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觅策淮南子.劳心者必读经典(一版一印)
  • 觅策淮南子.劳心者必读经典(一版一印)
  • 觅策淮南子.劳心者必读经典(一版一印)
  • 觅策淮南子.劳心者必读经典(一版一印)
  • 觅策淮南子.劳心者必读经典(一版一印)
  • 觅策淮南子.劳心者必读经典(一版一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觅策淮南子.劳心者必读经典(一版一印)

正版现货 实物拍摄 未翻阅

10 3.6折 28 九五品

库存3件

河南郑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黎 编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1

版次1

印刷时间2009

印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04

上书时间2023-12-14

花开书局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黎 编
  •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1
  • 版次 1
  • ISBN 9787801809353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70页
  • 字数 75千字
【内容简介】
  作为“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的鸿篇世制,《淮南子》从哲学的高度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从价值理念、人生态度、形神修炼、处世原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给我们以启迪。其中既有气象万千的哲理雄辩,也有令人醍醐灌顶的史事分析,包容了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治理方术。

  本书立足于古代经典的现代阅读,学习淮南王的管理方略、用人之道以及做事的谋略和修身养性的哲理。
【目录】
代总序

管理篇——学习古人的管理智慧

 或誉人而适足以败之。或毁人而乃反以成之。

  有时候赞誉别人却反而败坏了他,有时候诋毁别人结果却成全了他。

 徐而驰,迟于步也。

  有时候缓慢行走反而比急驰要快些。

 今不务使患无生,患生而救之,虽有圣知,弗能为谋耳。

  如果不是致力于防备祸患的发生,而是致力于当祸患发生后再相救,这样的人即使有圣明的智慧也不能与其为谋。

 事或为之。适足以败之;或备之,适足以致之。

  有时候只盯着眼前的事情做,却忽略了由此可能产生的不利结果;只有立足眼前,放眼长远,才能有好的结果。

 智者离路而得道,愚者守道而失路。

  智者懂得变通与选择道路,愚者只知死守一条路走到底。

 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不同于时也。

  世上有施行仁义而身死国亡的,这是因为仁义施行得不合时宜。

 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看一个人细微的行为便可以知晓他为人的基本情况。

 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

  (圣人)不忧虑自己寿命的长短,而忧虑百姓的穷苦。

 内顺而外宁矣。

  内部事务治理顺畅了,外部的事情也就好处理了。

 夫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

  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对人的管理就可以做得很好。

 故圣人事穷而更为,法弊而改制。

  圣人在事情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总要改弦易章,法规出现弊端时就要改革。

 失本则乱,得本则治。其美在调,其失在权。

  做事离开本质则乱,掌握本质则顺。这其中的精华在于协调好关系,权衡好利弊。

 圣王之设政施教也,必察其终始,其县法立仪:必原其本末,不苟以一事备一物而已矣。

  圣明的人在施政时,必定会究察事件的来龙去脉,在颁法令设立礼仪时,必定会弄清事物的本末关系,而绝不是就事论事。

 故上下异道则治,同道则乱。

  上下各司其职,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上下职责不分,国家就会陷入混乱。

 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其大害。

  愚蠢的人会被小利迷惑,忘记小利有可能会带来大害。

 以一世之度制治天下,譬犹客之乘舟,中流遗其剑,遽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其不知物类亦甚矣!

  只是用某个朝代的制度来治理天下,就好像有一人乘舟,船到江中的时候丢失了他的剑,他赶紧在剑掉落下去的船舷的位置刻下记号,等到黄昏船靠岸的时候他在所刻的记号处下水寻找,他不明白,此时事物已经变化很多了。

 故仁义者。治之本也。

  仁义是治理的根本。

 人无为则治,有为则伤。

  人不妄为则万事无恙,反之则有害。

 万事由此,所先后上下,不可不审。

  万事万物都有先后上下的次序,不能不弄清楚。

人才篇——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

 故国之所以存者,非以有法也,以有贤人也;其所以亡者,非以无法也,以无贤人也。

  国家之所以兴旺,并不是因为有法,而是因为有贤人;国家之所以灭亡,并不是因为没有法,而是因为没有贤人。

 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

  圣明的君主善用贤者来建立功业,无能的君主则喜欢用和自己一样的人。

 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

  根据英、俊、豪、杰各自的才能,把他们安排在恰当的位置,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善用人者,若岍之足,众而不相害;若唇之与齿,坚柔相摩而不相败。

