拆解的狂欢 

《海角七号》:在地的美丽与忧伤 

《功夫之王》:好莱坞的中国功夫 1 

《功夫熊猫》:好莱坞的中国功夫 2 

《阿凡达》:重新发现电影 

《爱在廊桥》:文化感知与个性表达 

《建国大业》:国庆献礼的主流大片 

《辛亥革命》:中国电影的革命话语与主旋律电影的话语革命 

《柳如是》:历史中的性与性别 

《金陵十三钗》:大屠杀的南京意象与性别叙事 

《白鹿原》:四个版本与四种可能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青春》与赵薇的“我们”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当“吐槽”成就票房 

《智取威虎山》:电影作为“专业” 

《狼图腾》:跨国电影的作者论 

《我的战争》:以浸入方式介入战争体验 

《一句顶一万句》:银幕上的生活哲学与生命义理 

《我不是潘金莲》:“画幅”的哲学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清晰得模糊以至陌生 

《长城》:跨国电影的文化植入法 

《拆弹专家》:香港电影的“我城”书写 

影人感怀 

只为明星狂:中国影迷诞生记 

电影广告:招考女演员 

中国影迷:在 1931 

女星不归路:光芒中沉没 

邵逸夫:绵长的光影 

成荫:在 1953 

蔡楚生:爱与痛 

吕班:喜剧仍未完成 

谢晋:含泪的追寻 

李行:父辈的旗帜 

黄仁:不倦的身影 

李少白:最高的敬意 

程季华:总欠一次聆听 

金冠军:温暖的接触 

影事今昔 

永不消逝的老电影 

不可遗忘的电影传统 

百年中国银幕:欧风美雨日潮韩流 

功夫电影:资本与文化的百年运作 

战争电影:记忆、伤痛与拒绝遗忘 

《大众电影》:少年的阳光与梦幻 

电影学术:无人喝彩的尴尬与渴望超越的焦虑 

面向内地的银河映像 

米高梅:影响中国的电影传奇 

人在历史的底色中显影 

向电视开战 

剧作不必是文学 

民族电影:理论界的姿态 

杰出的改编是灵魂之间的对话 

做合格的类型电影 

类型传统与发展机缘 

无文年代的无良写作 

非人的电影生活 

我评奖,故我在 

影著序评 

影展一代的悲欢离合 

之于电影的热爱与激情 

电影讲稿的创新 

不断讲述与逐渐丰满的历史 

香港影史的解谜与揭秘 

“满映”微观研究 

影史的皱褶与细节 

女性意识与创新才华 

香港电影史研究新格局 

电影内部与历史深处 

超越的可能性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