  善于用人的人,尽管管理的人多如盔虫的百足,但也不会相互妨碍;如同嘴唇与牙齿,坚硬和柔软相互摩擦但是并不相互伤害。

 贤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

  贤明的君主不会因想得到某件东西而失去原则,忠诚的臣子不会因小利而失去光明磊落。

 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

  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河水向东流人大海,但河流只有经过人的治理疏导,水才能顺畅地奔流。

 知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修;贤者之所不足,不若众人之有余。

  聪明人的不足之处,是不能够像所谓的愚笨之人那样刻苦修炼技艺;贤者之所以有不足之处,是因为一个人的智慧无法与众人的智慧相比。

 然得其人则举,失其人则废。

  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事业定会成功,用人不当则会满盘皆输。

 故可乎可,而不可乎不可;不可乎不可,而可乎可。

  用人需要有知人善任的智慧,搞清楚他什么地方该肯定,什么地方不可以肯定。

 海不让水潦以成其大,山不让土石以成其高。

  海水只有不推辞水的积水才能成就它的博大,高山只有不推辞小的土石才能成就它的崇高。

 上有一善,下有二誉;上有三衰,下有九杀。

  上级作为的优与劣,下属都会效法并加以放大。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

  想要得到鱼就要先疏通河里的水,想要得到鸟就要先种植树木。

修养篇——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

 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圣人有时候一个小的举动,却可以产生大的影响;妥善处理身边的小事,却能安抚远方的人们。

 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职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闻也。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想不动手脚,不用思虑,就能把事情办好,还从来没有听说过。

 夫学,亦人之砥锡也,而谓学无益者,所以论之过。

  学习对人来说,好比磨出利刃的磨石和制造明镜的玄锡,然而有人却说学习无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名可务立,功可强成。

  荣誉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功业可以通过奋斗来成就。

 君子修美,虽未有利,福将在后至。

  君子修养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虽然一时未见什么效果,但好处必然在以后到来。

 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

  善于自我修养的人可以收获人心,放弃自我修养的人会失去人心。

 故不学之与学也,犹喑、聋之比于人也。

  学习和不学习的差距,就像正常人和聋哑人比听力一样。

 事或不可前规,物或不可虑,卒然不戒而至,故圣人畜道以待时。

  很多事情不是事前可以知道的,往往是突然问就来临了,所以聪明的人都是修养自身以等待时机的到来。

 夫物常见则识之,尝为则能之,故因其患则造其备,犯其难则得其便。

  事情经常见到就会认识它,经常做就会学会它,所以在有祸患困扰时就会提前防备,遇到困难也就知道如何处理。

谋略篇——斗智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万事万物总有表面受损而实际得益的情况,也有表面得益而实际受损的情况。

 事或欲与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

  做事情,或许施以看似有利的条件,反而是有害的;施以看似不利的条件,结果可能是有利的。

 事或夺之而反与之,或与之而反取之。

  有些事情表现为:想要取得时反而被别人夺走,而先给予别人反而最终取得。

 百射重戒,祸乃不滋。计福勿及,虑祸过之。

  做事越多越要处处戒备,这样可以防止不到局面的出现。对于有可能出现的好的结果不必想得太多,而是宁可把困难想得多一些。

 人能由昭昭于冥冥,则几于道矣。

  人如果能由原本的聪明进入到混沌的境界,就接近于道的境界了。

 外化所以入人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

  人的外表时常变化是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内心的不变则是为了坚定自身操守。

 物类相似若然,而不可从外论者,众而难识矣。是故不可不察也。

  很多事物的外表看似相同,但不可仅从表面判断,实际中这种现象很多,所以凡事都不能不做认真审视。

 故有符于中,则贵是而同今古;无以听其说,则所从来者远而贵之耳。

  心中有是非的标准,就会看重实情,不对古今心存偏见;如果心中没有是非的标准,就只会珍重来历久远的东西。

 圣人见是非,若白黑之于目辨,清浊之于耳听。

  圣人分辨是非,就像眼睛看到黑白之色、耳朵听到清浊之音。

 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

  从大的方面入手处理问题,那是大智慧,遇事只是纠缠于细枝末节就很难称之为有智慧了。

 故有所善,则不善矣。

  事物总是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

 于利之中则争取大焉,于害之中则争取小焉。

  在各种利益面前取大舍小,在各种危害之中择小避大。

 因高而为台,就下而为池,各就其势,不敢更为。

  利用高地修筑高台,利用低地修建池塘,各自依据地势不同,不能随心所欲。

 所谓有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受传籍,称尊号也,言运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

  所谓拥有天下,不是说拥有天子的权势地位,得到传国玉玺和尊号,而是说能够运用天下之力,得到天下民心。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